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云南少数民族女性与传统纺织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金少萍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7(6):66-69
本文通过对传统纺织文化与少数民族女性种种关联的分析,进而论述了纺织文化与女性的性别认同、纺织文化是女性利用空隙的劳作、纺织文化是社会衡量女性的价值尺度,以及纺织文化对女性的双重塑造. 相似文献
2.
董印红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5):44-49
女性气质是指以女性为主体所反映出来的具有女性性别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性别特点。根据美国人类学家米德的研究成果,性别气质更多是被建构出来的而不是先天存在的。中国少数民族由于其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其女性气质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变迁性、多元性等特点。少数民族女性气质的形成是与家庭、社会塑造分不开的,同时,少数民族女性气质塑造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十分紧密。 相似文献
3.
杨丽萍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1):125-129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 ,民族教育面临坚守文化特色与融入主流社会的两难选择 ,而现代教育多元化改革为实现壮族教育与壮族传统文化的对接提供了新的契机 ,壮族优秀文化需要融入现代壮族教育体系中 ,才能焕发新生活力 ,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各方面 ,都具备接受壮族传统文化的广阔路径 ,应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育体制等环节 ,实施有效的教学改革 ,推动壮族教育与壮族传统文化对接合流 ,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4.
壮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存在于壮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自然崇拜、民间信仰、神话中,体现了壮族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这种生态意识对解决21世纪的生态环境问题无疑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5.
肖谋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2)
作为一种综合文化现象,壮族传统体育既体现了壮民族的伦理价值、民族性格、审美情趣等,更与壮民族物质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壮族传统体育与稻作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打铜鼓、打扁担、踩风丰、蚂拐舞、抛绣球等传统体育项目为例,探讨了壮族传统体育与稻作文化的关系,分析了壮族传统体育在稻作文化中发挥的独特功用. 相似文献
6.
邓艳葵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2):75-79
壮族传统伦理道德影响着壮族的一代代人,而当代壮族大学生大部分生于壮族地区、长于壮族地区,对本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耳濡目染,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道德品质无不深深打上了本民族的烙印。笔者在展开相关调查的基础上,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阐述了壮族传统伦理道德对当代壮族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壮族抒情悲歌是壮族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发现,在广西桂中一带形成了一个"悲歌文化圈".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对其研究具有多学科价值.文章试图从女性文化学的视角来对壮族抒情悲歌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邵思婵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3(1):104-110
德国当代著名女性小说作家伽比·豪普特曼于近年创作的三部女性小说《找一个阳萎男人过日子》(1995)、《只有死男人才是好男人》1996)和《床上的谎言》(1997),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成就上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小说以两性冲突为中心,从女性的视角出发,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法和间接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一系列"追求和谐的两性关系"、具有坚强意志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德国新女性形象.伽比·豪普特曼在女性小说中塑造了具有强者性格的尼娜、卡门和乌尔苏拉,正感应了德国主流的审美心理,她所创作的女性小说因而也成为统一后德国文学中最突出的文学现象之一. 相似文献
9.
韦妮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石磨是壮族民众生活中的常见之物,也是必不可少的谷物加工工具。壮族民间所使用的石磨蕴涵有生殖崇拜、稻作文化、民俗文化等价值。随着现代加工工具的普及,壮族石磨文化面临濒危,应该通过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方面相结合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0.
韦玖灵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2):10-16
从人被“文化”入手 ,考察壮族先民思想文化的萌发 ,阐述壮族社会原始文化风尚的特点 :已学会建造“干栏”式房屋 ;已懂得制造和使用舟船及牛、马车 ;在制度文化上还未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和产生具有政治意义的国家 ;在风俗习惯上推崇断发文身和“拾骨葬” 相似文献
11.
杨宗亮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2):51-54
随着儒学教育在马洒壮族村落社会的确立,壮族人进行续族谱、立牌位、建宗祠等文化创建活动。在伦理观念方面逐渐接受儒家思想。但是壮族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接纳儒家文化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形成两种文化融合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在马洒村形成了重视教育,鼓励晚辈积极向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13.
龚丽娟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2):86-90
在彝族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性别文化。彝族性别文化以婚姻制度为主要内容,并在财产分配、劳作文化中反映了女性的地位、权利、行为等。长期以来,家庭教育作为彝族女童社会化的主要方式,按照社会规定的传统性别角色来塑造女性。解放后,学校教育才在彝区兴盛起来,而接受完整学校教育的女童一直很少。传统性别文化制约着今天彝族女童的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壮族文化生态有一个从依生美向竞生美过渡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壮族的神话传说和铜鼓艺术.壮族关于人与自然斗争的神话传说,充分表达了人与自然竞生的愿望,但它们只是一种幻想,在现实中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竞生,体现的只能是一种悲壮之美.壮族的铜鼓,开始体现的是依生与竞生并存,神性与人性交织,形成了高大厚重而繁缛瑰丽之美.到后来铜鼓的神性因素逐渐消褪,人性因素逐渐加强,形成一种精巧平实的审美特征,体现了壮族文化生态从依生美向竞生美的过渡.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壮族服饰是壮族文化的活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民间信仰内涵,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等.透过壮族服饰,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壮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及宗教信仰传统意识. 相似文献
16.
李玉雄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29-35
为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现代化和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努力提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自觉,确保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同向同行。同时,基于文化的价值性、历时性和共时性等特点,以及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现状,若要提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自觉,则需要从提高价值自觉、历史自觉和社会自觉入手。 相似文献
17.
性别文化是指文化中涉及男女平等的内容。“大脚女人”可以说是对壮族妇女地位作用的矛盾性表征。与此相同,壮族性别文化既承载着“阴阳合德”的合理内核,也接纳了“男主女从”的主流话语。为了在批判继承中做好先进性别文化建设,对之进行深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孙雪霞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4):416-419
《庄子·内篇》之老子或遁于情实,或宅心仁厚,或备受推崇。《庄子》外、杂篇之老子为圣贤师。庄子以"撄宁"发展了老子的"无撄人心"。庄子反思老子,让老子成为自己最大的疑问,他入于老子又出于老子,创辟了不同于老子的敞明之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