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补农书》是十七世纪中国出现的一部别开生面的农书,反映了十五至十七世纪中国东南农村经济关系的变化。中国是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有悠久的农业生产的历史,有丰富的农艺、园艺及农村家庭手工业、副业的生产经验,有许多总结这些经验的农业科技著作。与其他农学著作比较,《补农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以往的农书(包括明万历时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只是总结农业生产技术的经验,而《补农书》除继续总结这方面的新经验外,还大讲了农业中的生产关系;其二,以往的农书除谈农业自身外,不涉及农业与商业市场、物价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的农学杰作《补农书》表明,农业蕴涵着丰富的伦理学资源。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农业具有最为基础的价值。它是长远之计,有助于磨练人们的意志,敦风厚俗。特别是稻、麦、桑、蚕之类生产活动,具体展现出广大农民的勤劳品格。而谋划家计,生产自救;乱世卜居,安全第一;缓解游民问题,巩固民生根本;耕读两相兼顾,物质精神结合;蔬果祭祀先祖,以求世代相继,这些生存伦理,也表现出较为广泛的人民性。人们应当批判地继承该书的伦理思想财富,以利于现代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的农学杰作《补农书》显示,农业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具体而深刻的联系。农民从事农业活动,要适应和利用天时,并依据一定的地理环境,与自然界形成有效的物能循环。他们修浚沟渠,修筑圩岸,进行水利建设;或实施水改旱的策略,优化、利用自然环境,为农业创造条件。但有时候,农民不可避免地遭遇自然灾害,承担农业损失。农民的本质力量既得之于自然的恩惠,也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补农书》所见经营地主的经营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明末清初《补农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探究历史时期的具体的经营方式的重要史料,它反映了农业生产经营结构转变过程中经营地主经营方式转变的过程。经营地主在经济利润驱动下通过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和品种,从事多种经营,对雇工使用方面必然呈多元性的特征;在经营方式的选择上,经营地主会以重佃佃出土地,雇工在掌握新生产技术后可能会主动提出重佃的要求;随着技术普及和劳工成本提高,重视对人工成本核算,人力管理则表现在对雇工严格管理监控和合理激励上,并形成一系列标准。  相似文献   

5.
评陈建华著《中国江浙地区十四至十七世纪社会意识与文学》陈正宏中国传统的学术研究中,自来就没有比较严格意义上的区域文学研究。所有的,只是作为地方志附庸的“地方艺文”,或列为方志的一个篇章,或单刊为一种总集,而其内容,则不外为录一地之碑传铭文,记名家有关...  相似文献   

6.
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崛起,已成为继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後,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中最具特色、成效显著、意义深远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展示了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另一种前景。在中共十五人肯定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形势下,读梅克保著的《中国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研究》(红旗出版社1997年2月版)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研究》一书较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农村股份合作制*济组织产生。发展的基本动因,指出“蓬勃兴起的家庭工业,是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发展的基础”,‘剧烈的商品市场竞争,是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发展的外…  相似文献   

7.
《南都学坛》2016,(6):1-4
《史记》有十表八书,《汉书》有八表十志,而《后汉书》却只有纪传,表志阙如。萧梁时刘昭注《后汉书》,将晋司马彪《续汉书》的八篇志分为三十卷补之,至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合刊为一书。而宋、清两代为《后汉书》补表者众,前后有七家,一十五种,却至今无一可以罗入,且陷入了弃之难舍、取之难用的尴尬境地。原因在于这些表时代背景不同,撰写者掌握的史料不同,史识不同,都表现出明显差异,存在着许多歧误。如今,不少古籍被整理出来,考古出土大量文物资料,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此基础上对诸家补表重新审视,整齐体例,勘合异同,正误补阙,成一家之言,使之成为东汉史研究的学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经济理论探索》一书,系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博士生导师、海南大学教授王毅武所著,于2004年4月由新风出版社(香港)出版,为“中华中青年经济学家论丛”之一部。该书以“中国现代经济理论”为主题,由作者的31篇学术论文组成,分为“学科论”、“专题论”与“人物论”三个部分,共计29.7万字。该书的“代序”选录了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胡寄窗、董辅礽、何炼成、朱家祯、叶世昌、徐禾等对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的评价。以“中国现代经济理论”为主题,并系统地进行理论研究的学术专著,在国内学术界为第一部。2004年11月在珠海召开的“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十届年会”上,该书获得“学术贡献奖”。中国现代经济理论是辛亥革命自孙中山先生以来关于富民强国的经济观点、理论与学说的总和。该书系统、客观、公允地研究与评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发展、创新及完善的过程、条件、内容、特  相似文献   

9.
张履祥的<补农书>作为中国农学史上的一部优秀作品,比较突出地总结了明末清初江南农业生产经验.以该书为中心的考察表明,江南一些农民在水稻、麦子、芋艿、洋芋、萝卜、白扁豆、瓜类等作物栽培中,精心讲究技术,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以防治灾害.他们努力克服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为乡土社会文明建立良好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对陈 《农书》中农业教育思想进行了论述,其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的哲理教育、农业经营思想教育和关于农业生产力的管理教育等,指出了其在中国古代农业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万历十五年》说学风哈夫十多年前我在逛书店时,看到了一本名为《万历十五年》的书。起初并不在意(因为我不治史学),可在不经意的翻阅下却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我当时惊异于学问竟然可以这样做,学术著作也竟然可以这样写——历史不再是冰冷隔膜的史料堆积,而是经过...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故事的由来演变,历来依赖静态发现之典籍文物证实,殆无疑义。但却忽视了动态因素,尤其是历代佛道论辩的影响。本文由距《西游记》成书最近之忽必烈时代《至元辨伪录》说起,以有关"戊午之辩"(1258)中的"佛道赌斗"事件作为大背景,渐次谈及《朴通事谚解》中"车迟国斗圣"及《西游记》中佛道斗法故事的形成,希望能为《西游记》中迸发的想像力寻找和梳理源流。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发展探索》评介李学照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八亿多农民生活在农村。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的老话题了。建国四十多年来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说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关于农村经...  相似文献   

14.
15.
农村养老问题,关系到农村基本秩序的稳定,关系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目前政府尝试构建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更多侧重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这与当前我国农村的养老需求存在结构性错配。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应兼顾农村基础条件、农民需求偏好与农村文化心理等因素。农村内生性的自发互助养老模式正是切合当下中国农村现实的一种养老模式,它具有低信任成本、低经济成本、低监管成本和高情感受益的优势,同时它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未来需要农村村支“两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提供农村自发互助养老需求的信息、资源和保障,方能使农村自发互助养老朝着可控的、健康的方向发展,进而有效缓解农村养老压力。  相似文献   

16.
借助韩礼德的人际功能学说,对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中主人公埃德娜与情人罗伯特之间的关系变化过程进行解析.通过对埃德娜觉醒前后与罗伯特的人际功能分析,指出,人际分析能成功地阐释人物间关系的变化过程,并为小说的美学与文学意义提供并赋予更深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江苏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的《中国话本大系》,较好地保留了古书的原貌,为专业工作者提供了可靠的研究资料。但由于全书规模宏大、校点者水平不一等原因,书中还存在不少的校勘问题,虽然有人陆续提出了一些补正意见,但仍有一些当校未校者、校而未当者、阙字未补者,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孙楷第先生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了宋元以迄晚清的八百余种语体小说,介绍了它们的名称、别题、卷数、回数、存佚、版本和作者、孤本、珍本并记其行款及藏所,有的且兼录笔记、琐闻、序跋,可说是我国小说版本系统研究的开山之作与集大成之作。正如孙先生自己在《重印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提要序》中所说:“《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是包括现存和已佚未见书的专门书目,在这部书里,可以知道宋、元、明、清四朝有多少作家,有多少不同色类的作品。” 虽然该书在体例编排上不无可议之处,也并非已将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搜罗净尽,但自一九三三年北平图书馆铅印以来,迭经一九五七年作家出版社再印增订,以至一九八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排补正,半个世纪中间,“有了此书,学者们的摸索寻途之苦,当可减少到最低度了。”(郑振铎《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序》)。  相似文献   

19.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社会保障,这种现象不应当继续下去了.在农村人口依然占全国总人口七成的国情条件下,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没有农村的社会保障,就没有我们整个国家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中晚期以来,社会发生着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在伦理层面也有所反映。以《醒世姻缘传》为例可以看出,虽然“三纲”依然是社会的伦理基础,但是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宗族关系以及家庭的重心都在转化,传统的礼制受到了挑战。心学在这个时期产生,强调道德的主体理性,道德平民化、内向化,对民众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传统礼法的约束力下降,新的伦理规范还没有产生,整个社会的伦理状况陷入混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