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汉语逻辑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邹崇理运用MG与GQ的基本方法,分析了汉语量化词的语义特征,在对汉语量化句特征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构造了汉语量化句的部分语句系统FC。采用时间区间语义学方法处理汉语的时态结构,经过巧妙构思,构造了一个专门刻画汉语时态结构的部分语句系统。他的这些工作是具有开创性的,为汉语逻辑的研究闯出了一条新路,展示了广阔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2.
分别对汉语中以句首”有”字结构为例的存在量限式和以周遍性主语句为例的全称量限式进行逻辑语义的分析,以调查统计为基础探讨汉语歧义量化句的问题。在最后部分对汉语歧义量化句在Prolog语言的环境下做了个案的语义自动分析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分别对汉语中以句首“有”字结构为例的存在量限式和以周遍性主语句为例的全称量限式进行逻辑语义的分析,以调查统计为基础探讨汉语歧义量化句的问题。在最后部分对汉语歧义量化句在Prolog语言的环境下做了个案的语义自动分析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蒙太格PTQ系统的内涵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太格的PTQ系统通过三部分最终完成了对自然语言形式化的处理,它们分别是:建构一个部分英语语句系统的语形;给出内涵逻辑的语形和语义;通过翻译规则,给出部分英语语句的语义.PTQ系统中最具创造性的内容之一是它的内涵逻辑思想,这对正确翻译英语语句语义至关重要.分析探讨PTQ系统中的内涵逻辑思想对我们深化汉语的形式化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认识一种语言,应首先从句子结构开始。汉语句的结构和英语句的结构有相似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汉语是意合型语言,英语是形合型语言,这就在很多句子结构上产生了不同。文章将从这个方面展开讨论,进而提高对汉语句和英语句特点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关系化和汉语关系从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系化是语言类型学研究者借助生成语法的转换生成思想对关系从句所做的生成分析和解释,其核心是关系化策略和名词短语可及性递进阶。汉语句法中虽没有关系从句概念,但关系化是语言共性之一,故汉语也不类外。文章在阐述关系化的基础上,阐述了汉语中可关系化的名词性成分和汉语所采用的关系化策略,并从汉语传统的"定心结构"中分离出汉语关系从句。  相似文献   

7.
使用自然语言对数据库进行操作,有利于数据库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借助图书资料查询系统,我们通过对基于语音的图书资料查询汉语接口实现的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包括语音识别技术、查询分析技术、答句生成技术以及语音合成技术,介绍了图书资料查询系统中语音识别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8.
英汉思维差异与英语无灵主语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语无灵主语句是英语中独特的语言现象,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东西方在思维方式方面存在的差异。英语无灵主语句根据其主语的语义,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的"概念隐喻"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是无灵主语句生成的理论基础。在翻译英语无灵主语句时,要根据汉语的特点,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恰如其分的变通。  相似文献   

9.
对自然语言量化表达式的语义分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而量词的语义性质是量化表达式语义研究的基础,它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表达式的语义.因此对自然语言量词的语义性质进行分析和形式刻画是语言逻辑的一个重要内容.广义量词理论借用数学的单调性概念对英语量词的语义性质进行分析,得到了许多重要成果.汉语作为一种自然语言,有其自身特点,但也有与英语类似的语义性质.我们可以尝试从单调性定义出发,分析各种汉语量词的语义特征,然后运用集合运算证明它们的单调性,根据得出的结论分析汉语量化表达式的左元单调推理和右元单调推理,从而刻画出汉语量化表达式之间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英语主动语态(本文仅论及主动语态)和汉语语句中,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是全句的主体;它的位置一般在句首,即谓语之前,表示“谁,什么,”这是毋容置疑的。很多英语主动语态语句和汉语语句都遵循着这一规律。但是笔者注意到,有相当一些英语句以及它们对应的汉语句,并不体现这一规律,英语句主语原来的语法位置、语法功能和人称在汉语里都有一定的变化。请看:  相似文献   

11.
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广正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对外汉语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对这项工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师资的培养与选拔是对外汉语教育目前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目前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证书》的考试科目,侧重点仍放在静态的知识积累层面,而实际教学中的动态传递、阐释、组织教学等能力的考核似乎没有落脚点。“对外汉语教师”素质应具备“杂家”的综合能力,即:学科结构素质和综合能力素质。教师培养通常可从定向型、非定向型与混合型三个渠道进行。  相似文献   

12.
"荒野"精神是美国现代诗人加里.斯奈德思想的核心,它类似于"道"。斯奈德的语言观与诗学观与其"荒野"精神一致,主张用自然的语言来表现自然。他认为中国古诗语言与其理想中的自然语言接近,而且中国古诗中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非常完美。因此,他对中国古诗的翻译可视为一种创造更为完善的诗性语言的努力,其翻译也成为其创作的先锋与实验。  相似文献   

13.
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中国学习者产生的语用失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因文化差异产生的 ,另一类则是由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 (或者说其现有“中介语”)水平的局限造成的。这些失误很多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将会成为英语在中国广泛推广后的变体 (中国英语 )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4.
鉴于学习者在实际操作中频繁使用中国式英语(Chinglish)这一现实,对母语(汉语)和目的语(英语)之间的差异及过渡语和中式英语进行比较;并从神经机制和模糊语言学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发现这种近似于过渡语的Chinglish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一个自然的正常现象,不能一概归结为语法错误.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学习者在操作英语时出现的文法变异.  相似文献   

15.
"毕兹卡"是土家语对土家族的自称,"毕兹卡"的具体翻译成汉语是什么意思?最传统的说法是"毕兹卡"是"本地人"的意思。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土家语"毕兹卡"与汉语"本地人"没有对译关系,也就是说,土家语"毕兹卡"中没有汉语"本地人"对应词来对译。从语言学、民俗学和历史学的角度看"毕兹卡"是"男人哭嫁的民族"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哲学“名象观”和西方现象学意义观的启发下 ,说明在语际转换中保证译文语符中在场意义出现的同时 ,也要开通通往不在场意义的道路 ,才能在译文中保持原文意义的丰富性和生成性 ;翻译中的“直译”、“意译”和“化境说”的命名方式也分别类同于中国文论中“赋”、“比”、“兴”的命名方式 ;译者进入的是“神思”状态 ,还原的是原文的“第一自然” ,而不似西方文论的“想象”那样打造一个有别于原文“第一自然”的第二自然 ,这样译文取得了对原文的有机“化通”。  相似文献   

17.
作为第一部中国艺术批评史著作,凌继尧主编的《中国艺术批评史》一书对艺术批评学科进行了许多开拓性的探索:厘清中国艺术批评史与各种门类艺术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界限,努力做到"略小而见大,举重以明轻",坚持对原典尽量作出符合它的原初涵义的阐释,并有意追求一种"有深度的通俗"的写作风格。这部具有重要理论创新价值的学术力作,不但体现了一种可贵的理论自觉和精神担当,而且也是以实际行动对艺术学理论能不能成为一门学科的质疑做出了强有力的回应。  相似文献   

18.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往往与地域、民族、情感、思维等因素密切相关。汉语语言具有丰富的感叹词,这得益于汉语言对语言自然属性的保留,它已被西方有些学者所肯定。汉语感叹语的思维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意象性、视觉性、音乐性、动态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华文文学语言由于独特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 ,在词语和语法两方面形成与其母体———中国文学不同的特点 :大量吸收外语成分并构成新词 ,闽、粤语词占较大比重 ,有独立使用的华语词汇以及中国熟语新用 ;词与词的搭配存在与普通话不同的现象。这些显著区别 ,构成中新两国华语文学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一个重要基点  相似文献   

20.
传统逻辑和标准量化逻辑在分析自然语言命题时,只使用全称和存在两种量词,把自然语言中的非全称的量化命题都当作存在命题来处理,然而在自然语言中除了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外,还有复量词、百分比量词等。自然语言中许多根据复量词和百分比量词的逻辑意义而进行的直观上正确的推理在传统逻辑和标准量化逻辑中都是无效的。显然,复量词和百分比量词不能当作存在量词来处理,它们有着不同的逻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