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3 毫秒
1.
本文结合美国外交实践分析了均势战略在美国外交中的地位,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以关、中、苏三角关系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为例,对均势战略在美国外交上的应用进行阐述,力求探索在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理论不断推陈出新的形势下,美国均势战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罗会钧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2期撰文指出,在美国的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中,均势外交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表现出全球性、霸权性、灵活多样性和长期性等特点。美国之所以热衷推行均势外交,这是因为:第一,现实主义理论长期影响着美国的外交战略与对外政策,而现实主义历来推崇均势外交;第二,地缘上的优势和强大的国力为美国推行均势外交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均势外交符合美国国家利益与对外战略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均势战略长期以来是美国外交战略的真空地带,而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之所以能够把它作为外交战略主导思想,既有迫不得已的客观原因,也是基辛格把均势理念与美国现实进行改制性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自东盟成立以来,其外交政策重心几经波折,身为实力弱小的国家间联盟,外交战略的选择至关重要,而以什么样的理论为战略支撑也同样关键。冷战结束后,东盟把外交战略重点从依附和试图中立向均势外交转变,源自西方的均势思想在其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均势理论成为贯穿东盟新时期外交战略的理念,在对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具有重要的引导和理论支撑作用。东盟依托该理论,成功完成了外交战略转变,实现了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将尼克松的对华缓和政策置于其"均势"战略总构想之下进行再探讨,指出尼克松之所以推行这一政策乃是为了构建两个外交三角,即"中美苏"外交大三角和"中美日"外交小三角,通过这两个外交三角的构建,最终实现其"均势"战略的总构想.  相似文献   

6.
冷战时期苏联在新加坡大国均势战略中的地位及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对亚太大国奉行均势战略。在冷战时期主张亚太地区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美苏中三角均势,苏联在其中发挥制衡作用,处从属地位。由于美苏在东南亚力量对比的变化,以越战结束为界,新加坡对苏战略分为鼓励和抵制两个阶段,核心目的就是要保证地区形势对新加坡安全有利。新加坡的对苏战略既体现了新加坡外交的实用主义原则,也体现了其积极主动的外交特点。  相似文献   

7.
“均势”是近代欧洲外交思想的灵魂,贯穿于整个近代欧洲发展史,倍受近现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的推崇。维也纳体系是均势外交运用的典范,是欧洲均势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均势结构是复杂和脆弱的,维持均势是很困难的。而近代欧洲国家却能将均势演绎的如此完美,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本文仅就近代欧洲均势的发展等方面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外交的两个重要利益点遭到严重威胁,一是捍卫国家领土免遭侵犯,二是提高对外贸易与促进经济繁荣。战争让英国深刻认识到,维持欧洲均势才能捍卫英国本土安全,才能实现全球自由贸易。外交上英国在战后最关心两件事,一是恢复欧洲大陆的均势,防止类似拿破仑噩梦的再度发生;二是极力维持欧洲的和平。战后的和平外交成为英国外交政策的主线,它服务于欧洲均势的宗旨。  相似文献   

9.
近代均势外交是在欧洲民族国家争夺欧洲大陆和海上霸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从16至18世纪,即从中世纪后期和进入近代初期,随着海洋交通的开辟,世界贸易的扩大以及商品货币关系的加强,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了。相应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也建立起来。封建主的纷争为民族国家之间的霸权争夺所代替,为了扩张领土,夺取市场,近代均势外交应运而生。在欧洲最先采用均势外交的是英国。到了19世纪,英、德、奥三国是推行均势外交的高潮时期,曾先后出现了均势外交的三个代表人物,梅特涅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0.
均势、制衡的外交理论源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特定的“国际”环境为这一理论的践行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拟以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权为例,分析、探讨这一外交战略存在的必要性、现实条件及其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化外交是一国为达到某种特定目的或实现某种特定战略意图,以自身文化为载体,通过政府或民间渠道而开展的外交活动,它是从属于并服务于以维护和发展国家安全利益为核心的整体外交战略的。在文化外交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新时期,中国政府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以此来指导国际关系与外交活动的方方面面。浅析了文化外交的概念,梳理了中国文化外交的历程,总结了新世纪中国文化外交所取得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构建和谐世界目标下的中国文化外交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继中欧高级别经贸对话和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机制之后,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被视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第三支柱。本文通过回顾中欧关系历史,描述中欧关系面临的现实困境,分析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形成背景,并从文化外交的视角对欧中教育交流的传统和中国对欧人文对话交流的使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越南的全方位外交政策改善了与亚太大国的关系,与中、俄、美、日、印等大国关系呈现发展迅猛、合作领域广泛、合作机制化程度不断提高等特征。战略利益的需求、对外政策的调整、经济利益的驱使是越南与亚太大国战略关系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同时,越南与亚太大国关系的发展也存在着历史包袱、意识形态差异、东盟国家的疑虑等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4.
2008年,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确定,表明中韩两国已建立起战略合作的基本框架,政治互信成为中韩双边关系的核心关切。本文通过对韩国在增强中韩政治互信需要妥善处理的若干问题上的认知的分析,探讨了增进中韩政治互信的环境设计的政策意义,并从阐明中国的战略规划、增强对韩公共外交能力和发挥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的正面作用三个方面提出中国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公共外交已经成为塑造、传播国家形象,提升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危机反应、"战略沟通"项目和文化外交为主要内容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公共外交模式。相比较而言,公共外交的危机反应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应急策略,灾难外交是其主要形式;中国的"战略沟通"项目主要体现在"文化年(国家年)"项目的运作上,把关于中国的信息与中国文化有效的结合起来,有利于中国形象的展示;孔子学院是目前中国推行文化外交的主要方式,因其双向互动的特点更容易为他国的公众所接受,从而成为中国着力构建的公共外交模式。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外交战略的新理念,是中国和平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需要。构建和谐世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际社会共同不懈努力才能实现。中国推动构建和谐世界,要在国内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在对外战略上与周边国家发展和谐友好关系,与大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发展中国家保持和谐合作关系,开展多边外交,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等。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中国公共外交得到学界和政界的高度关注,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公共外交概念的界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国内学者推进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构建公共外交框架进行述评;最后在评析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未来中国公共外交应关注的重点,突出表现在塑造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模式、借鉴美日韩国家的经验和建构公共外交战略框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下文简称"拉美")地区在中国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中拉关系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正从以民间交往为主向"官民并重"转变,从象征性联系向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多领域的实质性联系转变,从低层次往来向高层次交往转变,从缓慢推进向跨越式发展转变。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和拉美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以《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为政策文本依据,不断推动中拉关系向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发展,是新时期中国发展同广大拉美国家关系的国家战略利益所在。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关于石油安全与战略储备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来自多个方面。石油安全涉及我国的根本利益,开展对外能源合作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是一种国家行为,能源外交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外交工作的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和周边环境。因此,中国外交政策的取向应整体考虑。中国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和政策,维护国家的石油安全和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20.
1915年中国实业团访美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5年中国实业团访美是近代以来中国工商界第一次走出国门的有组织的国民外交活动。这次活动起因于美方的直接推动,亦受到美国政界和工商界的重视,而对中国工商界来说,却是一次开展国民外交、增进中美商务关系的难得机遇。通过这次活动,中国工商界基本达到预定的促进中美关系、参观学习的目的,可以说它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国民外交,对中国工商界走出国门、开阔视野必将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