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部地区的城市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目前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但面临着城市等级结构不合理、城市经济规模较小、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等现实问题。加快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策略包括:走多元化的城市发展道路,建立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等级规模有序的城镇体系;重视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性;以市场化推动城市化,坚持城市化与工业化、全球化的有机统一;通过城市群战略拓展城市化的深度与广度;在行政区划调整、城建投融资体制和户籍制度改革方面着力完善城市化的制度和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2.
城市规模约束: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城镇化处在加速时期,更应该重视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在人口、土地、水资源之间达到合理配置.以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城市化实践,广义的城市化符合可持续发展.广义的城市化理解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比重问题,还包括基础设施、土地、就业方式、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规模是确定城市规模的重要依据,传统的人口规模预测方法遇到了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要注重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约束,把城市人口规模建立在资源承载力基础上,实现区域"生态-经济-社会"三元复合系统的最佳耦合发展,使城市更加适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进程中的非理性行为主要表现在:城市化的用地规模大大超过合理的用地量;加速提升城市化率违反了经济法则;用行政手段大规模成片成块推进城市化;剥夺农民的正当权益,使大多农民沦为城市贫民群体。造成这些非理性行为的原因,在认识论上是思想方法的片面性,指导城市化发展战略出现舆论误导;而其政治、经济根源则是政府行为在政治上的急功近利和经济上的至上主义,城市竞争和经营城市偏离了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过程中 ,提高城市化水平是西部地区的必然选择。宁夏应坚持“突出发展中心城市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稳妥建设小城镇”的战略选择 ,利用后发优势 ,抓住历史机遇 ,形成“飞机状”的城市格局。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突出城市特色 ,提高城市化水平 ,注重环境保护 ,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 ,更新思想观念 ,完善城市化建设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比较了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同世界部分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距,阐述了城市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指出不能依靠控制城市规模的办法来防止"城市病",提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城市化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是否合乎城市化进程的客观规律与内在要求,将直接决定城市化成就与否。我国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缺乏。土地的法律属性为公有制所有制,土地所有权不得转让,但土地使用权可以合法转让。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着城市化等同于城市规模和功能的大而全、城市化等同于农村城市化(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征收农业用地是城市化所需土地的唯一来源、城市规模的扩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等认识误区。我们应在参考借鉴国外相应制度的基础上,采取在条件适合地区推进农地的规模利用;科学规划,严格监控,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集约用地制度:完善土地的市场定价机制,丰富土地取得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等措施,科学利用土地,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农业发展的现代化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当前,实施"走出去"战略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以及国际贸易主义的阻碍等.基于此,农业"走出去"要坚持市场导向原则、优势开发原则、科技进步原则及企业市场主体原则;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农业及外向型农业,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政府经济调控职能,完善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提升农业竞争力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前提。要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必须以城市化为助力,减少农民,聚集土地。城市化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竞争力。实行新型城市化战略,应从转移农民的去向、农民进城的意愿、城市的接纳力、进城的速度、户籍制度以及与其有关的各种制度和土地流转等方面解决农民进城问题,最终达到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就业结构偏差与我国城镇化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导致了严重的就业结构偏差。由于大城市"拉力"不足,农村对剩余劳动力"推力"受阻,使大量人口滞留农村,不仅制约市场经济发展和商品化率的提高,而且成为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屡拓而不开的重要原因。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我国城市化是矫正就业结构偏差,降低农民进城投入成本和心理成本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0.
河南城市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如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规模偏小、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较弱、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管理体制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推进制度创新,构建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集聚机制和政策环境;积极实施大、中、小城市"三头并举"战略,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增强城市整体功能;树立科学的城镇发展理念,强化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  相似文献   

11.
文章关注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当代模式,并探讨这些模式对农村发展的涵义。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城市化并不是统一的模式,且当代城市化模式所导致的在农村-城市联系中经济和社会多样性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移民和分权是城市化在微观层次的两方面。城市化必然意味着或是永久的或是暂时的从农村流向城市的人口的净转移,而这些移民也对农村地区不平等产生了影响。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一个新特征表现在它是伴随着行政的分权而发生的。分权的一个结果是使影响地方发展的行动者增加,另一个结果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垄断资源或外部联系和信息。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聚落从产生之时就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它的形成与发展都与聚落主体的需求密切相关。聚落形式的复杂化呈现出超循环的状态,即从人类早期的聚落点到今天的高度城市化过程,都是由于亘古不变的人类需求所推动并日臻完善的。目前,高度的城市化成为人居聚落发展的高端模式,但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城市问题。解决城市化困境成为学界共同面对的问题,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城市对乡村的消解的方式与途径。事实上,城市化问题的解决,仅仅从城市雏度寻求解决的方法是难以得到满意的题解。以超循环理论为基点,为摆脱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两难抉择,实现城市与乡村在城市化语境下共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民间宗教的语言主要通过它的符号系统来表达。在城镇化农村中,民间宗教的符号系统构建了一套隐性的、非正式的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体系。这一体系为农民向市民转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对促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对城镇化农村的发展稳定,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都起着重要作用。当然它的过度发展则容易形成特定利益集团,可能控制村民精神,对城镇化农村的正式权威产生挑战,从而影响农村稳定。妈祖信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正确处理民间宗教的语言与城镇化农村治理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农民公民意识的培养,还有利于农村的和谐治理。  相似文献   

14.
对发展经济学中关于人口转移的三个经典模型进行解读和评述。刘易斯模型指出了人口转移的根本出路在于城市化,但其模型假设过于严格,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差距。拉尼斯—费景汉模型考虑了农业在人口转移中的重要基础作用,但是忽略了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在人口转移过程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有机关系。托达罗模型分析了在存在城市失业的情况下农村人口转移问题,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但是他主张主要通过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来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因而阻止农村劳动力及人口向城市转移等抑制人口城市化的政策是不可取的。最后总结了三个模型对认识人口转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是未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抓手。为了探寻农地流转、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加快乡村振兴进程,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利用2000—2017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分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构建了PVAR模型。通过对模型的估计、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发现,全国和东部地区,农地流转和城镇化之间呈正向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都能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反过来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也能促进农地流转,但却不利于城镇化发展。中部地区,从长期看农地流转可以促进城镇化发展,但却不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城镇化发展对农地流转影响不明显,但能够显著抑制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尽管长期看来在促进农地流转上效果不是很明显,却有利于城镇化发展。西部地区,农地流转对城镇化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是很明显,城镇化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也不是很显著,但从长期来看,城镇化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农地流转和城镇化的影响也太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易于操作的对策建议以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快乡村振兴进程,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6.
根据无锡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最近几年的变化情况,论证了苏南农村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发展第三产业和逐步实现城镇化.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城镇化发展迅速,传统农村受城镇化和社会其他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农民的土地权益保障意识得到畸形发展,涉农土地纠纷事件愈演愈烈,成为农村基层治理的难题之一。本文基于P镇涉农土地纠纷现状的调查思考,分析其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给农村基层治理带来的问题,这种过渡型农村基层治理需要理清城镇化与土地确权的关系,将二者相互影响关系下所产生的社会冲突做一个系统、全面、深入的分析,在充分理解农村社会的基础上,充实农村基层治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现代城市发育最早、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之一。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形成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乡村工业化与城镇(市)化协调城乡发展的模式。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一般经验有:城乡互动发展、以小城镇为主体和乡镇企业的集聚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些经验对西部地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启示是:以乡村城镇化推进西部城乡一体化、以城镇的城市化加快西部城乡一体化、以乡村工业化推进西部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9.
外向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珠江三角洲个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界对于城市化的研究历来都偏重于内力的研究,例如,侧重于区域经济的不同发展步伐;乡村、城市的人口流动状况;政府的地区性经济政策以及新城市建设规划等内力因素的营造,我们称其为内向型城市化发展模式.但是在资本、人力、技术和市场走向"全球化"的情况下,新的国际分工已成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及经济活动急剧增长与集中的主要动力.中国的珠江三角洲在1978~2003年间的城市化,体现了这个新动力.其城市化发展可以概括为"外向型城市化"模式,本文对这一模式的特点、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以及生命力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政府主导下的迂回式农业发展:中国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在政府主导的赶超战略下农业发展历程可以总结为"迂回式"发展模式,迂回模式是指落后国家通过优先发展工业再迂回发展农业的思想.工业化及其在空间上的城市化进程从供求两个方面塑造农业发展的市场、技术和组织基础.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市场规模则促使农业组织化和专业化经营,工业化同时还为农业提供大量生产的技术基础.然而,迂回式发展的后阶段仍需政府政策打破城市和工业偏向的传统,转而偏向农村和农业,提供市场增进型政策,最终实现城乡和工农之间的政策均等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