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搜神记》(二十卷本)语料构成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二十卷《搜神记》辑录自唐宋时期各类书,其语料构成是相当复杂的,非经过仔细的校勘整理,不能够轻易加以利用。文章从语料学、语言学的角度重点考察了二十卷本《搜神记》的语料构成情况,深入比较了各种类书引用材料之间的异同,探讨了其中的辑录方式。最后提出了二十卷本《搜神记》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作为成熟较早的叙事文体,史传对志怪小说《搜神记》有着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史传的实录精神对干宝辑录《搜神记》的态度影响较大。实录精神不仅体现在干宝对材料的处理上,还在于他采用了史传常用的全知视角。其次,史官“究天人之际”的创作目标也对《搜神记》影响较大。干宝不仅仅对神异的事件进行记录,而是立足于现实,力图解释这些事件与历史兴废的关联,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再次,史家“惩恶扬善”的道德观念也对《搜神记》有着影响。最后,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干预、语言简洁等史传叙事笔法也对《搜神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大型语文辞书《汉语大词典》虽然征引了《搜神记》大量的语言材料作为书证,但仍嫌不足。其存在的诸如书证迟后、词条漏收、释义不确、义项不全等疏漏可借助《搜神记》丰富的语料不同程度地加以弥补,有利于以后修订。  相似文献   

4.
唐初重修《晋书》时从《搜神记》中大量选取材料入史,对此历代史家多有诟病。唐修《晋书》取材《搜神记》主要基于三大原因:其一,《搜神记》本身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二,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的思想统治;其三,作为蓝本的《宋书》大量采录《搜神记》。唐修《晋书》从《搜神记》取材,貌似乖悖治史原则,其背后却有深层的历史合理性.实无取材“失当”之嫌。  相似文献   

5.
在学术界 ,《搜神记》一直被视为魏晋“志怪小说”的代表作 ,实际上 ,这部书收录的乃是魏晋时期大量的社会新闻 ,而不是带有虚构性质的小说。干宝是本着“实录”的态度来辑录《搜神记》的 ,而且很讲究时效性、时新性和消遣性 ,这正是社会新闻的特点。只是由于受手抄书籍这种传播手段的限制 ,这些社会新闻虽然做到了采访上的“当时” ,但却无法在传播上做到即时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陶渊明创作《搜神后记》的三种可能性 :( 1 )《搜神后记》 (《搜神录》)署名陶潜撰产生的年代几乎与萧统编撰的《陶渊明集》同时 ;( 2 )陶渊明有读到《搜神记》的机缘 ;( 3)陶渊明心好异书奇文是为了“自娱”和“导达意气”。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两部志怪小说《搜神记》与《搜神后记》受道教思想的濡染,都记述了许多关于神仙题材的故事,《搜神后记》在承袭《搜神记》神仙故事模式的基础上,除了少数相类的故事之外,还增加了对神仙异境的具体描绘,视角从虚幻崇高的神性上稍稍移开,更多观照人性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神仙故事向着世俗化、人...  相似文献   

8.
《搜神后记》旧题十卷本 ,陶潜作。明代此书重新出现时 ,却存在一卷本和十卷本两个版本系列 ,一卷本不见于目录书 ,其原因是一卷本其实相当于十卷本的第一卷。在考察《搜神后记》的作者时 ,两个版本系列的区分开来是一个关键问题。从书中出现的年号 ,唐人类书的引用 ,以及书中所反映出来的作者的思想 ,可以确定一卷本确为陶渊明所作 ,而十卷本则是后人撰辑的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里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这大概是《聊斋志异》的成因之一。《搜神集》是我国志怪小说的滥觞,而《聊斋志异》则是《搜神记》的继承和发展,它把志异小说推向了难以逾越的高峰,成为古代短篇小说的代表。应该说,《聊斋志异》在作品的内容上是借鉴了《搜神记》,但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上却大大地超过了《搜神记》,例如作者在篇末精心撰写的“异史氏曰”,就是一大特点。我们都知道,西汉的司马迁做过太史令,所以在《史记》的“论赞”中用了“太史公曰”,为后来的修史者所沿用,成为古代史书的体例。而《聊斋志异》所写的  相似文献   

10.
对《搜神记》中使令类、“有”字类、拜封类、称谓类四类兼语句进行研究,着力探讨各类的句型、特点,并简要分析《搜神记》中兼语句充当句法成分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