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人时刊》2011,(10):80
9月10日上午,由正在筹办中的江苏儒学研究会主办的《礼乐有自——两岸圣裔丹青展》在江苏美术馆新馆举行。孔子71代后裔孔昭巍、75代后裔孔(祥)依平、77代后裔孔(德)六庆三位孔子后裔齐聚金陵紫金山麓,以书画会友翰墨怡情。孔(祥)依平1948年底只身一人来到台湾,潜心研习书法、国画,其山水画不论是描绘云气回荡或小桥流水的场景皆  相似文献   

2.
临川孔氏系孔子后裔,其始迁祖有二:孔彦邦、孔琬,均为孔子49代孙,在南宋孝宗朝落居临川,至今800余年,传30余代,子孙以万数,文章对其源流和名贤略作考证。  相似文献   

3.
清代文献浩繁,不少曲家剧作资料十分琐碎,导致今人对其基本的时代、生平等情况不甚明了,制约了宏观整体地研究清代戏曲.从各类文献中爬梳排比,对李玠、王学渟、周良劭、张韶台等四人及其剧作时代逐一进行考述,力求接近历史真实,为清代戏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君臣父子关系是儒学系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在这方面谈得比较多。本文拟从《论语》中孔子有关君臣父子关系的言论出发 ,从政治、人性、社会等多个方面重新审视孔子的君臣父子观。  相似文献   

5.
西方对孔子的认知和形象建构是近代中西/中德文化互动感知的重点之一。除了西方学者基于研析儒学典籍对孔子形象的学术性建构,19世纪接踵来华的德意志人以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观察与书写,为德意志公众拓宽了认知孔子、儒学和中国的新视野。受书写者多重身份和利益向度的影响,他们在认同孔子“伟人形象”的同时,也从总体上将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置于西方文明之下。这种对孔子形象的社会性建构不仅反映了来华德意志人在华殖民主义、文明布道的行动目的,而且也是19世纪中西/中德权力关系的写照。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面对围绕儒家文化所引发的各种争论,梁漱溟以"有责任讲明孔子学问"之态度,对儒学宗教性问题和西化思潮做出回应。他重新阐释儒学性质,重新鉴定儒家文化的蕴涵与价值,并在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路向中为儒学的复兴指出了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7.
两宋时期是孔子地位跌荡起伏、重构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历经唐末五代丧乱后,在宋初社会的普遍认知中,儒家面临崩坏边缘,作为儒门先圣的孔子,其社会地位也伴随儒学地位的低落而跌落。与此同时,则是世俗认知中佛学及其人物地位的不断上升。南宋时,孔子地位持续跌落,后者地位远超前者。在宋代社会生活中,许多供奉孔子的建筑年久失修、祭拜孔子的仪式常年荒废,在书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孔子地位也受到道释人物形象的挑战,甚至有优伶以孔子为戏。无论是孔子的无形思想,还是孔子的有形塑像,都面临失去原有凭依与地位的困境。为重树孔子地位及儒学权威,宋代士大夫不懈努力,如王安石儒学创新高度和地位超迈先贤,可与孔孟比高低;二程发挥孔孟绝学创立"洛学",经后续传播演进,至南宋朱熹集大成,形成新的儒学即"理学"思想体系,其贡献等同孔子;宋儒也利用书院及州县学极力抬高孔子地位,同佛、道争夺生存空间。南宋理宗正式将"理学"升至官学正统地位,同时也热衷于佛教,此为儒佛认知转变之重要导向,许多士人也倾向于儒佛并重,三教并尊。此后,长期以来儒佛发展偏失的趋势发生重大变化,儒佛地位得以重新调整和建构,二者走向均衡发展趋势。孔子地位又有所上升,也再次为后世孔子及其学说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埃兹拉·庞德与儒学的不解情缘可以用“一以贯之”来形容,它经历了三个阶段:知遇之感、信仰之重、重生之恩。庞德对儒学的痴迷,使他成为一位真正的“儒生”,并使其在西方视域下建构了庞氏儒学。庞德与儒学的不解情缘贯穿于他多舛的一生,他追求礼乐仁和的政治理想,将儒学作为医治西方社会道德危机、心灵腐朽的良药,因此他发出西方社会“亟需孔子”的诉求。  相似文献   

9.
在距今二百多年前的清代乾隆年间,陕西省渭南县李十三村出了一个著名的地方戏曲作家。人们传说他写了历演不衰而又深受群众喜爱的碗碗腔“十大本”,他就是人们常说的“李十三”。其实这位著名戏曲作家并不叫李十三,他原名鹏,学名芳桂,字林一,号秋岩,生于公元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卒于1819年(嘉庆二十四年)。终年六十三岁。据说他幼习儒业,博通经史,从小酷爱民间艺术。他十九岁进学,三十岁中  相似文献   

10.
孔孟儒学与现代精神的会通刘寒刚儒学肇始于孔子,并在孟轲的积极宣传和鼓噪下(“孟轲好辩,孔道以明”——韩愈《进学解》),发展成为我国战国时期非常有影响的“显学”。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后儒皆以孔孟为宗,他们是儒学的开创者和倡导者。孔子和孟子由...  相似文献   

11.
在戊戌维新和清末新政时期,随着民主化运动的发展,孔子和经学的地位逐步动摇。民国建立,道变统改,孔经随着帝制大厦的轰然倒塌而被剥夺了政治伦理的斑驳外衣。在民主共和方生,尊孔读经方死的过渡时代,袁世凯利用人们依恋孔子和经学的文化心理,复辟帝制,尊孔复古,从而激起了由反孔狂飙而卷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更创造出优良、丰富的文化.其中,以孔、孟思想为宗,而揭橥人本、强调伦理、倡导道德的儒家学说在两千多年来成为中华民族学术思想与生活文化的主流核心.依凭着以儒家精神为核心底蕴的优良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数度撑过了几乎亡国的大灾难.近年来,炎黄子孙虽由睡梦中觉醒了,却又面临着科技及工商急遽发展而来的狂风巨浪.当此之际,如何重拾民族自信心,进而巩固永续发展之鸿基,诚乃吾辈责无旁贷之要务.唯有加强弘扬儒家精神,才是巩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鸿基.  相似文献   

13.
明万历时期,山东青州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与人的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崇尚奢华,违礼逾制。地方官府为了维护传统的社会秩序与生活方式,采取抑制消费的移风易俗措施,倡导广崇俭约。家居的南京兵部侍郎邢玠利用宗族制度推行教化,宗族组织应运而生,担负起移风易俗的历史责任。宗族组织对于改良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作用,成为明代历史上突出的社会现象。邢玠组织宗族、教化族人以维风导俗,显示出儒家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品格。  相似文献   

14.
鲜卑民族原来是没有孝悌观念的,孝悌观念在全社会重新树立起来是从孝文帝时期才开始的。为普及孝悌观念,孝文帝采取了五大方面的措施。孝文帝的举措使鲜卑民族最终接受了儒家重礼重孝的文化传统,也挽救了自汉末魏晋以来汉民族的家族伦理危机,为民族融合、社会整合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提到汉武帝"以广儒墨",对此一般解释为这是一种语言上"连类而及"的用法。但通过考索文献发现,在《史记》以前的典籍中和《史记》全书中其他地方出现"儒墨"的时候,都没有"儒墨"连类而及的用法,并且汉武帝实行尊崇儒术的同时,也采取了繁荣文化的手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不严谨。因此,可以认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的"儒墨",是沿袭战国以来的说法,指的是以儒家和墨家为代表的所有学术。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的代表孔子,处于“礼坏乐崩”的社会变革时期,他以救世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充分地信任和使用语言来推行自己的仁学主张,将语言在表意、在社会政治生活及修身中的作用提高和发挥到无以复加的地位。在言对于仁的功能方面,阐述了言为仁之表、言为礼之教、言为行所依的主张;在仁对言的要求上,则表露了言之专对性、明确性、信实性、慎重性和修饰性的观点,与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的语用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相似文献   

17.
子游是孔门七十二贤、孔门"十哲"之一,孔子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被尊为"道启东南"的"南方夫子"、"东南学道之宗"。但长期以来学界对"子游氏之儒"及其开创者言子研究寥寥,至今知之甚少。本文就言偃"子游氏之儒"的基本思想、荀况为何竭力贬斥"子游氏之儒"、"子游氏之儒"的影响及历史地位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先民在距今两千多年前,创造了一种“爱人”、“爱民”、“重民”、“民为贵”的高尚“仁爱”精神和普遍性价值的道德关怀。这种道德关怀,先被周朝统治者创造性地吸收并系统化利用,从此世代相传,熔铸成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高尚政治美德和优秀政治传统。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见诸于《管子》、《论语》、《孟子》、《荀子》等古代典籍中。如今,所有文明国家的社会生活中,都程度不同地存有“重民”、“民本”等基因。  相似文献   

19.
巴土家族神崇拜的演变与历史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的族神崇拜随其族群迁徙的历程、社会历史的转型而几经演变,经历了由向王天子崇拜到白帝天王崇拜而后土王崇拜的交接更替。不同的族神崇拜产生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地域,形成了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地域文化,表现出巴、土家文化统一而多样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