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封建社会的抑商政策和轻商思想 在我国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对商业一直采取抑制政策。抑商是为了重农,抑商与重农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历史上往往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称之为“重农轻商”或“崇本抑末”。这里的本,指的是农业和与农业相结合的家庭手工业;末,开始指的是手工业中的奢侈品生产和流通,后来又扩大到所有的民间工商业。当然,封建统治阶级的重农,並不是重视农业,也不是重视农民,而是重视依靠剥削农民所得的地租和赋税。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古代法中“重农抑商”传统的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法律困辱工商业者、限制私人工商业发展,这是中国古代“重农抑商”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传统的形成,直接由“农”、“商”对封建国家的“利”、“害”属性所决定。从政治经济方面讲,私人工商业对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结构的稳定有着经常性的危害,它常导致小农经济瓦解。从伦理方面讲,私人工商业是对封建等级秩序、“均平”秩序、俭朴秩序的经常性破坏因素,它易导致社会尊卑贵贱紊乱。这两方面的原因决定了封建国家以“重农抑商”为国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奴隶社会时期推行过重视商业发展的政策,重农抑商思想是在进入封建社会后才逐渐形成的。西方奴隶社会的商业政策比较复杂,政治上存在过压制商人的行为,主要表现为禁止商人参政。经济上往往对商业采取鼓励和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易经来解读宏观经济学思想为开篇,通过探索从商鞅变法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后,"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直至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历程,体现出中国古代的宏观经济学思想变迁,重点阐述了统治阶级的宏观经济政策所反映的宏观经济思想,表明了宏观经济学萌芽并不局限于西方现代经济学所说的宏观经济学萌芽于十七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30年代,而是在人类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5.
“禁民二业”思想是在中国奴隶制时期四民分业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后来成为历代封建王朝中一项重要的统治政策。两汉时期“禁民二业”政策与重农、抑商和抑兼并问题密切相关 ,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大体而言 ,西汉前期“禁民二业”政策主要是为了实现重农和抑商 ,西汉中期以后则以抑兼并为主要目的 ,东汉时期“禁民二业”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抑制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由于历史背景之不同及其政策目的之差异 ,这一政策所发挥的现实作用也因时而异。  相似文献   

6.
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最能代表“民以食为天”与“治国之道,归心于农”的改革思想。本文通过史实进一步说明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刚开始确立阶段所具有的进步作用和存在的不利因素,以期提供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7.
<正> 在长达二三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以“重本抑末”、“重农轻商”思想和政策为宗旨,对商品生产和流通一直采取压制和歧视的政策。到清朝后期,特别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后,随着外国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自强”、“救国”的呼声也日益高涨。面对新的社会现实,清政府为了巩固自己的封  相似文献   

8.
明清“抑商”二分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社会的“重农抑商”既是王权政策,也是社会现实,但同时也一直存在着重商恤商的思想与呼声。到了明清两代,重商恤商既成为一种经济思想主流,也成为王权经济政策的主要部分,而“抑商”则偏重于伦理方面的社会影响。本文在考察这一问题时,着重分析了明清时期“抑商”内涵的变化和重商的实践特征,指出:明清两代的商政理论与实践都是有悖于传统“抑商”思想的,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进步。  相似文献   

9.
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对商业资本的融化,封建社会的手工业与商业资本的相互绞杀,封建官局工业畸形的发展和特权地位对商业资本的挤压,统治阶级长期实行的抑商政策,是中国商业资本不能顺利发展的四条羁绊,从而使得中国封建社会延续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10.
汉初,地主阶级法家坚持“重农抑商”的方针,在对发展农业生产,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反对奴隶制复辟,巩固地主阶级专政上,起了一定的作用。今天,认真研究总结汉初在执行这条重要方针过程中的儒法斗争,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也是很有益处的。汉初法家的重农抑商,是前代法家一贯主张的继续和发展。所不同的是,他们采取了以前所没有的也不可能有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并且在铲除奴隶主复辟势力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效果。汉初,封建社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已逐步发展完善起来。但是,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痕迹,仍然十分严重的存在着。西汉初年,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虽已基本解决,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业已成为地主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而在工商业领域中,奴隶制生产关系却占着统治地位,生产的大权仍然掌握在工商业奴隶主手中。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工商业奴隶主多数是昔日关东六国的旧贵族。秦末大动乱一经平息,他们就纷纷  相似文献   

11.
重农抑商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的一个传统政策。不论王朝时间的长短国力强弱、皇帝的作用大小,都把重农抑商政策作为治国之道。在历史上,西汉时期抑商的政策显著,作用很大,并对后世影响较深远。西汉为什么要抑商汉初,由于秦王朝对农民战争的残酷镇压和楚汉相争带来灾难,百姓大量死亡或大部逃匿,史载;“人相食,死者过半”曲逆城“秦时三万余户间者兵数起,多亡匿,今见五千余户”,“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才十二三”“天子不能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面对社会经济凋蔽的现实,汉代统治者不得不“承敝易变”,革除秦汉暴政,代之以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和约法省禁的政策。尽管汉初也实行重本抑商政策,但由于农业、手工业迅速恢复和发展,天下统一,道路畅通,关梁山泽之  相似文献   

12.
明朝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明中后期社会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其中通过中西贸易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明朝在对外贸易方面,受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采取一种封闭保守的政策;而西方却推行重商主义,崇尚贸易自由,由此导致明朝逐渐落后于西方局面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重农抑商政策在我国传统社会中长期存在并不是偶然的,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利益所决定的.本文希望做一些逻辑分析和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寻找重农抑商政策与大一统的传统社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论晁错《论贵粟疏》的重农惠商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封建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繁荣,与西汉前期各种治国思想及其政策密切相关。文景时期政论家晁错的《论资粟疏》,在其中产生了重要作用。本文拟就晁错登上政治舞台及《论贵粟疏》产生的背景和《论贵粟疏》的重农惠商性质,作一简要论述,以此阐明“重在惠商”是封建社会发展和繁荣不可逾越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清代前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恢复经济生产的手段,尤其是在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方面。通观清前期的生产发展制度,重农抑商思想贯穿始终。从专卖制度、从商资格、商税征收等几方面论述清前期的抑商政策,剖析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实质。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中西方经济的发展中均出现过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但是在那之后却出现了中西方经济发展截然不同的道路。笔者发现大多数学者在中西方经济比较时,凡涉及到农业与工商业之间的关系问题时,把手工业与商业统称为工商业,实际上仅仅在谈论商业,手工业多是一笔带过。笔者认为,除了文化和政治制度上的不同导致“重农抑商”政策存在差别外,中国古代抑的是手工业和商业,而西方抑的是商业。这种对手工业的不同对待,笔者认为也是导致中西方经济发展道路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战国秦汉时期 ,商业的发展与繁荣 ,使人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商业的客观作用 ,有利于重商观念的形成。与此同时 ,“重农抑末”政策的推行 ,工商业者的兼并行为 ,以及由“重义轻利”观念所引发的鄙视工商业等因素 ,则促进了轻商观念的发展。这样 ,在重商与轻商观念的嬗变发展过程中 ,除个别时期 ,如西汉中期 ,重商观念稍占优势以外 ,其它时期则一直处于劣势。  相似文献   

18.
略论中国封建社会商人法律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法律困辱商人,使其居于四民之末,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尽管在历史的进程中,具体措施有所损益,但抑商的主导思想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商人的法律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且受到诸多限制甚至剥夺。通过对商人的经济权利、人身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分析,可见商人低下的法律地位。中国封建社会商人的法律地位之所以低下,既受统治者维护自然经济等经济因素的影响,又受维护封建政权和等级秩序等政治因素的影响,还受传统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是各种因素交相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西汉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210年之久,出现过史称"文景之治"、"武帝极盛"和"昭宣中兴"的盛世时期。西汉盛世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历代帝王农本思想的推行。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重农、劝农和奖农、轻徭薄赋、抑商政策、整顿农吏。  相似文献   

20.
一 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统治阶级一贯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成为资本主义萌芽形成及发展的巨大障碍,已为诸多学者所论证。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封建帝王们总是要把工商业作为末业进行无情的压抑和打击,却是一个尚未圆满解决的问题。 中国自古版图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且一直是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维持这样一个大国的生存,在交通困难的古代绝非易事。令中外学者都感兴趣的是,中国大一统局面竟延续了数千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华民族的确有令人惊叹的凝聚力。原因何在呢?我认为,仅仅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去探索是不够的,必须对古代中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数千年封建大帝国的维持显然不仅仅依靠建立在小农经济上的高度专制,而且它还有一个更恒定更牢固的支撑点,那就是源远流长的人治文化及传统。古化中国对礼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