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按计划活着     
日前,一则有关“网络自杀群体”的消息让世人震惊:一群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因悲观厌世在网上相约自杀,生命真的已经是无可留恋吗,让我们看看这位老人是怎样走出人生阴霾的吧。  相似文献   

2.
杨眉 《金色年华》2007,(10):10-11
2007年9月10日,第五个“世界预防自杀日”的主题是“贯穿终生的自杀预防”。 从今年5月8日到16日,短短9天时间,仅在北京市范围内,就有5名在校大学生相缝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北京心理危机与干预中心年初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这已成为我国15-34岁人口第一位的死因。 对于身处大学校园的年轻人来说,成长中遇到的彷徨、困惑如何排解?家长、学校和全社会又该怎样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寻找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3.
“再不用心干,就送你去富士康!”,这虽是个玩笑,但不能否认,“富士康”对于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而言,绝不亚于“大灰狼”对小朋友之功效。同一家企业,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先后十几名年轻人跳楼自杀,这足以令人震惊,甚至很多人纷纷猜测:难道富士康是中了什么“魔咒”?然而,心理专家却提醒大家,其实自杀也是会“传染”的。  相似文献   

4.
静气     
所谓静气,不仅仅是指让我们的身体安静下来,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心灵安静下来。静气的对立面是俗气与躁气。欣赏仓颉苦心所造的“俗”与“仙”字——“俗”就是人往谷底走;“仙”就是人往山上走。多数的人都往谷底走了。《弟子规》中说得好:“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走到谷底那个熙来攘往的嘈杂世界,人心就容易与静气绝缘。被物质操控的浮躁生命,很难体味到精神飞升起来的快感。  相似文献   

5.
克隆技术的出现,使我们接触到前沿生物学的一些常识,比如基因、DNA及遗传密码什么的。据说人的心理及行为之秘密都可以在基因中找到答案。我尚不能肯定一个人之所以自杀,是不是因为生命体内有自杀基因──命中注定他一定自杀──但无可置疑,恭维、讨好、追逐和庇护异性,这绝对是男性这一物种的遗传基因在起作用。“好逑”之风,代代相袭,远古那有名的雎鸠,关关呱呱一路几千年叫了下来一这和社会制度、文化形态无干,甚至和男性年龄大小无干──在这篇文章中,我想说的正是这个。在我完全成人后受到的异性恭维中,最让我惊喜的来自…  相似文献   

6.
非常声音     
“这正然是一场悲剧,但法律清楚地规定,任何人无权剥夺他人的生命。”——美国一8旬老翁因为重病缠身的妻子实施安乐死而被指控为一级谋杀,尽管他辩解说这是在妻子的一再要求下而做的,而且事后自己也曾想自杀,但还是被关进监狱等侯审判。“他在摄像机前的表演简直没话说。他让人觉得其乐无穷,他真是一个天才,一个天生的表演艺术家。”  相似文献   

7.
“什么原因让他们选择自杀的方式对待生命?答案是复杂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爱,可以让自杀者悬崖勒马。”  相似文献   

8.
广泛的政治死亡引发出对生命的酷爱。民间养生运动的火焰,竟然在1967年就已被点燃。那是“文革”最酷烈的时期,国家权力机器全面瘫痪,广场革命席卷整个中国。一些人在自杀的道路上狂奔,而另一些人却在探寻永生的秘密。解放军是养生运动的先锋。军队医生发明或推广了各种疗法,从针刺麻醉,  相似文献   

9.
自杀,尤其是青年人自杀,通常是他们对未来希望和对自身生存意义的否定的一种最强烈、最高的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自杀行为的产生,有一个发展过程,我们把它划分为“希死念头时期”、“希死表现时期”、“自杀倾向定型时期”和最后的“自杀行为完成时期”。青年人自杀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离不开学业问题、就业问题、恋爱问题、家庭问题等等。而其自杀目的是为了实现求助的愿望、抗争的愿望、逃避现实的愿望以及不能理解的自我破坏性冲动的愿望。大学生绝大多数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随  相似文献   

10.
准备把毕业论文选题定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的大四学生吕诚,在搜索引擎里键人“大学生自杀”,0.065秒后,相关网页搜索项高达2650000篇,一页一页点下去,他感到震惊和难过:“很多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一时想不开就结束了风华正茂的生命。”  相似文献   

11.
老人们有一句惯常用的话:“唉,现在的年轻人……”如今年轻人也有了一句惯用语:“嘿,瞧现在的老头老太……”可别嫌他们老了,如今的老年人“洋派”着呢。这不,越来越多的老人啃起了英语,要活到老,学到老,适应“入世”的新形势,让许多年轻人都汗颜。这里,就挑几位时尚老者给大家瞧瞧———李瑞:人可得争面子李瑞还年轻,才61岁,所以他理所当然地精力充沛。从单位退休后,他就被另一家单位聘上了岗,担任财务管理。他原本自我感觉蛮好,可后来发现自己在家里的“地位”并不高。老伴有高级工程师职称,儿子是大学教师,只有他是…  相似文献   

12.
一心  安子  沙漏 《女性天地》2007,(12):4-7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全国十个大中城市养宠物的年轻人中,有34%的人认为养宠物和养孩子没什么差别,甚至有17%的人认为养宠物比养孩子更有乐趣。结婚生子本来是人生中的大事,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和希望,难道“宠物”真的可以代替孩子吗?本期话题,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丁宠”一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钱国宏 《老年世界》2010,(20):17-17
有谁能想到,本以为晚来享清福的八旬老爸,居然“老来张狂”,时时处处赶潮流,跟年轻人玩起了PK,演绎出了一幕幕让人敬佩的“潮爸”暮景!  相似文献   

14.
虽然个体生命在浩瀚的宇宙中是短暂的、微不足道的,但它所铸造的个性是绝对独一无二的。生命就是美的杰作。然而,近年来大学生自杀在全社会引起了较大的关注。“天之骄子”自杀的原因,往往让人感到荒唐可笑,但正是那些看来幼稚的理由,却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死者已无可言,生者尚可反思。一个又一个花样年华的凋零,再次凸显了当代大学生灵魂的脆弱和精神人格的荒漠化。  相似文献   

15.
2012年2月,一个叫林书豪的年轻人忽然火了。从大洋彼岸的美国,到东半球的中国,无数人都在谈论着他。这个曾有过两次被裁员记录的尼克斯“板凳球员”,在2月4日那一天得到了临时上场的机会,从此一鸣惊人,带领球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让人疯狂的佳绩。  相似文献   

16.
明星自杀的新闻接连不断,从陈琳到贾宏声,从崔真实到朴龙河。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得知,他们在选择自杀的那一刻内心所经历的挣扎。然而,那些走在死亡边缘,却又被拽回现实生活中的人,却让我们看到他们对于生死的艰难抉择。一个咨询师的手记,向我们呈现了一次自杀危机干预,同时也是一个自杀者生死纠结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曹林 《金色年华》2009,(7):13-13
韩国前总统卢武铉自杀,国内众多学者和评论家对此进行了评论,就像看《红楼梦》一样,见仁见智各抒已见,不同派别、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从同一事件中看到了完全不同的内容。令人失望的是,一些自视深刻的评论家,想从卢武铉的死中,阐释出一种与众不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独特认知”来,故作深沉地追寻着本质,却忽略了对“简单现象”的关注:一个与我们一样的生命逝去了。  相似文献   

18.
《职业》2012,(16)
进入2012年以来,世界体坛频频发生运动员意外猝死的事故,如今,这股阴霾似乎又笼罩在中国运动员的头上。5月7日,前辽宁队球员、曾经何着“小姚明”之称的张佧迪,因为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去世,年仅24岁。这位身高2米18的年轻人曾被很多人看好,他的突然离去让很多认识他的人感到意外。  相似文献   

19.
自杀     
圆子:我楼下住着一位处长,挺好的一个人,前些天突然自杀了。我非常想不通,他为什么要自杀呢?湖北武昌吾成吾成:对于自杀,我一直都没想通过———大好生命,为什么要自杀呢?唉!圆子自杀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导刊》2009,(29):15-15
“就医”这个基本上会被每个人谈到的话题,今天又一次成为了我们关注的重点。“看病难”、“医疗条件差”、“就医环境不好”这些在过去谈起来让我们唉声叹气的难题,如今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