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嬗变是一个经典的社会科学研究议题。本文立足于现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讨论,通过道德观(人与人)、家庭观(人与家)和政治观(人与国)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强调了传统文化中“仁”、“孝”和“忠”三个基本主题。围绕这三个主题,本文基于社会学关于中国社会变迁所积累的经验事实,论证了当代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变迁的基本方向与形态:“仁”的观念从内外有别的差序交往结构逐渐转向内外平衡的宽半径合作;“孝”的观念从权威关系主导逐渐转向权威关系和亲情关系的有机统一;“忠”的观念从文化为中轴逐渐转向文化信赖与制度化评价并立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基于对传统文化本身的正确解读。很多学者长期以来认为“老子反对仁”,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老子“仁”的思想具有自然性,是对孔子和儒家“仁”的感性思想的一种超越。老子“仁”基于“法自然”的哲学逻辑,是一种理性、自然的“大仁”,可以描述为“仁而不以为仁”。老子“仁”的思想对于建构新时代的中国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展开了热烈讨论,这虽然是一个老问题,却具有新的意义。在我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一个必需回答的问题。本文仅就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孔子伦理思想,作一点肤浅的剖析。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来谈。 (一) “爱人”与“复礼”的统一 孔子把“仁”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仁”是他的伦理思想的核心。他对“仁”作了种种解释,其中最根本的有两点:一是“爱人”,一是“复礼”。“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伦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同上)所谓“爱人”是指对人要宽厚、同情,推己及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似文献   

4.
“心的文化”与西方形而上学不同 ,徐复观与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等人的思想亦有不同。“心的文化”是徐复观先生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关键与总的纲维所在 ,是徐复观理解和阐发中国文化的根本和“一以贯之”的线索 ,而“心的文化”的思想本身也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其现实性的方面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 ,对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儒家道德主义和平思想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道德主义和平思想体系由“德”、“仁”、“礼”、“和”四大基本要素构成,其中,“德”是人类行为的至上公理、“仁”是人类关系的基本伦理、“礼”是人类行事的具体规范、“和”是人类关系的目的状态。这个体系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正是这个特点,使中国式的和平理念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广泛渗透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造就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6.
冯健飞 《南都学坛》2003,23(3):66-69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孝”。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作家 ,老舍小说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思考、反省的同时 ,以“筛子筛金”的态度 ,通过大量人物形象的描绘向读者展示出他们身上所固有的这种传统美德。他们重孝悌 ,讲奉献 ;求仁义 ,守信用 ;崇道德 ,讲气节 ,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文化根源以及复兴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1)“天人合一”的精神;(2)“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精神。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集中表现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客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自己生活的独特方式。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性格和风貌,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学打破了“家国同构”的传统 ,而战时中国文学开始的“家国同构”的重建是一种复杂的历史存在 ,出现了相反方向的变异。“家国同构”的传统既在民族命运和无产阶级政治的层面上得到重构 ,又在个体生命的层面上被质疑 ,成为战时民族心理和作家心态的历史呈现 ,也预示出战后五六十年代文学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来说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这就是说,对象成为他自身。”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0-191之中国化实践的关键问题之一,在于消除中国传统个体弱创造之异化问题,也在于发现中国传统文学个体的创造经验,提炼出“个体化理解世界之创造”[1]的观念。中国现代个体在追求文化的自我实现过程里,从自身感性生命经验与文化性生存体验的矛盾张力中洞见自我“个体化理解世界”的独特问题,以之实现对儒道文化的批判改造,不仅可以形成中国现代个体与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而且可以促发中国现代个体文化哲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科学知识传统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对准确理解中国民族文化和中国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的意义不言而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中国古代科学“重实用轻理论”“重历史经验轻逻辑推理”“重整体功能而轻内部结构”的特点,是根源于中国长达数千年的种植农业的渊源。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历史悠远 ,延绵不断 ,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以伦理为中心 ,政治为本位 ,即伦理政治型文化 ;以儒、道文化为主体 ,其他文化作为补充的多元文化结构 ;具有明显的人文文化倾向 ;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和以“义利关系”为中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2.
近现代文明的发展,是以科学技术的参与程度作为重要的标志。科学技术作为理性的主要载体,逐渐地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现代文化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文化。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依次是首先对文化的物质层次发生作用,然后对文化的制度层次发生作用,最后对文化结构的观念层次发生作用,从而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科学技术注入中国文化的历程是艰难而曲折的,改造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使之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宣传科学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是21世纪的中国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论儒家“仁本”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启发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儒学思想有着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它从尊重人出发,以"仁"为基础,以道德自律为核心,以中庸为其方法论,以安民富民为其目标,建立起了系统的人性治理模式。儒家思想重视对人的人文关怀,重视对人的人格塑造,重视在社会内部建立和谐有序的人际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人生道德修养的论点和见解,提出了一系列行为准则和规范,这些对现代企业管理都深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挖掘儒家“知、仁、勇”思想的当代价值,可以为人的生命实践提供哲学指引。从《中庸》的相关原文出发,分析“知、仁、勇”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所体现的内涵及其关系。分析认为,《中庸》提出“知、仁、勇”思想是基于儒家对人的精神价值及其人格生命的高度关注和肯定;儒家“知、仁、勇”思想的精神智趣及其道德价值对当代社会人们道德信仰缺失和道德体系重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追溯中国儒道墨文化源流,梳理中国文化史,可以大致见出中国文化是从人性、人心出发,讲求自性修养的"将心比心"的道德文化,核心价值观念在于仁道。仁道由儒家哲学中仁的内涵,如克己、利他、取义诸精神,道家哲学"人之道"中仁的内涵,如谦退、无私、公平诸精神,墨子思想中仁的内涵,如"兼相爱,交相利"精神共同建构而成。中国历史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中合理的因素,作为一种普世价值,对于中国及世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为当代文化核心价值观探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正逐渐被视为解决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精神良药。“天人合一”生态自然观,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视角,蕴含了与现代生态文明相吻合的自然观。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为典型表征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了诠释和剖析,阐述了“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的现代价值,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儒家经典与大学生思想文化素养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学经典凝聚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传承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国学经典的核心思想是儒道佛三家思想。我国传统文化主流儒家经典的教育活动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使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等思想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格的塑造理论及实践既带有时代的烙印,同时又积淀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与精髓。汲取传统文化中人格塑造理论与实践的精华,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对青少年进行健全人格培育和塑造,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19.
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文化离不开人的创造,文化人格最能体现文化的本质内涵,因此人自身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文章认为,当代中国存在传统农业文化、现代工业文化与后现代生态文化三阶段文化观念并存的状况,文化建设要求实现由传统农业文化向现代工业文化、现代工业文化向生态文化双重意义上的转型。与此相应,人自身的建设也包含着现代主体性人格的建设和生态文化人格的建设两方面课题。文章还具体论述了现代主体性人格与生态人格塑造的具体方式,认为文化人格的塑造应从社会环境建设与主体自身修养两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丰厚,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独特的、有着强烈个性的木构架建筑体系。从其演变历程和文化渊源对其进行研究整理可以使我们全面地了解传统建筑,希望人们能充分认识到木构架具有的不可估量的价值,使人们能更加重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并保护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