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维是一个佛教徒,禅宗是中国人的佛教。佛教禅宗是王维走向山水自然的一个重要因素。他的山水田园诗,渗透了佛光禅影,主要表现在诗歌题材的选择;诗歌意境的审美倾向;以诗参禅的思想情趣;以及“顿悟”的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隐居动因、方式以及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对陶渊明与王维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以求深入揭示他们在田园诗创作中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的诗歌创作受其人生态度和生活经历所决定。佛教禅宗思想对王维的诗歌创作有很大影响,使他的山水田园诗具有浓厚的禅意。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空灵静寂的意境、闲适自在的境界以及“顿悟”的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文体选择是文学创作的关键问题。引入文化心理学原理,以王维山水田园诗为考察样本,探索文体选择与文化心理距离的关联性。关联因素有三:与主流文化中心的地理距离、文化心理距离、人群聚居模式。关联规律呈现为:与文化中心的地理距离越近,受主流文化同化的趋势越大;但当同一阶层的人聚居一处,组成聚落时,会形成文化势力,在此情况下,与文化中心的地理距离这一因素的影响力减弱,文化心理距离上升为主要影响因素。这为王维山水田园诗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进路。 相似文献
5.
王维擅长绘画,其山水田园诗很集中地表现了其诗画交融之浑融美。本文从诗画交融、绘画美的角度来探讨其浑融美,抉发其艺术隐微。王维以画家的眼光来取景构图、设色敷彩,运用想象、夸张等手法,不拘一格,随物赋形,传神写照,而得其天机意趣,浸融着诗人浓郁的情感,从而以色彩美、构图美、动态美、声乐美、朴素美、想象美、感情美而凝聚成的绘画美、诗歌艺术的浑融美,使得诗画交融、诗中有画的艺术日益成熟,冲澹而兴味悠长,清婉流丽。 相似文献
6.
王维和孟浩然是盛唐两位著名的隐逸诗人,但由于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及价值观念等的不同,他们的隐逸呈现出较明显的差异性。从隐逸的动机看,王朝隐以图自安,孟弃世以逞其志;从隐逸的形式看,王富贵山林、亦官亦隐,孟情寄山水、布衣终身;从隐后的心情看,王恬淡平和,孟怨怅愤懑。 相似文献
7.
王维的审美理想与他的诗歌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王维的诗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显示了融合汉魏偏重寓意抒情和齐梁善于极貌写物的长处。王维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原因在于他具有进步的审美理想,集诗人、画家、音乐家于一身,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且处于思想自由、开放的盛唐时代。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的诗文与高洁的人格在当时就为人们所称赞,这与他儒道杂糅的思想和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他的诗文为人们描述了一个令人神往的田园世界,他的人生与心路历程为后来者提供了借鉴,后代作家更是从他那里寻找到了精神上的力量。可以说,陶渊明为中国传统隐逸风气的形成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9.
10.
11.
王维后期思想消极,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既不敢明白抗争,也不愿同流合污,亦不采取遁迹山林的完全避世态度,这一状态被学界概括为"亦官亦隐".近来论者提出质疑,以为唐代元"亦官亦隐"之例,而"亦官亦隐"之说"属子虚乌有之辞".笔者以为,"亦官亦隐"是一种生存状态,但更是一种心理状态,而唐代的休假制为王维保持这种生存状态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士人对陶渊明人生模式和诗歌艺术的认同接受,批评陶渊明的声音也一直未断。这些批评涉及了除陶渊明的人品和道德以外的所有方面,包括陶渊明的思想信仰、人生观、价值观、生存方式、生活态度、社会理想,以及陶渊明的“酒”。“拒陶”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唐代文化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13.
在继承陶渊明、谢灵运、谢 等前人田园山水诗创作经验的基础上 ,王维把山水诗的创作推向成熟 ,在诗中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意境。仕途的坎坷和佛学道教的影响使王维后期寄情山水 ,甘于寂寞 ,形成空灵静逸的独特诗境。王维集诗人、画家、音乐家于一身 ,精深的艺术修养形成了他历来为人所称道的“诗中有画”、“静中有声”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费孝通先生晚年倡导面向“精神世界”的社会学研究,不仅强调了社会学的人文性格,而且指明了回溯和整理传统思想资源以理解人心的意义。古代士人在仕隐之间的进退趋避是精神世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盛唐诗人王维可作为重要个案。本文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以王维的生命史、编年诗及他与其他诗人的交往为线索,考察其如何在仕隐之间调适精神世界的矛盾冲突。王维通过人际和诗文往来形成的社会交游空间、自然山水空间和灵性佛理空间,构成一个融和自然与人文的“人生圜局”,以寻求精神世界在“入世有为”和“消极退避”之间的平衡,而其精神苦痛也可以从这个圜局的层级变动或缺失中探寻根源。本文认为,把握世风民情、生命史的再现以及理解和体会的功夫,是研究士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门径。 相似文献
15.
王维追步楚骚的文化背景和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维追步楚骚,是应盛唐时代要求而动的积极走向。王维是在对六朝文学全面清算的文化偏激中走向楚骚的,他在避开初唐非此即彼的激烈论争中找到了诗歌创作的自由。楚骚对王维的深刻影响主要是绮靡精神和幽寂情调。王维熔铸诗、骚,熔铸汉魏古诗和齐梁新体,兼融汉魏清刚和六朝清丽而获得了艺术上的超越,形成了他特有的风华腴丽而清逸空灵的诗风,形成了风骨兴象兼备的盛唐真精神。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的<春秋>学认为:第一,<春秋>称国君即位之年为元年,元乃更始,有断与续相统一的寓意.第二,<春秋>书王正月,是为了大一统,王者改制必然导致统的更迭,通三统是一个循环,叫做三而复;此外,还有再而复、四而复、五而复、九而复.历史的无穷演进恰是由多重的复构成的,表现了复与往的统一.第三,<春秋>把鲁国十二公划分成三个阶段,各自的书法不同,内与外、夏与夷的界限逐渐消弭,有以横向的社会交往说明纵向的历史发展之意,表现了横与纵的统一.第四,<春秋>有常义有应变.常义固须遵从,应变更为重要,因为它更贴近不断发展着的仁爱之道;历史正是在常义的突破中不断前进的;这是常与变在历史的深层结构中的统一.这些观点有通古今之变的意义,属于通史精神的范畴. 相似文献
17.
诗歌在探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牛郎织女传说中,无论是在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地研究,还是对牛郎织女传说以及推动各地民俗活动方面都有重要影响.研究诗歌的历史文化传承作用,借鉴这一文学形式,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对于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魏晋六朝审美中心的演变有一个明显的倾向:由魏晋时期以人物之美为中心向南北朝时期以诗文书艺之关为中心转化,从对人的身体的直接呈现转向由文字媒介的形象再现。分析其原因,可以发现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以名取人、以族取人的选官倾向引导着人们关注自我,而六朝时期渐渐崛起的考试制度却引导人们把诗文才艺当作立身之本,使得诗文书法大盛,并引起审美风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魏晋之后,士文人的生存形态明显不同于此前的士人,由儒家的价值生存形态转向了自然生存形态.源于老庄的自然生存,被转化为现实中可行可见的自在和逍遥,自然生存成为士文人日常生存中明确的美学目标.从阮籍和嵇康等追求返回生命本然状态的自在和逍遥,到"外在自然"走入两晋士文人的生存视野,再到陶渊明返回南山实现"内在自然"和"外在自然"合一的诗意栖居,魏晋的士文人构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儒家伦理生存的自然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