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主席的光辉词篇《蝶恋花·答李淑一》,注释者不少,各有好的体会。但多注意词篇本文,对词题《答李淑一》的“答”字则多轻易忽略。在细研毛主席词篇本文的同时,倘能参读毛主席对李淑一同志的有关介绍,仔细领会这个“答”字的深意,就可能对《蝶恋花·答李叔一》的崇高思想感情,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些。 一九五七年春节,李淑一同志给毛主席写信问候,并附寄她于一九三三年写的《菩萨蛮·惊梦》。毛主席于同年五月十一日给李回信,并寄词《蝶恋花·游仙——赠李淑  相似文献   

2.
毛主席的词二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是对我国各族人民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同国内外阶级敌人进行战斗、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光辉总结,是我国各族人民反修防修、继续革命、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指路明灯。今  相似文献   

3.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以号知名于世。江苏兴化人。他不仅是我国清代的著名书画家,而且是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家。“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松轩随笔》,见马宗霍《书林藻鉴》),但“词犹胜于诗,吊古摅怀激昂慷慨,与集中家书数篇皆不可磨灭文字。”(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后人为词,学板桥不已。”(《白雨斋词话)今存百廿篇,此为他精选传世之作。在《题陈孟周词后》的序文中记道:“陈孟周,瞽人也。闻予填词,问其调。予为诵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二首。不数日即为其友填二词,亦用《忆秦娥》调。其词曰(略),予闻而惊叹,逢人便诵。……拙词近数百首,因愧陈作,遂不复存。”仅在范县一次就焚词近数百首,可见板桥词作甚多,因精选之严,删余无几,当为叹惜。《板桥词》中“歌咏百姓之勤苦”,抨击黑暗社会的凡三十余首,如《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潍县竹枝词》、《浣溪沙·老兵》、《瑞鹤仙·官宦家》等;怀古抒情词约三十二、三首,如《念奴娇·金陵怀古》、《青玉案·宦况》、《满江红·思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于归”和“有行”的意思都是“女子出嫁”。但是二者的使用对象和时间却截然不同,决不混用。“于归”一词见于《诗经》的《周南·桃夭》,《周南·汉广》、“召南·鹊巢》、《邶风·燕燕》、《豳风·东山》五首。《桃夭》篇中凡三用:  相似文献   

5.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是毛主席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九日写的回答柳亚子三月二十八日《感事呈毛主席》一诗的不朽名篇.这首诗深刻地体现了当时党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政策,表现了无产阶级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的战略思想和高瞻远瞩的广阔襟怀.但是,在林彪、“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长期以来这首诗的主题意义,却被歪曲篡改,用来打击迫害广大革命干部和革命知识分子.他们颠倒历史事实,将柳亚子读了这首诗因而写出的几首感激的和诗,当作柳三月二十八日的诗,又将这几首和诗中“倘遣名园长属我,躬耕原不恋吴江”等句歪曲为柳向毛主席索颐和园,主席不给,柳大发脾气;进而说,三月二十八日的《感事呈毛主席》是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是无产阶  相似文献   

6.
《诗经》五首篇名试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共有305首诗。其中299首诗均是截取诗中词、句或略加改动以名篇。但其它六首,即:《小雅·雨无正》、《小雅·巷伯》、《大雅·常武》、《周颂·酌》、《周颂·般》、《周颂·赉》的篇名为另外拟定,颇为特殊。对此,诸家说解各异,迄无定论,故很有必要作一番考证。现就其中的五首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一、《雨无正》此篇名“雨无正”最难索解。“雨”无所谓“正”与“无正”,而名“雨无正”岂不怪哉!《诗序》:“雨自上下者也。众多如雨,而非所以为政也。”此属强解,实迂曲难通。陈奂云:  相似文献   

7.
毛主席的咏雪词《沁园春·雪》是毛主席诗词中最伟大的代表作之一。关于这首词的创作和发表情况,过去不很清楚。现在经过大家的调查研究和有关同志的回忆核实,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研究资料。一、关于这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史上的“三绝碑”1960年3月,毛主席视察南方,在专列上见到当时的郴州地委书记陈洪新,就问他:“郴州有个‘三绝碑’,你看过吗?”陈洪新回答说没看过。毛主席就告诉大家:北宋词人秦观被流放到郴州,写了一首《踏莎行·郴州旅舍》词,抒发自己受排斥打击而...  相似文献   

9.
《世说新语·自新门》载晋周处翦除义兴之虎、蛟而改过向善一事,其中有“山中有邅迹虎”一语,而“邅迹”一词,历来未得其解而存疑。 查各本此处之注,或质言“意义不详”;或转引刘孝标引《孔氏志怪》云:“义兴有邪足虎”而疑“邅迹”即“邪〈斜〉足”,并云“邅 ”有迟回难行之意;或引《晋书·周处传》释作“白额虎”;或谓“邅迹虎即有斑纹的老虎”。  相似文献   

10.
《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八年第三期上刊载了我写的《“凌云志”一解》,对毛主席的光辉诗篇《水调歌头·重上井岗山》中“久有凌云志”一句的解释,提出了我的看法。这里,对于我的观点进一步加以阐述。 “凌云”一词,原意为高举超出尘世。如《汉书·杨雄传》:“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凌云之志。”《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悦),飘飘有凌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因此,“凌云”一词后来多用于表示人的雄心壮志,远大理想和非凡抱负等等。如《后汉书·冯衍传》:“不求苟  相似文献   

11.
陆震,字仲远,又字仲子,号榕村、北郭生、蓼村、种园,兴化人,是郑板桥的老师。《板桥集》中多次提到这位老师。如:《板桥诗钞·七歌》第七首:“种园先生是吾师,竹楼、桐峰文字奇。十载乡园共游憩,状心磊落无不为。”《板桥词钞·自序》:“陆种园先生讳震,邑中前辈,燮幼从之学词,故刊刻二首,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2.
对《九歌·东皇太一》之再探索——兼与何裕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读了何裕同志的《九歌〈东皇太乙〉新解》,对他的“新解”未敢苟同,特撰此小文以商兑之。何文的“新解”,就是把《九歌·东皇太一》所祭祀的尊神解释成为汤(太乙、大乙、天乙)。此并非“新”解,因为在何裕同志著文之前,早有人屡言之。例如,李光信的《〈九歌·东皇太一〉篇题初探》即是;郑文的《驳〈“九歌”作于汉代诸证〉》内也有类似说法。笔者均曾著文与之驳难。首先应该指出的是,几乎所有的《楚辞》版本,东皇太一罕有写作东皇太乙的。何文  相似文献   

13.
<正>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所谓词类活用就是指原属甲类的词在文中临时处在乙类词的位置,词性发生了变化,具有了乙类词的语法功能。如.“驾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旬子·劝学》;“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卫风·氓》)以上三例中的“水”、“鱼肉”、“二  相似文献   

14.
《语文学习》先后刊载过几篇关于《史记·项羽本纪》中“生彘肩”的解释文字。我对那些文字,有两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语文学习》一九八○年第十期方楫的文章,解“生”应是“全”字传抄中的误写,此说见于《四川师范学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三期余行达的《〈鸿门宴〉》注释商榷》一文,并非新解。又据我所知,解“生彘肩”为“不熟”的彘肩,亦早见于《康熙字典》“生”字条。 二、《语文学习》一九八一年第四期所载  相似文献   

15.
王维《鸟鸣涧》被选进了初中语文第一册。这首脍炙人口的山水诗充满诗情画意,确实是佳作。但是,对末二句诗,绝大多数注本和教参资料的解释都未能使人满意。特别是“月出惊山鸟”一句,几乎一律都按因果句处理,把“惊山鸟”的原因直接归结在“月出”上,众口一辞,并无二致。试看比较有影响的两个例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一九八二年第四期《诗情·画意·禅理——王维〈鸟鸣涧〉试析》:“皎洁的月亮钻出云层,把银光洒向世界。这悄然无声的明暗变化却惊动了栖憩的山鸟,不时发出一两声悠扬婉转的啼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16.
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 创作: 《鹧鸪天》(庚戌除夕和吴伯宛舍人):按,“庚戌”,《苕华词》误作“庚申”,据赵《谱》改。庚戌除夕已属1911年1月。《定居京都奉答铃山豹轩枉赠之作并柬君山湖南君(扌为)诸君子》四首。(见《观堂别集》赵《谱》失收) 论著: 《国学丛刊序》 (见((观堂别集》)。《唐写本〈太公家教〉跋》(见《观堂集林》)、“<岩下放言>跋》、《诚斋〈挥麈录〉跋》、《〈清异录〉跋》”、“《〈片玉词〉跋》、《〈桂翁词〉跋》、《〈花问集〉跋》、《〈尊前集〉跋》、《〈草堂诗余〉跋》、《〈董西厢〉跋》、《元郑光祖<王粲登  相似文献   

17.
“日居月诸”一语见于《诗经·邶风》的《柏舟》和《日月》两篇中。《柏舟》中有“日居月诸,胡迭而微”一句,《日月》中有“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日居月诸,下土是冒”、“日居月诸,出自东方”、“日居月诸,东方自出”四句。毛传只在“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句下说到“日乎月乎,照临之也”。这分明是用“乎”字解释“居”“诸”两个字,是把这两个字看成语气助词的。王引之《经传释词》、杨树达《词诠》、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等书里也都是把“居”和“诸”看成语末助词的。《中国语文》1984年第4期刊登了黄典诚先生的《〈诗经〉中“日居月诸”的连读  相似文献   

18.
“国是”一词,今人多谓“是”假借作“事”,其误由来巳久.成书于1915年的《中华大字典》首列“是通事”义项,称“见《新序·杂事二》”,从此以讹传讹,竟至新版《辞海》《辞源》失于复审,或迳释“国是”为“国事”,或在释“国是”为“国家大计”后补云“犹言国事”,《中华大词典》亦加了个“国家大事”的含糊尾巴。 “是”字本义依《说文》为“直”,为“正”;正、直可供取法——《韩非子·忠孝》即有“皆以尧、舜之道为是而法之”,故引申为“法则”,《尔雅·释言》:“是,则也.”邢疏:“言不非之  相似文献   

19.
“委”、“婉”二字自古有之。东汉《说文》记载:“委,随也。”“婉,顺也。”《楚辞·九叹·远逝》曰:“委两馆于咸唐。”《诗·齐风·猗嗟》曰:“猗嗟娈兮,清扬婉兮。”在单音节词占主要地位的古代汉语里,委与婉往往单独出现,或者与别的单音节词组合,诸如:“委曲”、“委顺”、“婉转”“婉静”等等。作为双音节联绵词,“委婉”出现得相当晚,大概要到清代才出现。《儒林外史》二十四回道:“更有那细吹细打的船  相似文献   

20.
我爱读毛主席的诗词,尤其喜爱《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首。它们分别作于1925年和1936年2月。在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50首《毛泽东诗词选》中,从1925年到1936年2月这11年间作有20首。这11年对毛主席一生的历史是至关重要的,这期间从在湘赣组织秋收起义到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其中经过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可以说毛主席的鸿鹄之志和伟大抱负已初步实现。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期间可以说毛主席诗词的总体风格和成就已基本形成,其意义和地位不容忽视。因为它们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贯穿着一条红线,这就是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的思想风格与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