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峻 《华人时刊》2007,(1):50-52
在河南邓州市有个台湾村,住着一群高山族人,先祖是郑成功军中勇士,婚丧嫁娶唱阿里山之歌。台湾村村口门楼上写着两副楹联:祖启台湾源华夏,宗屯邓穰融九州。枝叶繁茂木本深,江河流长水源远。正如台湾作家席慕容在诗中写道:“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里诉说着台湾村人的思乡情。  相似文献   

2.
法学界对调解制度的研究比较充分,但对作为调解主体的人民调解员研究尚不足,个案化实证分析较少。在理论假设上,"台湾村"的人民调解员应具备以下角色:法律角色、政治角色、务实角色和民族角色。通过在河南省"台湾村"的实地调研,发现理论假设存在信任缺失和角色失衡的问题。基于此,对调解制度作出反思,并对"台湾村"调解员的角色调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 丘逢甲是甲午战争后台湾抗日保台运动的重要领导者。我在《丘逢甲乙未保台事迹考》一文中曾提到,关于丘逢甲在保台运动时期的任职,历来说法不一,将于另文详之。因有此篇之作。一、丘逢甲在台湾任职诸说质疑关于丘逢甲在台任职的问题,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如果认真辨析一下,不难看到,在现存的六种说法中,有五种是值得商榷的。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台湾民众“国家认同”问题的历史和现实根源,以及这一问题对台湾现实政治所发生的影响是需要认真加以清理的问题。殖民地经历是台湾民众“国家认同”问题产生的总根源,而国民党在台统治失误使这一问题恶质化。在台湾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家认同”问题造成了台湾社会的诸多乱相。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大背景下审视台湾问题,首先应对我国外交活动中的涉台问题进行分类与细化分析。中国外交因台湾而引发的难题大致有传统意义上的外交代表权之争、台湾拓展与某些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关系而引发的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外交冲突、台湾加入国际组织的问题和国际经济与文化领域存在的涉台问题等。而这四类难题的出现与国际社会对台湾问题的政策和态度密切相关:许多国家不断发展对台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对台策略以“政经分离”为基调,特别是近年出现“以经促政”趋势;部分国家事实上认同了台湾的“政经实体”地位;“维持现状”、“避免用武”日益成为多数国家对台湾问题的首选方案,等等。这些都构成中国处理台湾问题的国际压力。中国一方面需要努力使“和平统一”方针和对台政策得到世界各国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认真考虑世界各国对台湾问题的意愿和诉求,在维护中国主权完整的前提下做必要的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的历史贡献有三 :一是坚持按“日本式”实现中美建交 ;二是不承担必须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义务 ;三是从战略高度处理美国售台武器问题 ,从而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7.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邓小平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党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一项战略决策。“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用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台湾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马华文学史上,领风气之先的旅台作家,常常扮演着前卫、先锋、变革的文学角色。而在台湾文坛,旅台作家的南洋背景异域色彩又赋予他们某种神秘的美学魅力。"旅台马华文学"扮演了两者间交流与互动的中介角色。旅台作家的文学书写、论述和活动不仅深刻地影响了马华文学史的进程,而且在台湾文坛形成了一股新势力,这股势力已经成功地介入了台湾文学场乃至文化场的运作之中。  相似文献   

9.
两岸必然 “要打一场经济战”? 前不久,台湾“财政部”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今年上半年,台湾对大陆出口增长的幅度跃居各地区之冠。统计还显示,台湾对祖国大陆的出口今年来呈两位数增长,上半年累计出口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了74.2%。台“经济部”的最新资料也显示,大陆已从去年11月起取代美国,以23%的比重超过台出口美国的21%,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去年,台湾对其他地区的出口均呈现大幅衰退,惟独对大陆出口呈现正增长。  相似文献   

10.
鸟语花香的春天,笔者来到与台湾隔海相望,全国去台人员最多的海岛县福建省东山岛采访。在岛上的"寡妇村展览馆"参观,笔者的眼球被这个展览馆唯一一件乐器,一支台湾笛子所吸引。通过采访,我更被这支台湾笛子的故事感动肺腑。这支文物般宝贵的笛子原来挂在东山岛前楼乡沈加添先生的家中,是1997年建馆布展时征集来的。除了出自台湾之外,笛子看上去没有什么奇特之处(见图)。但是,它却有一段悲欢离合的故事:1950年5月12日东山岛解放前,国民党驻岛部队败退台湾时,大肆抓丁扩充  相似文献   

11.
正福德湾村是一座集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工业发展史为一体的传统村落,而且它有青少年科普教育的资源,是珍贵的实体科普基地。苍南县福德湾村,是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发通知公示的中国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福德湾村,便是600年前先人留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40年代去台知识分子是影响台湾政治和文化生态的重要力量。在台湾光复过程中,其成为中国文化重心在台重建的核心群体。国民政府迁台时期,随着大批精英知识分子的涌入及台湾新教育体系的建设,五四精神和传统文化在岛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兴。去台知识分子的坚守传承对台湾政治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为两岸文化脐带的永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3.
关于毛泽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战略实践的成果,传统认识是:中共在提出“和平解放台湾”方针后,便加紧了对台争取工作,只因蒋介石顽固坚持反共立场,和平统一祖国的事业并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显然,此判断有失偏颇。毛泽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长达20余年的战略实践,为后来者揭开了和平统一的崭新一页,作了根本性的铺垫;当是后来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略形成的历史根基与历史前提。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台独分子”歪曲和抹杀毛泽东在和平统一台湾问题上的贡献。本文从四个方面分阶段地论述和回答了用和平方式统一台湾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审时度势,逐步调整对台政策;开辟渠道,争取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照顾利益,周全设计和平统一框架;讲究策略,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随着台湾当局允许民众来大陆探亲,打破了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局面。两岸民间交流逐渐恢复,探亲、观光日趋频繁,贸易不断增长。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截止1991年3月,已有300万人次的台胞来大陆。与此同时,大陆同胞赴台探亲、奔丧、参观访问者也日渐增多。随着两岸民间交往的发展,衍生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民事法律问题。其中,大陆同胞要求继承在台死亡亲人的遗产,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针对这一问题,台湾“法务部”1988年9月函复台湾“内政部”的信件中第一次明确指出:“大陆人民依法可继承在台湾死亡亲人的遗产。”①台湾“财政部”又于1991年1月3日作出正式决定:“凡经台湾地区法院判决确定,大陆地区人民只要检具亲属关系证明文件办理遗产税申报,可以继承在台亲人的遗产。台湾稽征机构均可受理、并准予扣除各项亲属扣除款。”②关于继承的具体问题,在1990年9月18日台湾“行政院大陆工作会报”完成的《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草案》(以下简称《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草案》)中作了详细规定。因而,就目前而言,大陆地区人民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取得在台亲人的遗产,但由于台湾当局人为地设置障碍,阻挠大陆继承人依法行使其继承权,在办理涉台继承中,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本文拟就这些实际问题提出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1950年1月5日,杜鲁门政府首次明确表示美国将遵循历次有关台湾问题的国际协议,不干预台湾事务,不卷入中国内争,不给在台湾的国民党提供军事援助或军事顾问等。此举是美国当局从中国大陆“脱身”政策及其对台分离政策失败交互作用的产物,而旨在离间中苏的考虑、英国对美对台政策的影响,也是导致杜鲁门对台政策声明出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视角来看,明清时期,台湾的戏剧属于原乡文化的横向移植;这种单方面的影响持续到日据时期,其间福建戏班密集赴台献艺,对在地化发展的台湾戏剧具有指标性的引领作用。历经数百年的时间,福建的传统戏剧扎根在台湾这一片土地上,继而在这里衍生出丰富的表演文化。考察福建原乡剧种在台传承发展的情况,日据以前、日据时期和光复初期是主要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18.
清统一台湾后,康熙消极地防守台湾,到雍正时期才转向积极经营台湾。这是一个重要转折,蓝鼎元是这一转折的积极推动者。在这一转折中,蓝鼎元对台湾海防的地位及设置,台湾经济开发、社会治安、文化教育、少数民族的开发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和主张;这些建议和主张,为清王朝制定对台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直接或间接为清统治者所接受;他是从清初统一台湾的施琅到清后期全面振兴台湾的刘铭传之间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在台湾开发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一)无赖外交 187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台湾之役,台湾是中国领土,整个台湾岛早已在中国的版图之内,中国在台湾的主权早已是确定无疑的了。日本发动侵台之役就是侵略中国. 日本明治政府对外政策的核心就是“开疆拓土”,19世纪70年代在日本征韩论甚嚣尘上时,即酝酿吞并琉球。只是需要寻找借口和等待时机而已。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与它阴谋攫取琉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琉球是中国的蕃地。侵略台湾的借口,是1871年12月有60多名琉球人乘船漂流到台湾南部东海岸,上岸后有50多人被当地高山族居民杀了。另外10多人得救被送到凤山县,之后被送到福州,第二年由清朝当局给予抚恤,并送回琉球,此事已了,但日本为了吞并琉球,侵占台湾,就抓住此事大做文章,日本以保护琉球人为借口,发动了侵台战争。  相似文献   

20.
谢为可 《老友》2010,(10):68-68
所谓台钓,可不是坐在台子上钓鱼,它是台湾钓法,是悬坠底钓术。这里简单介绍台钓的一种非常实用的钓法——"调四钓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