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诗家鼎脔》一书,历来认为是宋佚名或元佚名编选,惟丁日昌《持静斋书目》载此书编者为戴复古。此说虽不知所据,然据戴复古生平经历及与《诗家鼎脔》所选九十余位诗人之交游唱和之事实,可以作为《持静斋书目》之旁证,判定为戴复古无疑。《诗家鼎脔》可视为江湖诗派之微型选本,更是戴复古个人好友的诗歌选集。  相似文献   

2.
朱志先 《南都学坛》2011,31(4):35-40
《千百年眼》是晚明张燧的读书札记,其间既有精辟的史论,亦有严谨的史考,尤以新见迭出为学界所称道。但从史源学的角度而言,《千百年眼》与李贽著述有紧密的联系,李贽的《焚书》、《藏书》、《续藏书》等,皆为张燧所征引或抄录。依《千百年眼》内容而言,李贽著述对张燧的学术视野、《千百年眼》的编订及内容选材上都有很大影响。通过辨析《千百年眼》与李贽著述的关系,既可窥见其史源问题,又可发掘张燧"异端"思想之渊源。  相似文献   

3.
从《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经师经义目录》、《国朝宋学渊源记》看,江藩基本把握住了戴震的学术全貌,比较注重戴震对友朋后学的影响,当然,这两点处处都渗透着江藩的"纯汉学"眼光;江藩对戴震以"晓徵为第二人"颇有微词,这是缘于他认为戴氏之学低于钱大昕,实际上他在多处是惠戴并称的;江藩品人论学多以戴震为参照,其前辈学者及友朋论戴惠之学亦无贵己贱彼之迹象。认为吴皖分帜之观念始于江藩且其有重吴略皖之倾向,实有武断之处。  相似文献   

4.
年意三释     
尚海 《山西老年》2008,(2):33-33
一、时间概念《尔雅·释天》中记述:"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说明"年"的称谓是从周朝开始的,唐玄宗曾将其改为"戴",唐肃宗又改"戴"为"年"。  相似文献   

5.
清代学者孔广森的《大戴礼记补注》,是清代《大戴礼记》最重要的新疏之一。其解经方法集中在广收异本、校勘文字,读破假借、释义简明,考辨史实、详解制度等三方面,为《大戴礼记》提供了简明易读的读本。其思想成就则体现在"缘情制礼,上下不援"的礼制观、"外内合一,勿虑难治"的修养观、"进贤退不肖,损益因时"的治国观、"阴阳化成,质疑灾异"的自然观四方面,特别是开启了清代礼学"以礼代理"转折的先河。  相似文献   

6.
在《诗经》学史上,朱熹的《诗集传》与吕祖谦的《吕氏家塾读诗记》是宋代新旧两派的名著,前者在后代拥有极多的所谓"拥朱派"述朱派"著作为作疏解,后者则有宋儒戴溪为之续作。从书名《续吕氏家塾读诗记》观之,戴书的写作目标不外是在为吕书进行补充、修订,或者是延伸的工作,于是,《续吕氏家塾读诗记》也就直接被归为旧派著作,是否真的如此,需要针对戴书的内容作实际的检视才行。  相似文献   

7.
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曰:"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高人谨行不辍,俗人只宣之于口,原因说来很简单,结果却判若云泥。所以《道德经》也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这些都说明,对于一门学问来说,"能行之"比"能言之"更加重要。之于养生,这尤为重要。首先,养生知识需要实践来转化成令人受用的成果。社会上一些"养生大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下笔千言,洋  相似文献   

8.
以《黄帝内经》四大传本之《素问》与《太素》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存在的异文现象,从字音、字形、通假等方面予以辨析,结合文意,疏通医理,以确定词义,求得最贴近于《内经》本意之解,以更好地理解医理。同时为汉语史研究提供更全面、更丰富的佐证。  相似文献   

9.
搜集、辨别同形俗字 ,沟通异体字与正体字的关系 ,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指出《素问》的“寒炅”之“炅”即“热”的俗字 ;《素问注序》“蒇谋”之“蒇”即“藏”的俗字 ,用作“臧” ,训善 ;《丹溪翁传》“病脾”、《格致余论序》“脾疼”之“脾”即“髀”的或体 ;朱肱《活人书》等训“哕”的“咳逆”、“逆”之“咳”当读于切 ,俗称打嗝 ;《太素·杂刺》中的“胀”或为“肠”的俗写  相似文献   

10.
《清史稿艺文志拾遗》补清人艺文志之阙,但其据目录采目未经眼原书,难免讹误。谨对其集部之《庚寅漫录》、《阮亭论诗绝句》、《阮亭诗选》、《王阮亭诗初集合刻》等14种著述之作者、名称、版本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1.
《老友》2008,(5):61-61
调养精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七情过度,精神过用,可以伤神,以至形体损伤。《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要求我们少思寡欲、胸怀宽广、乐观,以避免过度的精神刺激,使精神始终保持正常状态,从而使神明而形安。  相似文献   

12.
运气学说滥觞于《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七篇大论",《太平经》是道教的第一部典籍。通过对两部著作的思想进行梳理和比较研究,论述了《太平经》中蕴涵的运气学说思想,辨析了二者的渊源关系。首次对"王气"和"君火"两个概念进行了考辩,并依此提出了"七篇大论"的著述时间应该在《太平经》之后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素问》把五行生克理论运用到人体论,从五行和五脏各自的功能与相互的关系来说明人体生命的机制,由此构建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相应性。《素问》的主体部分在刘向、刘歆时期已经完成和定型。全元起是第一位为《素问》作注释的人,杨上善的《太素》是《素问》的改编注释本,王冰注本为我们探讨《素问》中的理论与儒、道等家相关涉的脉络痕迹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14.
在最新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中,有一篇简帛文献(甲乙两本)与传世本《大戴礼记.武王践阼》内容基本相同,这是礼学文献见于战国楚简的又一案例。综汇兼采已发表的40多篇考释文章,可以形成一个较好的简文集释本。传世礼书与出土简帛的行对证研究表明:第一,至少在战国时期,周武王的铭物自戒就已是一个公认的儒家故事;第二,战国竹简的甲本和乙本,与唐代孔疏所引之郑注本、唐代传世本进行校勘,有助于厘清《大戴礼记》文本流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但要判定这几种文本的优劣,目前尚为时过早。第三,上博七《武王践阼》篇与此前公布的上博二《民之父母》(《孔子闲居》)篇,原来可能是合编为一卷的,但在传世礼书中却分别收编到《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之中。这证明,汉代二戴在选编《礼记》时,对这些古书进行了重新整理,或“分类去重”,或“增广扩充”,才形成后世所见的两种《礼记》汇编。汉人对战国礼书的“增广扩充”现象,尤其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的"文之枢纽"问题在学术界影响较大且观点繁多。从注重原典的角度出发,用文字学研究方法对"文之枢纽"相关内容进行文字考析,能够还原刘勰"文之枢纽"的本相。其实,"文之枢纽"中的"文"无论是指《文心雕龙》一书还是指"为文运篇",在刘勰心中都是有机统一的。其枢纽应该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这五篇,而不应省略《正纬》、《辨骚》中的任何一篇。刘勰已经意识到了文章与"经"之区别,建构了自己"为文之用心"(文心)和"雕缛成体"(雕龙)这样一个两者结合的完整的"文论系统"。  相似文献   

16.
在最新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中,有一篇简帛文献(甲乙两本)与传世本《大戴礼记·武王践阼》内容基本相同,这是礼学文献见于战国楚简的又一案例。综汇兼采已发表的40多篇考释文章,可以形成一个较好的简文集释本。传世礼书与出土简帛的行对证研究表明:第一,至少在战国时期,周武王的铭物自戒就已是一个公认的儒家故事;第二,战国竹简的甲本和乙本,与唐代孔疏所引之郑注本、唐代传世本进行校勘,有助于厘清《大戴礼记》文本流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但要判定这几种文本的优劣,目前尚为时过早。第三,上博七《武王践阼》篇与此前公布的上博二《民之父母》(《孔子闲居》)篇,原来可能是合编为一卷的,但在传世礼书中却分别收编到《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之中。这证明,汉代二戴在选编《礼记》时,对这些古书进行了重新整理,或“分类去重”,或“增广扩充”,才形成后世所见的两种《札记》汇编。汉人对战国礼书的“增广扩充”现象,尤其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7.
程慧 《山西老年》2009,(5):52-52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记载了很多的养生健身知识,其中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提到:"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困伤气,久坐伤肉,久立  相似文献   

18.
考释《素问》疑难字词四则.认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斗而铸锥”的“锥”当作“垒睫”;《阴阳应象大论》“寒胜则浮”及《阴阳类论》“气浮不鼓”的“浮”当为“汪”的俗字之误;《脉解》“所谓甚则跃者”的“跃”当读作“旭”,《说文》训“行不正”;《素问·至真要大论》“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的“白”当训大,“白血出”犹白汗出,即大出血。  相似文献   

19.
凡文章,包括古文在内,都有“文眼”。如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文眼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牧《阿房宫赋》的文眼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郁达夫《故都的秋》的文眼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  相似文献   

20.
《南都学坛》2021,41(1):52-58
汪照是乾隆时博学名儒,陈鸿森先生判定其生卒年,依据的是王鸣韶《鹤溪文稿·少山汪先生哀词》。《鹤溪文稿》稿本上有汪照评语题记,看似与稿本收录《少山汪先生哀词》矛盾,实则不然,汪照所评乃第一次结集本,王鸣韶收录《少山汪先生哀词》则在临终前第二次结集时。汪照少工诗词,后究经义,著有《三家诗义证》《大戴礼记注补》;又重编纂,与姚埙合编《宋诗略》,辅佐王昶纂《金石萃编》,手抄《崇文总目》。文章首次梳理出了汪照的特色文献观,即以实用和事功为初心,传世文献之外兼用金石且重辑佚,颇有"二重证据法"之先见和"传世文献、出土文献、辑佚文献三驾马车并行"之卓识,在拓宽乾嘉学术的研究对象、加深对乾嘉学者整体生活空间的认识方面具有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