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韦伯把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作为社会学的两大任务.通过对这两大任务的论述和对经典案例的分析,说明韦伯的个体主义方法论在社会学理论中的重要意义和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2.
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用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人们在理解新事物时,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考察图式理论对外语阅读理解的影响,揭示外语阅读理解的认知心理过程,进而从认知的角度,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外语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3.
韦伯第一部重要的社会学著作是《基督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最初于1904—1905年间以文章形式发表)。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从社会学角度对一种独特的社会形态,即近代欧洲资本主义进行分析,并试图通过理想类型的方法来解释欧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情况。到了1904年,韦伯逐渐从历史研究转向社会学研宄,尽管他在著作中仍然使用文化的概念而不是使用社会的概念。韦伯把历史现象的独特性同按照具体的文化价值对这一现象进行的解释联系起来,在韦伯的这种文化意义的概念中,李凯尔特(H.Rickert)  相似文献   

4.
情境与情境理解方式研究:多学科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境是一个在诸多学科中广为运用的学术概念,并且在不同学科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理解方式。通过对美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的情境内涵与理解方式的系统考察,揭示不同学科情境研究的共性与差异,为情境的深入研究提供较为翔实的观点和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5.
意义有限论一反意义决定论,坚持意义是无法被固定住的。对于科学史家和科学社会学家而言,科学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概念的变迁、调整、重新定义、重新分类以及协商等,在科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每一个概念应用的行为都隐然牵涉了抉择的元素,社会学家的任务就是寻找并解释这些抉择点,这使得整个科学知识都成为社会学感兴趣的潜在领域。作为一种关于意义的思考方式、一种论证方式,有限论这个有启发性的视角引出了诸多关于知识和意义本质的深切问题。而强纲领之“强”即在于,社会学家不仅能在理解理性的背离中,也能在理性本身的理解上,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那些有洞察力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成果使人类对自身认知的窘境、所处情境的复杂面以及阴郁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中国科技与社会学界应该鼓励科学史研究以及那些有事实根据并关注因果性解释的社会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从根本上说是要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研究理解的意义并回答"理解何以可能"这一问题。他在对艺术经验进行分析时发现了一种普遍的理解模式,即"游戏—对话",这种模式适用于对世上一切经验的理解。"游戏—对话"这一重要的隐喻可以帮助我们探究解释学的理解与真理的问题。"游戏—对话"可以阐明理解活动所具有的对话性、超主观性、辩证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在他看来,理解是一种游戏,我们的世界经验具有普遍的语言性。我们是在语言的游戏中达到对世界的理解的,真理就产生于自我理解的过程之中。任何一种理解都具有对话的结构,在对话中真理能得以自身显现。解释学经验中具有对话的模式,解释学经验就实现于对话之中。  相似文献   

7.
古典理性主义、休谟经验论与康德批判哲学对因果性概念的考察方法与解释,均具有非合理性。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出发,将因果性概念作为实践范畴来考察和把握,才能对因果性概念的根源、其客观性以及必然性科学知识的意义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生活世界:在舒茨的视域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世界是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提出在现代社会科学理论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舒茨是受其影响较大的一位社会学家。他基于批判韦伯理解社会学的思想,试图借用生活世界概念来解决韦伯思想中的一些困惑,从而重建理解社会学的基础,建构其现象学社会学。据此着重探讨舒茨在胡塞尔生活世界概念基础上提出的生活世界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将韦伯的法律社会学视为一种法律文化研究或者将韦伯法律社会学中的理想类型方法同法律文化研究相关联,并非是当然的和无需证明的。通过梳理韦伯的法律社会学以及探究当下法律文化研究的问题和进路,可以看出二者存在着以下两方面的相关性:首先,二者都试图采取一种社会学的视角看待法律并将社会学方法运用到法律研究中;其次,二者共同面对着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亦即"如何对法律观念进行客观探究"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斯·韦伯法社会学方法论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马克斯.韦伯的法社会学方法论的考察,发现韦伯独特的方法论不是来自社会学,而是与韦伯的法学教育背景密切关联。从韦伯方法论的两大基本视角(历史的视角和社会的视角)和韦伯方法论中的三个核心概念(理想类型、意义解释和因果分析)可论证说明韦伯方法论的形成得益于传统的法学研究方法和法律思维。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涂尔干和韦伯的相关著作的阅读基础上,梳理了涂尔干和韦伯有关使社会学成为一门"严肃科学"的研究方法.涂尔干的学术,致力于使社会学从传统的思辨性体系中独立出来,涂尔干的研究,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严肃科学提供了经验的对象、实证的方法和规范的研究;相对于涂尔干将"社会事实"作为"物"来研究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韦伯则更关注对社会行动之"意义"的把握,韦伯认为,对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而言,只有将"意义"考虑在内,其解释才可能是妥当的,社会学诠释性的解释,相对于自然科学观察性的解释,不啻是一项额外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古典理性主义、休谟经验论与康德批判哲学对因果性概念的考察方法与解释,均具有非合理性。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出发,将因果性概念作为实践范畴来考察和把握,才能对因果性概念的根源、其客观性以及必然性科学知识的意义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禅宗修辞的理解向以扑朔迷离见称,特定的交际目的决定了它特定的表述方式。理解禅宗那种禅体验信息的话语,对于禅者至为重要。禅宗修辞的理解和接受不能停留在语表意义上,而必须超越世俗语义和逻辑的约束,结合自己内心的体悟来理解。禅宗修辞理解的过程,就是参禅,不管是对"有义句"还是"无义句",都应"参活句",抓取其字面以外的"语义",直探佛禅的真如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一词尽管在词典中有多层含义,但现代世界观不可避免地支配着人们对世界的理解。现代世界概念把世界看作外在的客观实在,并以认识和控制世界为目标,这不仅面临着无法解决的认识论问题,而且还会招致各种伦理道德问题。但在古代汉语和西语中,"世界"的基本含义都是指涉人的某种特殊的生存状态或生存境况。实际上,不仅天堂、地狱等概念,而且现代世界概念,都是从原初世界概念的基本含义中派生和蜕变出来的。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必须从其原初的基本含义出发,并且必须是生存论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斯·韦伯是一位伟大的、杰出的社会学家。法律社会学是他的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与社会》 这部著作中 ,韦伯比较充分地阐述了他的法律社会学思想。而韦伯对法律概念的表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法律社会学思想。本文试就马克斯 .韦伯的法律概念作一评析。  相似文献   

16.
科学解释的四种模型:演绎模型、因果图示、概率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都涉及因果关系的寻求.人们从对因果性的发生进行研究,试图解释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和生理层面的发生机制.科学解释中各种解释模型在因果性研究方面取得一些进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困难,没有一种解释模型能为因果性理解提供一种令人满意的方案,因果性的理解仍是科学解释中的艰深问题.  相似文献   

17.
韦伯把社会行动纳入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开创了解释社会学的先河,打破了孔德、涂尔干为代表对社会现象只能进行实证研究的论断,开拓了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为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开创了巨大的空间.文章在试图分析韦伯行动的内涵、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指出韦伯社会行动在其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意义,并在时代的发展脉络中探析韦伯社会行动理论体现出的不足与局限.  相似文献   

18.
普理查德希求用"理解"的概念来解释认知的价值问题。在否定知识具有最终价值,主张只有理解才具有这种价值时,普理查德论证的关键在于否定知识等同于认知成就,断言本质上只有理解才是一种认知成就,因此,知识实际上并不具有独特的价值,只有理解才具有独特的、最终的价值。对普理查德的上述观点,有些学者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有些理解并非具有那种认知成就,主张知识和理解具有相同种类的认识价值。但在普理查德的论证中似乎还存在某些没解释清楚、不能成立乃至有矛盾的地方,如普理查德由存在着认知者具有知识、但却并不展现出相应的认知成就的个别情况,来推出知识不是一种成就的普遍性结论,这属于以偏概全的做法。  相似文献   

19.
现象学社会学是社会学理论中重要的研究范式,是在韦伯理解社会学的基础上对于日常生活的实在、行动着的主体以及被赋予特定意义的客体进行的微观社会学研究,属于广义理解社会学的范畴。现象学社会学的内涵指的是用现象学的方法来思考社会学的问题,同时也表现为用现象学的术语、概念以及现象学的视角来重新考察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以及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世界”的日常生活实在。舒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社会科学方法论和知识社会学领域,同时影响了之后的社会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关于"更好地理解"——以施莱尔马赫和伽达默尔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莱尔马赫提出解释学的任务是与文本的作者一样好甚至比他更好地理解他的话语。为此他主张通过"重构"使解释者与原作者处于同一层次,从而把握作者无意识保留的东西。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总是相互理解。他以解释学的处境、视域的融合阐明了解释者对文本的理解问题,提出与其说更好地理解,不如说不同理解。然而,既然在视域的融合中,解释者的视域起决定性作用,那一切理解也就是当代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