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性别角色类型与大学适应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女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探讨性别角色类型与大学适应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一致性模型、双性化模型和男性化模型哪一种理想性别模型更适合女大学生这一群体。调查结果表明:1、独生子女家庭和城市的女大学生正性男性化特质更高,更倾向具有双性化的特质;2、正性负性男性化、女性化特质与心身症状、大学适应各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正性特质支持了男性化模型,负性特质支持了一致性模型;3、回归分析主要支持了双性化加法模型,其他部分结果支持了一致性模型、男性化模型、双性化乘法模型。  相似文献   

2.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适应性更强的人格类型.两性边界的模糊正是世界潮流的一个总体趋势,中性偶像的出现正反映了社会文化的转型,传统的"单性化教育"日益显露出种种弊端,而双性化教育则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挑战,是一种家庭教育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3.
女性性别优势与管理风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长期以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文化中,"男强女弱"都是一种恒常的社会观念.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在许多领域具有独特的性别优势.在未来的社会中,女性将越来越多地发挥出了在管理中的性别优势,从而形成女性独特的管理模式并获得更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在向工业化和城市化迈进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了“农业女性化”现象,妇女作为农业疾病化主要劳力的比侧正在逐步上升。农业技术的最终受体是农民,农业技术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技术使用的这种性别结构变化,把性别差异作为技术研究和推广综合考虑的问题之一,从而提高技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女性化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女性化是许多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发生的一种现象,其深层动力源自市场深化带来的家庭及社会性别分工。从历史上看,轮耕制与犁耕制分别导引了两种不同的农业性别分工模式。就技术层面而言,农业技术进步及其扩散的路径带有一定的性别偏好,进而形成农业女性化的局面。当代中国农业女性化图景的生成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作为劳动力后备军和蓄水池时期的"铁姑娘"、男工女耕时期的农村留守妇女以及异地务农时期的女性"农民农"。作为农业女性化之外的另一种选择,农村妇女进城后的走向,还远未实现其就业主体性,这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考察《同胞》中的性别建构特征,对作品中主人公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等性别倾向的审视,能够发掘出在异质文化作用下的社会性别的异质性以及它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共生和对抗关系,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赛珍珠在面对中美两种文化差异的矛盾时所揭示的斗争策略以及她对两种文化之间差异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转型期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取向的偏移与引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角色是后天形成的社会性别,不仅影响到个体的成长,也关系到民族人格特征和素质的发展.近十年来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发生了严重偏移,与性别一致的传统类型男性化和女性化大量减少,而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正性特质都弱的未分化类型则急剧增加.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正性特质都高的双性化是我国性别角色的理想类型,男性化特质则在双性化特质中起主导作用.在针对偏移现状及原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引领对策:(1)在性别角色的认识和宣传上需大力纠偏;(2)大力进行未分化的预防教育和干预教育;(3)全面开展理想化类别的双性化特质塑造教育;(4)加强体育活动,增强男性特质.  相似文献   

8.
汉语是一种有别于印欧语言而独具特色的语言。其重要特色之一 ,就是它的女性化。本文从汉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审美等几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 ,以便更好地认识汉语的自身特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英语、日语、汉语三种语言中性别与语言形式的比较,分析了性别差异引起语域差异的原因。揭示了由于社会历史原因,语言中存在着姓别歧视。性别差异与语域差异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与文化提供了一定的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男女性别比失衡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由此带来性犯罪现象增加、婚姻挤压、拜金主义思想等各种社会问题,究其原因,除了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和妇女地位的不平等外,还有科技手段的滥用。应该树立先进的社会性别意识,禁止非法的胎儿性别鉴定,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切实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问题。  相似文献   

12.
阿尔玛·德·葛瑞恩是当今澳大利亚最富盛名的剧作家之一,其作品风格独特,角度新颖,能准确地反映当代澳大利亚社会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她的剧作《中国的河流》的双重叙事结构、多种叙事策略以及多元叙事视角等三方面的分析,结合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指出德.葛瑞恩对女性传统角色和男性气质的双重否定,其实是对不合理的父权制的有力控诉,因为父权社会的强大不仅压抑了女性对自我的追求,也限制了男性的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3.
出生性别比的持续偏高是社会性别的不平等在生育领域里的集中体现,因此,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应该着重于对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改造,通过构建社会性别平等机制,形成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远期战略和近期战略相结合的综合框架。  相似文献   

14.
工读学生性教育工作坊的实践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读学生的性教育、辅导问题一直是工读学校领导和教师在不断探索的问题,也不断引起社会的关注。通过对C市工读学校的学生进行相关需求的评估,我们尝试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之一—小组工作方法,在C市工读学校开设性教育工作坊,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有一些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15.
作为社会成员的各性别主体往往按照所属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行事,这些观念和规范造就了他们的社会性别特征和社会交往关系。三个因素即社会化、大众传媒和从众效应对性别定型起着重要作用。性别定型观念使得人们忽略了性别个体之间的差异,产生消极作用。只有客观理解性别定型,才能在交际活动中超越,陆别定型,促进全世聚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6.
国外语言与性别研究的发展在过去的20年间经历了从传统的现代主义性别差异研究方法转向后现代的、多元的、动态的和微观的社会性别建构模式,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国际语言性别研究的发展,进而对我国此领域的研究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语言运用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存在着性别差异,已成为共识。性别语言的差异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研究性别与语言的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语音语调、用词、用语习惯等方面介绍了男女因其性别在语言上的差异,并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了解性别语言差异,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有助于构建男女之间平等、和谐的交际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18.
朱娜.巴恩斯的代表作《夜林》对西方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尤其是男性与女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它不仅对在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男权文化加以嘲谑,而且令后人对被激进女性主义广为接受的本质论观点产生质疑;它不仅无意中表现了后世的女性主义试图建立独立于男性文化样板之外的女性文化梦想的不可能性,还使后世的读者意识到激进女性主义者试图颠倒男女地位的荒谬性,并且激发他们对性别批评者的关于消除性别差异的倡议和第三性存在的可能性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国内有关生育性别偏好的研究可从更宏观更系统的层次深入探索,社会性别分析视角可帮助我们分析生育性别偏好的形成机制,并通过社会性别培训和宣传倡导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男孩的偏好.  相似文献   

20.
性教育,本质上是人的教育,是文明的教育。受社会多元性文化影响、学校性教育缺失以及大学生自身因素等问题制约,当前大学生的性文明状况令人担忧。加强大学生性文明教育亟需关注大学生性尊严教育、性责任教育、性健康教育和恋爱观教育,充分发挥学校这一主流教育渠道的正面教育作用,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