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批评是一种属于自律论范畴的文学批评模式,长期以来,理论界几乎形成了一种共识,认为它仅擅长共时研究而欠缺历史观念,并以此咎病它不能或不宜作历时分析,其实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作为新批评派鼻祖的T S艾略特在其最重要的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中,就试图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融合起来,强调文学“传统”对个体作家所具有的决定性影响及对文学史发展的推动作用,还提出了“外部权威”的文学史评价标准。这些独特的文学史理论,推动了20世纪西方文学史理论的发展,也为我国新世纪的文学史学建设提供了具体而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文学史是作为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要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重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广阔的文化视角对文学史研究具有重要性。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的一翼,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翼。撰写文学史应当具有史学的思维方式,将过去惯用的评价式的语言换成描述性的语言,在描述中自然包含着评价。文学史既是当代人写的,又是为当代人写的,必定具有当代性。中国文学的演进是不平衡的。就其演进的内部因素而言,有雅与俗的相互影响与转变,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文与道的离合等。中国文学史可分为上古期、中古期和近古期,三古之内,又可细分七段。三古七段说虽然打破了朝代分期,是处理文学史分期问题的一种新的视角,但朝代分期仍可作为另一种视角,二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3.
一部好的文学史不是一劳永逸地静止存在,它始终处于完善、补充、淘汰、新增的过程中,以文学的发展、进化和开放的格局作为內在依据而不断推陈出新.美国文学史与西方(欧洲)文学史一样,虽然相对稳定但仍受到"当代性"的挑战.美国文学史应对"当代性"的挑战,不仅仅限于那些权威性著作的范围,更重要的方面是随着文学研究的深入和各种不同流派文论的诞生,一个更大规模、更多层次的文学评论与文学史编写的热浪悄然涌现,它们从根本上颠覆了以往单一的独语式的文学史模式而重构了一个多声部的文学史体系.其主要特点就是不再以大历史式的框架来通达文学发展的全景,而倡导一种个性化的、专题式深入研究的方式来突破被他们视为教条古板的局限.所有这些,表明了美国文学史的写作正向纵深发展,呼应了"当代性"的时代要求.这种以人文精神为立足点,以当代的眼光为基准,以不同文学形态为对象的研究方法,根本性地解构了以往独步天下的传统文学史格局而呈现出百家争鸣、众语喧哗的"复调"态势.美国文学史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独语"走向"喧哗",经"当代性"反思而前行,形成了一种多元文本模式互补、并存的趋向,在整个西方文学史申相当突出.美国文学史撰写的成功经验无疑给中国编写的美国文学史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4.
区域女性文学史的写作实绩来源于区域女性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文学史批评的不断增长。区域女性文学史写作是对传统的文学史理念和写作模式的突破,也是对女性文学史批评的细化。区域女性文学史是女性文学批评、文学地理学批评、文化生态研究等多种批评融合视阈的产物。区域女性文学史,是在区域的地理和文化版图上绘制“女性文学地图”,探寻女作家的“地理籍贯”,开掘女性文学的“地理基因”,阐释其具有“区域地标”意义的地理意象,探寻女性文学的地理叙事特点,发现女性文学区域性文化和审美差异,从而建构中国女性文学生态化格局。  相似文献   

5.
教材是供学生学习和阅读的核心课本。从广义上讲 ,教材还包括同教学活动有关的一切文字材料。教材有三大功用 ,一是供学生阅读 ,二是供学生查阅 ,三是供教师授课参考。对于数量十分庞大的 20世纪西方文学而言 ,文学史就是整个教材的核心构成 ,其作用就是帮助人们挑选、阅读和学习那些最有价值的文学文本。写作文学史 ,首先需要转变文学史就是由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课本的固有观念 ,其次需要打破写作文学史的讲义式模式 ,三是需要遵循丰富、客观、系统和适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现代派文学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然而它的出现不是突如其来的。从现代文学派的美丑观念、英雄观念和战争观念看,现代派文学有时代发展的足迹,它是从文学史上审美观念继承、发展、演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7.
学界囿于对模拟的偏见,常常有意无意地将模拟排除在文学史之外。事实上,不同类型的模拟在汉魏六朝文学史的演进中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对古人的纵向模拟,继承并发展了文学传统;对当代作家的横向模拟,构筑了时代文风。跟随性模拟锻炼了作家的艺术才能,积累了艺术经验;改良性的模拟则创造了新的规范,使文学在继承中获得了发展。  相似文献   

8.
卢卡契在他的文学史研究中提出,只有借助历史唯物主义和从社会的总体性出发,才能科学地解释一切文学史现象,社会的物质和经济状况必须通过“时代精神”或“世界观类型”等中介影响文学史的发展进程。文学史作为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其自身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所继承的当是优秀传统文学中的人民性、人道主义思想等具体的历史性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高度艺术形式的具体性。衡量文学史上作品优劣的标准是看其是否达到了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9.
针对倡导建构多民族文学史和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现状,在考察多民族文学实情、反思中国式整合思维基础上,对理论的有效性作出质疑,提出"共同合作、分道而治",尝试为多民族文学史编写提供可供探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就英语专业教学而言,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开设英美文学课,而在于教什么,怎样教。据笔者所知,现在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上文学史课时,教师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如作者生卒年月、生平介绍、时代背景、作品梗概,等等,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因为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怎样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便无从谈起。传统的文学课除了教授文学史外,常常要搞一点文学选读,作为对史的补充。这种“语录’式选读,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或掐头去尾,或有头无尾,或去头留尾。教师处理这些选读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解释句子和单词的意思上面,文学课变成了精读课。学生浅尝辄止,虽然上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却没有接触过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没能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由于教学内容是些死的知识,不少人便觉得英美文学课无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当下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为研究对象,力图阐释这一现象对于小说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意义.通过考察电视剧改编的现实语境,从大众传媒的发展、经济因素等方面为从小说到电视剧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文学的"触电"是拓展生存和传播空间的文化选择,通过改编这一途径寻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在文学与影视的交融与互渗中,文字媒介与视听媒介相互补充,文学与影视对共同面对的现实进行了相互呼应的文化阐释.通过对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来证明小说选择了影视是明智之举,是自身表达方式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在20世纪80年代的显学地位,已逐渐衰落和边缘化,文学史叙述和作品选读之间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对于专业和学科建设而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价值定位、文学共性和个性构建的悖论、政治意识形态中的文学构建等认识问题难以回避。在现当代文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还须处理好中学和大学的作品选读差异、选修课和基础专业课的作品选读差异等问题。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作品选读,既是文学史意义上的选择,也是文学个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13.
先进文化作为优秀文化的代表,是历史发展总的文化动力,成就巨大的中国文学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二者是相互影响、互为发展的关系。不仅中国文学对先进文化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先进文化对中国文学的繁荣也有首要之功。先进文化在培育创作主体、变革文学本体、促进文学样式发展等诸方面推动了中国文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法制文学的提出已经30年,由于定义限制在当代法律的文学表现上,因此就成了法律语境上的法制文学;而同时文学领域又有自己的法制文学。法律和文学两者都是人文学科,有以人为中心等共同处,也有法律对人言行的规制和文学重在人的形象精神塑造上等明显的差异,二者又互为资源等等。法学学科中的法制文学是通过古今中外对法律文学和作为法律的文学以及作为文学的法律与涉及法律的文学等进行研究。法制文学的研究方法是在法学的研究方法基础上,增加了文学的方法对法律方面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有着多种源头、多层蕴涵,栖息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先民,在各自具有独特规律的进程中,又在相互交流、吸收中,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共同创造了五彩缤纷的古典文学。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黄河流域中原文明领先发展,一旦与周边少数民族富于活力的文化发生碰撞、结合,往往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推动中国文学出现崭新的景观。文章仅以黄河流域华夏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交流现象突出的楚辞、汉赋为例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16.
进化论对中国近代国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文章以胡适为例,探讨进化论在当时文学界产生的争论和影响.胡适以"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进化文学观念,有力地推动了白话文学的发展.由此引起的争论,使新文学借助于后胜于今的进化论与传统文学发生裂变,并与百年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紧紧地纽结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戊戌变法前后,中国文坛上曾出现过两次"文学无用论"思潮。前者以梁启超等人为代表,后者以严复、王国维和周氏兄弟为代表。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它们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的内涵并不相同。戊戌变法前的文学无用论,从实用的角度看待文学,把文学看作一种工具,认为无用即无价值,本质上是一种否定文学的理论。而戊戌变法后的文学无用论则认为文学是一种艺术,它本身就是目的。文学虽非实用却自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因此,本质上不但不是否定文学的理论,而且是一种更深刻、更彻底的肯定文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季老《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作为关于对故事体裁做跨国、跨民族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实际上由比较文学牵连出另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学科:比较故事学。书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论断是:1.认为民间故事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2.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相得益彰;3.汉译佛经应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4.应将国内各民族文学进行比较研究;5.应偏好"比较文学中直接影响的一派"。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文学早已进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现在的问题只是怎样"入史"。怎样入史?一是要做好少数民族文学的翻译工作,扩大其在全国的影响;二是要坚持文学的国家水平标准,准确地反映各民族文学的创作成就;三是要采取融入的方针,从不同民族文学的交流和融合的高度来把握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特色;四是可以撰写单独的少数民族文学史,或者是单一少数民族的文学史,在高校开设少数民族文学专题课。真正的民族平等是基于民族自信的平等,处理少数民族文学入史的问题,也应提倡这样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合作学习是基于现代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一种学习理念。它指的是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以小组活动进行集体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学习,并最后以小组集体成绩进行评价的学习策略。合作学习同传统教学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它不仅是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改革,而且是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变化。在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合作学习主要在精读课、口语课等基础技能课方面进行实践。近两年来我们在翻译课、文学课、语法课及概况课等方面的教学中进行了合作学习实践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心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