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层回指中第三人称代词指代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认知心理过程,其指代的确认是读者运用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语言知识、世界知识和语境知识进行认知推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语篇回指的认知图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指分析是语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语言学家们已经从各种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回指进行过探讨.基于认知图式理论,对回指现象进行了详细分析.从结果来看,认知图式比其他的理论视角有更强的解释力,它可以解释其他理论无法解释的复杂的回指关系,对于模糊的、有歧义的回指关系,认知图式也能做出说明.而且通过分析回指的认知图式,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语篇回指的认知机制.回指关系的理解过程即是相关认知图式被激活、匹配、选择的过程,认知图式的空位和默认值为回指理解提供必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修辞是当前修辞学走向的一种新模式.Fauconnier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也从认知的角度为辞格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感的加工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包含多个空间模态与相互关联的网络模型,并且涉及话语的双方心理感知的构建不可避免地存在语用预设.为此,把空间概念与言语预设结合起来,从认知语用的层面剖析通感修辞中的形式表征与体验的匹配依据.  相似文献   

4.
互文性是指任何文本都具有的对其他文本吸收和转化的性质。文本的这种性质对于作者和读者都有重要意义。但文本交织在一起呈现的关系无疑是复杂的。文章选取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运用心理空间理论对互文性的认知机制做一探究。  相似文献   

5.
美学认知中的通感与翻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论述了认知通感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相异表述形式却对读者产生相同心理冲击的现象,并指出表述方法和喻体的相异并非是思维本质共性的相异。因而当相异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交流时,便应从认知共性的思维认知基点上寻求心理感受的相似而进行跨文化交际。翻译是不同民族间文化互输与交流的必由之路,因此,人们在翻译时便需要注意各文化之间心理的相通与认知共性之处,运用恰当的翻译手法对原文进行处理和转化,力求从相异的修辞和表达方式中发掘出双方相似的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6.
斯珀伯和威尔逊所提出的关联理论,虽然主要是用来研究交际的,却从认知的角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翻译活动可以看作是一种动态的、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涉及到原作者、译者以及译文读者三个方面。本文试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比较《瓦尔登湖》三个中译本的得失。文章强调译者如何在译语作品中重现原文本中的关联性是检验译作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7.
翻译学研究逐步从注重翻译产品转向到关注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认知与翻译学的结合日趋明显.认知语言学,特别是概念整合理论为翻译过程研究提供了新理论框架,整合动态翻译观应运而生.译者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运作在整合动态翻译观的关照下体现出动态、整合、互动的特征,翻译活动涉及的繁杂认知心理过程在新的视角下得到全新阐释和全面描述.  相似文献   

8.
回指现象普遍见于各语言的口语与书面语,是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研究的热门话题。回指可分为直接回指与间接回指,本文选取英汉语报刊的新闻稿为语料,详细分析英汉语间接回指的基本成份,对其形式进行研究,并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间接回指的认知框架和语篇语境,探索其释义基础。本文通过对新闻语料的认知分析,揭示了间接回指的内部机制,解释了这一语言现象的释义方式。  相似文献   

9.
变异修辞包括辞格变异和非辞格变异两类,指的是刻意用偏离常规的方式运用语言材料以取得特定交际效果的现象。由于变异修辞是行文的非常手段,交际中其语言单位的原始意义须向动态的语用意义进行多层转换,其构建与解读更须依赖交际双方(尤其是接受方)的认知心理与状态,认知语言学自然成为分析变异修辞的一个理想的理论框架。利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对变异修辞的发生、构建与解读机制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变异修辞的种种手法如同隐喻一样,“不仅是语言的,也是概念的,行为的”,认知语言学对变异修辞的本质和运作机理具有极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0.
语境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认知语境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语境,将语境定义为“一种心理结构体”,即认为语境是心理产物,这是一种更科学的动态语境观。话语意义与认知语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认知语境对话语意义有解释和制约作用,相同的语言形式,由于认知语境的不同,话语意义不一样;另一方面,话语意义对认知语境具有不可分割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11.
提喻具有独立的辞格地位和鲜明的认知理据。和转喻、隐喻一样,提喻也是一种认知模式,三者体现的都是两个不同概念之间的互动。从认知的视角看,提喻、转喻和隐喻基于概念与概念之间不同的心理可及程度而形成连续体关系;进一步分析,提喻是一种更为根本的思维模式,转喻和隐喻都是建立在提喻的基础之上,因而三者能形成有效互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有代表性的三本教材关于“警策”的定义和所列举的例句,从这两个方面系统地反证了“警策”并不是一种辞格;鲜明地指出了三本教材所讲的“警策”辞格实际上指的是能产生警策修辞效果的其他任何辞格.  相似文献   

13.
结合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讨辞格在英语专业词汇教学中的认知功能和建构功能。辞格不仅能帮助学生增强其对语言的理解力,唤起学生的情感意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语言创造力。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运用“辞格链”构建词汇块、形成词汇库,以此来开创词汇教学新思路,可以创造出更加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更加生动有趣的词汇教学形式,从而进一步完善英语专业词汇教学。  相似文献   

14.
意义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在文学文本中达到了融合,这种融合性是人类认知机能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语言意义美的展现.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是体验内在观,其认知模式通过对意义的动态解释来达到对意义确定性的寻求,认知语言学的意义观达到了人类认知两极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罗杰斯的师生观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促进者,对教师与学生角色进行了与传统不同的重新定位。我国当前师幼互动行为上存在忽视幼儿心理感受、重视一致性原则以及重“活跃积极”,轻“沉默安静”、强调教师权威等诸多问题。基于罗杰斯师生观视角,为当前的师幼互动行为提供指导和启示,重新定位师幼关系,理解宽容幼儿、注重情感交流、正确处理公平和差异,以及重视师幼平等对话,从而促进当前师幼互动行为的积极转化。  相似文献   

16.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中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直译强调内容和形式的双重对应,而意译则强调“精神实质”的一致性。概念融合理论是近年来认知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之一,由Fauconnie和Tume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该理论是一种意义构建理论,其基本思想是:概念融合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把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融合理论运用到翻译中来,强调真正好的翻译者应该懂得在翻译工作中如何有效地运用概念融合理论,把翻译做到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17.
间接回指是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较新的研究课题之一.对其全面、系统的分类应该根据先行项、回指项以及先行项和回指项的关系三个标准来进行.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理论为间接回指的阐释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参照点转喻模式可以同时解释先行词为转喻的回指问题和间接回指问题,这两种情况都以转喻为基础,都需要运用转喻思维进行推理.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的分裂与统一纷争由来已久。事实上,以心理学观为视角,心理学统一与分裂的论战从根源上讲,其实就是心理学观之间的论争。当代全球化语境下,支配和引领心理学发展的应该是多元文化心理观。多元文化心理观不是要彻底否定现在的心理观,而是以文化框架作为审视心理学的深度视角,扩展现有的心理学观的边界,从而为心理学带来更宽泛和更具深度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阐释当前语篇空间理论和框架理论的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篇的动态发展的过程,指出了心理机制上进行激活,推理,转化,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动态地建构一个连贯的“语篇世界”的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20.
“自由”和“平等”是杜威民主精神的两大基石,而在施特劳斯古典智慧的视角下,这两大基石都值得批判.而对这两者的批判最终则共同指向杜威对“社会因素”的过分强调.“自由”将导致专制,“平等”则致使平庸.由此,我们不得不对于民主制产生怀疑:民主制可能并非我们理所当然认为的那般完美,民主教育也可能并不是最完美的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