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试论赵树理的"知识分子"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于赵树理这样一个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重要贡献的作家,只有把他置于"知识分子"文化范畴中才能显示其特殊意义.他的"社会角色"身份游弋于"启蒙者"与"实践者"之间,"情感角色"、"权力角色"则在"知识分子性"的自觉强化过程中被定位.在当代复杂多变的文化语境里,他的"角色焦虑",一直以困惑、痛苦的方式呈现着.他的创作体现为对"知识分子性"的完整性的坚韧卫护和摆脱痛苦、冲出困惑的不懈挣扎.  相似文献   

2.
对立统一学说是辩证法的核心.在如何说明和发挥这个"核心"的问题上,一方面先后出现了用存在缺陷的"一分为二"命题和失范的"一分为三"命题的来表述对立统一学说的问题;另一方面,人们长期以来对对立统一学说只停留于狭义的认识水平上,忽视了对立两极之间的"中介"在统一物内的应有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提出过但没有详细地考察的"中介"范畴正在被人们普遍接受和得到确立.我们要明确地把"中介"范畴引入对立统一学说,把狭义对立统一学说提升为广义对立统一学说.  相似文献   

3.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整个世界的时代主题。中共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发布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有经济学的理论支撑,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对于实施可持续发展存在着很大的理论欠缺;另外关于"以人为本"目前仍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亟待澄清认识,正本清源;存在的第三问题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思想和指导原则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具体行为的脱节。只有以上三个基本问题得到解决,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才能逐渐导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相似文献   

4.
理论创新就是对人类原有理论的突破与新的理论的创立。理论创新是破旧与立新的对立统一,是继承与创造的对立统一。理论创新是沿着"继承创造→再继承再创造→再再继承再再创造……"(代表对立统一关系)的规律(模式)发展的。理论创新都是以"问题"的发现为开端的,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悖论创新法"是理论创新的一种方法。科学理论通常总是以假说的形式首先被提出的,假说的提出过程是否定与肯定的辩证统一,它表现为一个复杂的假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假说的验证表现为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现代宪法的产生与发展,宪法已突破了西方文化圈的范围,成为了世界性的文化现象。近代宪法以"公法范式"为理论基础,具有特定的文化价值,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文化的局限性。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属于自己的宪法学理论与宪法文化时,应当有一种清醒的"民族自觉"意识。我国的宪法文化只有坚持本土化的研究路径,才能真正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宪法学理论,才能为世界宪法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畴及其整个理论体系,它概括了当今时代的本质、内容和基本特征,体现了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时俱进"要求以人作为主体的自觉能动的实践活动为中心,运用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实践手段去研究与掌握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因此,"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性、主体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7.
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长期以来是作为"对立面"出现的,传统的"对立"思维严重地抹杀了双方的"统一"性.随着世界"一体化"、"多元化"趋势的加强,重新审视两者关系已提到日程上来.本文从变动中的"改良"与"革命"关系、双方在新时期的合作空间和共同面临的挑战等方面,探讨"对立统一"中的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如何应对新的考验,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如何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8.
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精神实质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重要论述经历了孕育产生、作为"双一流"建设指导思想正式提出、发展为教育全局性指导思想三个阶段;其核心要义在于中国教育发展必须扎根中国的特点和实际,"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其理论品格在于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和深沉理性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9.
文化问题与"文化学"建构的本土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背景下,受西学启示,部分中国学人致力于"文化学"的建构.20世纪以来对于本土文化问题的广泛关注,提供了"文化学"理论在中国的独特的社会需求,导致"文化学"在中国这样一个处于文明边缘、学术文化落后的国家获得特别的发展,与其在西方学术界的景况相比,甚至十分超前.这一学科在中国,发轫于20世纪初开始的中西文化冲突;1930年代的文化论战对它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作用,推动了理论层面的思考和争鸣;建构者关于"文化学"学理的阐述,与思想界的文化论争紧密联系,学科的建构实际上以论证各自的文化观为基本目的.这一学科建构过程,反映了中国学人通过"文化学"学科的建构来"准确"认识自身文化价值的期望,和把握文明认知和自我定位的理论工具的需要.总的来说,知识自觉("文化学"的学科自觉)是文化自觉(民族意识觉醒)的派生.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关于"三农"重要论述有3个鲜明维度:在理论形成方面,基于"三大规律"的深化认识和深刻把握,以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为现实依据,充分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回答了为什么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问题.在理论内涵和实施路径方面,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坚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3个维度,阐明了开创什么样的"三农"工作新局面、如何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理论特色方面,习近平自觉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科学谋划、推动发展、防范风险,使这一理论具备了鲜明的方法论特色.  相似文献   

11.
人的本质是人本身全部规定性的深层根据,也是贯穿于整个人的世界的内在联系.将人的本质定位于人的社会性,这是以形式割舍内容,以现象代替本质,也是对马克思的误解.人的本质是以实践性为核心内容的意识性和自然性的对立统一.马克思的哲学本质=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深入考察研究了杨献珍的“合二而一”思想。认为杨献珍针对当时泛滥成灾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倾向,通过对中国古代先秦关于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思想表达方式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传承与发展的理论探索,充分肯定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合二而一”这一科学辩证法理论命题,并且在把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与中国“合二而一”思想的比较研究与深入阐发中,赋予了“合二而一”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内涵,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化的一个杰出典范,在中国哲学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及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科学实践观是构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平台和基础。实践之主客体关系和主客观关系的关联是对立统一的,主客体对立统一是实践现象界的关系,而主客观对立统一则是实践本质界的关系。将马克思辩证法归结为实践辩证法,归结为主客体辩证法,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唯心的。《实践问题和矛盾问题新论》以主客体关系任意比附马克思辩证法本意的做法是片面的。作为限度的实践,只是马克思辩证法的基础,马克思辩证法是实践的,但不归结为实践辩证法。  相似文献   

14.
人类思想史从纵与横两方面看,都可以说充满着丰富的交换思想。从纵的方面看,巫术、神学、经济学是先后三大显学,三者中都包含着全面的交换思想。从横的方面看,中外思想、宗教教义、哲学的属性皆内含着深刻的交换思想。中国《周易》的基本观点即其名:周是周全、普遍,易是变易、交易,周易即是普遍的交换。作为西方哲学中的重要内容的世界本原之"数本原论"、社会秩序之"契约论"、数学方法之"数理逻辑",其内在逻辑都是交换思想,只有交换哲学观才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对它们作出一致性解释。世界三大宗教的教义,作为解说天地、规范人伦的思想体系,都强调末日审判、善恶报应等,是交换观意义上的说教。哲学论域中的"精神与物质"的"哲学基本问题",是交换关系中的对立统一,属物质(或存在)的交换与精神(或思维)的选择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周锋  余姝谚 《东方论坛》2016,(2):110-117
殷夫的诗歌最初以个体与群体二元分裂或共存的对立统一方式作“我”的自我表现,随着革命实践的深入,他自觉地将个体追求与现实社会和底层民众的命运结合起来,并将其内化为心灵的本能体验和重组生活的艺术潜能,由此,“我”的自我表现上升至“我们”的即“类”的自我表现。这意味着,只要“我”把生命投入到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我们”)中去,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我们”也将反哺“我”,并使之朝着真正“类”的自我前进。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应该是"和谐哲学"而不是"斗争哲学"。文章从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原点重新出发,强调矛盾双方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都是辩证运动的实质,进而分析了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人对辩证法的诠释,并借鉴古今中外辩证法的思想资源,提出"和谐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涵。作者认为,所谓"和谐哲学",就是坚持对立统一规律,在承认矛盾双方的差异、对立、斗争的基础上,关注双方的共存、统一、融合,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和谐哲学"是对"斗争哲学"的扬弃和超越,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考察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观” ,解读出马克思“自然与人应在对立统一中和谐发展”的唯物主义辩证自然观 ;重点阐述了其主要内涵应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二者的本质统一 ,分析了其四个基本特征 :即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性、客观物质性、劳动中介性和社会历史性 ,并揭示出其丰富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灵活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既继承了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又纠正了他晚年的失误,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实质是"天道"与"人道"一致,即将宇宙的存在原理、运行规则与人的存在、道德规范视为一致。道家的天观与儒家不同。儒家的天人关系论是由天道推衍人事,借托天道作为人间秩序的依据;道家通过自然或天了解人,并且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中国哲学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20.
"知行合一"作为王学颇具个性化的哲学理念,融同其他哲学命题与范畴一起走向了 理学的深处,并进而实现了传统哲学的近现代转型,这不会有多少异议.问题仅在于,王学的"知行合一"与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是什么关系?二者之间是依托什么中介来贯通的?从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到王学的"知行合一"能否堪称哲学转型?对这种哲学转型应当给予何种评价?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发表拙见,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