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关系的讨论中,有一个至今尚未得到彻底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有一种传统观念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因此,社会主义只能讲市场、市场性、市场关系、市场调节、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活动,而不能讲“市场经济”。由于这种把计划经济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对“市场经济”一直持否定态度,在我国的经济学辞典中,甚至连“市场经济”的辞条都没有,更谈不上把它同“社会  相似文献   

2.
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政府既“掌舵”又“划桨” ,这种政企合一的体制存在着诸多弊端 ,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转变政府职能是我国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现阶段 ,我国政府应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其经济职能 ,采取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的管理模式 ,实行政企分开 ,重塑政企关系。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尤其是道德建设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发展既为道德建设提供前提条件,承担着道德建设的任务,又必须具备一定的伦理道德基础,利用已有的道德资源。在有人主张我国所实行的市场经济应该是“伦理型市场经济”时,我们回过头来,对传统计划经济的伦理化予以重新审视,以分析和把握伦理道德法经济发展中应该如何定位、起着什么性质的作用、受到哪些限制,这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十分有益的。一我国对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选择是与传统计划经济的决策者对导致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危机的深刻根源的认识密切相关的。他们…  相似文献   

4.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性问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三农”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在对“三农”现状作概要归纳的基础上,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探索了从理论到实践如何正确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些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怎样对待“超额完成计划”的提法和作法,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很多企业,为了在年终实现“超额完成计划”的目标,甚至不惜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大大地“留有余地”,将计划指标故意订得低些,以便顺利地达到“超额完成计划”的目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此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呢?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观点的对立和争论。许多人患有比较严重的“市场经济恐惧症”,认定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因此,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来划分和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已形成固定的观念。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失业是当今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国家里是不应该出现失业的。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确实存在着“隐蔽”的失业现象;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我国农村和城镇则出现了公开的失业。由于体制因素、技术因素等原因,我国目前还不能消灭失业。社会主义制度与失业没有必然的联系,却是最终解决失业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新闻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即只有从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角度去写新闻,注重经济新闻的“消费指导性”,才能赢得读者。而传统的经济新闻存在着罗列数字、见物不见人等问题,仍然没有脱离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支配下的经济新闻采写的“老路”。因此,要正确地认识、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新闻的特点、规律,在价值趋向、报道范围、报道时态和事实运用方面实现四大转变。  相似文献   

9.
坚持计划经济还是完全实行市场经济,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还是实行资本主义化的重大原则问题。资产阶级自由化在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用市场经济完全代替计划经济,他们一方面片面夸大市场经济的优越性,鼓吹中国的经济也要“让市场决定一切”,另一方面却极力贬低计划经济,把我国在实行计划经济过程  相似文献   

10.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在学习和讨论这一重要原则时,涉及到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计划经济还是商品经济的问题。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这一点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但是,社会主义经济是否也是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什么关系?它们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如何?对这些问题,还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和争论。搞清这些问题,对于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  相似文献   

11.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理论论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而建立起来的经济管理模式,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标志。但这种经济模式缺乏活力,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为资本主义所特有、为社会主义所不容的僵化理论逐渐松动。但社会主义的中国可以发展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是可以统一的,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要有市场,这些问题在理论上的突破经历了十几年的争论,才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是计划与行政命令的结合,用行政手段贯彻计划。我国上个世纪的"计划经济"基本是前苏联模式。60年代经济界对苏联模式进行过反思,但由于把计划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独有的,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讨论没有进行下去。也就是说没有摆脱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影响。实际上,恩格斯早在1891年《爱尔福特纲领批判》中就指出:资本主义已经向计划性发展;1918年列宁再次指出:"现在资本主义正直接向它更高的,有计划的形式转变。"30年代凯恩斯主义出现后,西方那种指导性计划(宏观调控和一系列规则的建立、创新的产业政策)逐步形成。但是,前苏联和我国都把凯恩斯主义当做帝国主义辩护士进行批判。上个世纪70年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流行,开始了指导性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但是又被当做是"修正主义",到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理论界开始重新评价凯恩斯和东欧模式。90年代,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理论界真正达到了思想解放,中国真正走向了市场经济,这个大方向应该肯定。但是,要真正理解邓小平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要上升到哲学高度,进行辩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后之所以选择计划经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理论上讲,这种选择既是坚持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伟大探索;实践上看,既借鉴了苏联的发展模式,又总结了中国战时的经济建设经验;从客观条件分析,计划经济既由落后的国情所决定,也包含着实现工业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客观需要;从主观原因看,既是巩固社会主义新政权的客观需要,也是维护工农群众根本利益的有效措施。从表面上看,在计划经济选择中,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主观思想占主导地位,但究其主观因素背后的动机则仍然受客观条件所支配。  相似文献   

14.
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能否与市场经济兼容的问题 ,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社会主义能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做了肯定的回答。我国由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向以后的市场经济转变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西方新计划经济理论从社会主义不需要选择市场、不能选择市场和不能与市场长期结合,对社会主义市场取向的改革提出了质疑,而协商民主的计划经济的不可行性、市场的工具性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的矛盾,表明西方新计划经济理论对社会主义选择市场的责难不能成立,社会主义选择市场是实践的需要,中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取向的改革取得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选择市场是正确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由于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逻辑的行政规划的缺位或不到位,导致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巨大惯性。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规划及与之相应的权益利益的保护是与我国行政管理实践和理论发展相契合的,并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计划性是我国行政规划理论的滥觞;劳动利益原则是我国行政规划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政府改革在下一步改革中将居于中心地位,它对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战略意义。这表现在:亟待创新的政府体制是计划经济遗留下的“硬核”,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障碍;进行政府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政府体制是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交会点,因而政府改革具有双重性质。  相似文献   

18.
伦理理性是经济方式运行的深层文化基础,自然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具有不同的伦理理性。当今经济转轨中,大量出现的“道德失衡”现象说明计划经济的伦理理性与市场经济伦理理性存在着尖锐的冲突,无法对市场经济主体进行有效规约,因此,探索西方市场经济伦理理性的形成,揭示西方思想家对基督教伦理的理性化改造、契约化改造、法制化改造、政治化改造和市场化改造历程,对于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赖以有效运行的伦理理性基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包含了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自由个性三个方面。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从人的主体地位、丰富关系、能力发展和价值实现四个方面促进了人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的同时,却带来了市场经济的物化影响和人的发展的孤立性。对于市场经济给人的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从三个方面予以克服,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市场经济,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20.
"经济人"是亚当@斯密为市场经济行为所作的人性假设,这一假设实际隐含着人的两张面孔,即根据需要与欲望的区别而刻画的人的面孔与非人的面孔.对市场经济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人们往往容易混淆人的这两张面孔,致使把人的行为误认为是非人的行为而大加批判,把非人的行为误认为是人的行为而广为赞赏;或者满足人的需要而导致欲望的泛滥,禁止欲望又使正常的需要受到压抑.把"经济人"进一步划分为"人"与"非人",这有助于对市场经济行为进行较为客观合理的评价,走出市场经济行为道德评价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