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北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研究结果表明,苏北新农村建设受经济发展因素、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社会治安环境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影响,农民的主体地位并未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应从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着手引导和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视角审视,农民中等收入者的出现是新时期中国农村社会民间主体力量兴起的标志。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是农民现代化,深层底蕴是培育农民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公民社会。农民中等收入者在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和占有资源的特征决定了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创造主体。从目标实现诉求与时间推进跨度两个层面分析,农民中等收入者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基本一致,培育农民中等收入者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合法价值主体。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使农村摆脱贫困落后,从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工程。广大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其主体意识的增强与否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但是,由于受到历史文化、体制、政策执行、农民自身素质及组织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意识缺失。因此,政府应当从多方面着手尽快唤醒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培育新型农民就是培育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要牢牢抓住这个根本。本文以此为思路,对我国农民素质现状进行说明,并分析了农民素质较低的原因,接着对新农村建设下新型农民培育的必要性进行阐述,最后对如何培育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即大力发展农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强化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辽宁省法库县冯贝堡村进行的访谈和对400份面向农民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从基层农民的视角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状况,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中有关主体、主题和主导的问题,指出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和谐农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发点在农村,落脚点也在农村,“以农为本”是关键。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主体,农民文化素质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当前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破除农民文化素质发展的障碍,尽快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新农民的生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新农民的生成需要外援的导引与推动,根本在于农村文化的内生,也就是由外在启蒙而内化。由此,基于内在文化的新生而以农民主体重构新农村才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观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以及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政府的主导作用相结合是新农村建设应坚持的原则。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而在当下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并未发挥出主体作用.农民主体性和主体地位的缺失,与农村法制建设缺乏农民主体性的视野,缺乏把保障农民主体地位作为制度建设方向的意识和努力有着直接的关系.新农村法制建设只有坚持"以农民为本",把农民主体性和主体地位作为主线贯穿其中,着眼于农民主体性的提升和主体地位的获得,处理好农民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关系,并构建农民的利益代表、表达机制,利益参与、决策机制,利益救济机制,才能从法制层面促使农民作为最终解决农村困境的主体性力量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面临农民主体缺失、农民主体意识缺乏和农民主体表达失语的困境。审视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困境,从主体际性角度看需要我们树立尊重的伦理观念、确立对等的对话交流平台、建立农村社会资源的引入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