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焦虑症是儿童青少年群体最流行的精神病学问题。它一方面是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到儿童正常心理功能的发展。对儿童青少年焦虑症的实证研究,可从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论述:易感性与风险因素、保护性因素、维持因素、发展特征。目前的研究结果支持动态的多因素、多侧面理论作为儿童青少年焦虑症发展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2.
宗教在青少年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宗教对青少年的影响总体是积极的,也就是说广泛的宗教性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受教育水平、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和更多的志愿性行为,不过宗教对青少年的影响也会因为青少年和其父母属于不同宗教派系而有变化。研究宗教对青少年的影响需要整合社会网络、变动的家庭结构、同伴群体、宗教实践、社区规范、戒律、亲子关系等。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重点集中于青少年犯罪现状、犯罪特征、犯罪原因以及犯罪预防这四个方面。多数学者根据青少年犯罪的现状来概括犯罪特征,并从网络、社会环境、文化与社会排斥等方面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提出完善立法、净化社会环境、刑罚矫正与有效社区管理等预防和治理措施。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将给我们进一步研究青少年犯罪带来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认为在小城市社区建设中应着力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社区规模。现在小城市的社区居委会一般由原来的居委会或者在城市发展中村改居后的居委会直接转变而来,规模大的社区超过了5000户,小的还不足1000户,差异太大。因此,在社区建设中,首要的是对社区规模进行调整,合理划分社区。笔者认为划分社区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控制好户数,一般一个社区1500户左右为宜;二是把握好以人为本、属地管理原则,为便于管理,应该在习惯的基础上以路(街巷)为界,重新调整好社区人员的户口。二、社区经费要充足。人们常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来形容党…  相似文献   

5.
2008年3月,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组织了以“2007中国儿童文化研究年度回顾与展望”为题的学术交流活动。有关学者分别就过去一年内儿童文化研究各个领域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等,撰文进行了探讨。在回顾和总结2007年度儿童观、儿童法律、儿童社会学、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学、儿童文学、儿童艺术、儿童媒介、儿童营养与卫生、少儿出版等领域研究成果与研究现状的同时,学者们也就流动与留守儿童、儿童网络成瘾、青少年犯罪、儿童食品与用品安全、儿童动漫产业等年度中心话题撰文展开了深度的探讨。本刊将以“2007年度中国儿童研究:回顾与展望”为专题,分两期先后刊出其中一部分年度观察与思考文章,以飨读者。本期发表的四篇论文,分别系2007年度儿童观与儿童研究、儿童社会学、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研究领域的年度述评。其中浙江传媒学院戴月华博士的论文从“儿童中心论”问题、“儿童精神”与“儿童自由”问题以及儿童研究领域、方法的拓展三个方面回顾了2007年度儿童观与儿童研究的基本面貌,继而提出了对于现代语境下的儿童观与儿童研究的反思与展望;浙江师范大学张兆曙博士的论文在分析了“儿童与青少年文化研究”、“儿童与青少年的权益保护”、“儿童成长环境”等2007年度儿童社会学研究热点的基础上,总结了本年度儿童社会学研究的总体特点、发展趋势和主要问题等。浙江师范大学刘万伦教授的论文主要从儿童认知发展、儿童社会性发展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三个方面总结了2007年度国内儿童心理学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浙江大学刘力教授等的论文从“基础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两个角度切入,对于2007年度国内儿童教育?  相似文献   

6.
社区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社区中的各种资源对儿童发展发挥重要影响,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将更有利于儿童成长。生态系统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活教育”理论为此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主体性、适宜性和发展性三个原则,研究发现社区自然资源可以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和思维发展的源泉;社区的空间资源之公共场地提供给儿童运动和交流的环境,社区的公共服务机构提供给儿童社会认知的机会;社区的人力资源包括成人和同伴与儿童的互动可以促进他们社会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两性平等,基于对北京市延庆县7个镇/乡的8个农村社区的调研,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探究女性在乡村旅游中的参与情况、男性和女性在乡村旅游中的参与和决策差异,以及乡村旅游为农村妇女所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乡村旅游不仅为农村妇女的就业、收入、生活方式、劳动负担、闲暇时间、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社会网络等方面带来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同时对她们的家庭再生产活动的性别关系产生了影响.然而,由于主导乡村旅游活动而为农村妇女带来的经济等方面的改善暂时无力完成颠覆无论是在社区层面还是家庭层面的传统性别关系的重任,为此,提出有关民俗户妇女能力建设、居住与经营空间分离、家务劳动社会化,如社区提供儿童托管支持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西方社区心理学期刊近10年成果的梳理和总结,本研究旨在为我国社区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发现:(1)生态理论、社区感理论和赋权理论是社区认同和社区参与研究的基础;(2)民族志方法意义重大,实证研究的定量表达和设计需创新,混合研究的量-质顺序有所不同;(3)研究议题包括价值取向和需求取向两类,覆盖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未来应致力于中国化研究,建立特色化的理论和行动标准,培育专业研究与服务人员,提升社区心理服务效能。  相似文献   

9.
社区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外部环境.农村社区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发挥着既积极又消极的影响.农村社区欠佳的物质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人际关系氛围及社区教育主体素质较低等因素均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正常社会化.  相似文献   

10.
社区历来是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青少年在社区内接触的各类事物必然会对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社区结构和社区环境日趋复杂,青少年往往良莠难分,易受不良事物的诱惑.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状况不容乐观,有关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也成为人们日渐关注的焦点问题,社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重大影响也随之凸显出来.文章正是基于这一点,从多个角度思考了如何加强社区建设和综合治理,如何调动和协调诸多方面,共同开发社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何发挥社区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特长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运动员选材是指通过对所选的对象进行身体形态、专项素质、生理机能、专项意识等方面的测试,把具有运动天赋的儿童、少年选拔出来的一种科学评价方法.本文仅对在短跑运动员选材中起到决定作用的身体形态与专项素质这两项指标进行分析,以探讨这两项指标在短跑运动员选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nresidential fathers and their children in youth has a lasting influence on their relationship in adulthood. Comparatively less is known about the process through which divorce affects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s. We assess if and how the divorce circumstances of interparental conflict, the presence of new partners, and geographical distance between parents affect nonresidential father–child closeness in adulthood. Using a path model, we test whether father–adult child closeness is mediated by fathers’ involvement after divorc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demonstrate that the level of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the presence of a fathers’ new partner after the divorce negatively affect the closeness between fathers and children in adulthood. Our mediation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both the effects of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new partnerships on closeness are partially mediated by father involvement and contact frequency during childhood. In other words, it is partly through the negative effect that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new partners have on fathers’ involvement that fathers and children become less close later in life. Our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disentangling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ivorce when examining nonresidential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   

13.
叶兆言的《没有玻璃的花房》是一篇非常典型的以“文革”为背景的成长小说,作品叙述了戏剧学校大院里的孩子木木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小说巧妙地采用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表现了人性启蒙的叙事主题,在叙事语言上呈现出暴力狂欢的美学特点。  相似文献   

14.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daily activities are both a cause and a consequence of youth development. Research on youth activities directs attention to the processes through which daily activities may have an impact on youth, including: (a) providing chances to learn and practice skills; (b) serving as a forum for identity development; (c) affording opportunities to build social ties; (d) connecting youth to social institutions; and (e) keeping youth from engaging in other kinds of activities. Youth's daily activities, in turn, both influence and are influenced by the multi-layered ecology within which their lives are embedded, an ecology that ranges from the proximal contexts of everyday life (e.g., family, peer group) to the larger political, economic, leg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of the larger society.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consideration of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on the media and youth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
青年教育关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高瞻远瞩的视野投向当代青年,高度重视青年教育,形成了逻辑严密、内容丰富的青年教育理论体系,为我国青年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青年教育观的生成逻辑筑基于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青年教育理论,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青年教育观蕴含着丰富的逻辑要义,深刻阐明了"为谁培养人"的目标导向、"靠谁培养人"的机制导向以及"培养什么人"的本质导向。习近平青年教育观为新时代青年教育工作指明了现实进路,要求当代青年务必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应用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中国各省域的能源消费行为、决定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显示,我国各个省域的能源需求主要由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等因素决定,价格机制在调控能源需求方面还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应用空间滞后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和空间误差面板计量经济模型对区域能源消费行为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检验证实:邻近区域的能源消费行为未能影响到本地区的能源消费,但能源利用效率等被忽略的因素对邻近区域的能源消费行为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上海市静安区"80后"青年生育意愿调查资料,描述了大城市"80后"群体的生育意愿现状,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生育的目的、时间、数量、性别偏好四个维度分析了该群体人口社会经济特征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大城市"80后"青年群体之间在生育目的和生育时间方面并没有表现出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而在生育数量和生育性别偏好方面则存在显著性差异,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是导致其生育意愿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Direct and indirect aggressive behaviors were studied using surveys and interviews of students in two public schools. The variables of “sex-of-aggressor” and “sex-of-target” were included. Claims in previous research that girls engage in far more indirect aggression than boys are not supported. Further, it was found that girls are more likely to target the opposite sex with direct aggression than boys. This suggests more gender fluidity in the use of aggression by girls and adds to a growing body of research that dispels the notion that direct and indirect aggression can be neatly sorted into male and female categories of behavior.
Sibylle ArtzEmail:

Sibylle Artz   Ph.D., is a Full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Child and Youth Care at the University of Victoria.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aggression and violence and girls’ use of violence. She has written two books, Feeling as a Way of Knowing (1994) and Sex, Power and the Violent School Girl, (1997) and co-edited, a third book Working Relationally with Girls, (2004), with Dr. Marie Hoskins. Diana Nicholson   is a Ph.D., Candidate in the Centre for Cross-Faculty Inquiry in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in Vancouver, Canada. Her research in the past decade has focused largely on supporting at-risk youth. She has a general interest in effective practice with children and youth, and a special interest in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lationally-based educational initiatives. Dr. Douglas Magnuson   is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of Child and Youth Care at the University of Victoria. He is working on a study in child protection, including (a) the use of influence methods and mandated authority, (b) professional judgment and decision-making, and (c) the use of solution-focused methods in domestic violence cases. In recent years he has published articles on the pedagogy of spirituality in child and youth care. He is the editor of Working with Youth in Divided and Contested Societies and has a forthcoming article in Youth and Policy.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壮大同中国进步青年息息相关。进一步分析中共一大代表的详细情况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青年、依靠青年和赢得青年,才能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必须培养青年、教育青年和引领青年,青年才能健康成长;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吸引和争取青年知识分子,才能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与中国进步青年息息相关、命运与共,必须加强二者的联系与互动,推动中国共产党和青年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完整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这一理论具有鲜明的逻辑理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汲取与转化、对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的反思与总结是其生成逻辑;以战略地位论、价值目标论、根本原则论、内容体系论为整体布局,构建出严密的结构逻辑;推动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发展、构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新答卷、标定新时代青年成长奋斗的新方向是其价值逻辑;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遵循。系统分析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精髓要义,对于做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