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纳博科夫重要作品的解读,来阐明其小说死亡主题的基本特征.纳博科夫通过让死者保持沉默的方式,既淡化了死亡主题,又在作品中实现了对死亡的深刻探索.这既是纳博科夫死亡主题的基本特征,也是纳博科夫死亡主题长期被忽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中的男主人公亨伯特是个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家,他对自己审美的追求充满戏剧化的矛盾:一方面慰藉了他受伤的心灵,成就了他生存的意义;另一方面,却造成自身的生存困境,导致他的毁灭.亨伯特的故事表明有悖于伦理道德的审美主义者,会处于精神流亡的痛苦中难以自拔,得不到归属感.  相似文献   

3.
纳博科夫是一位后现代主义大师,他的后现代小说充分彰显后现代主义风格,尤其在叙事手法方面更加凸显其后现代主义特色。尽管如此,在纳博科夫小说的叙事手法中,东方元素有迹可循。纳博科夫对于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的运用均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手法存在契合之处。文章通过对比纳博科夫的经典作品《洛丽塔》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分别阐述二者的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间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4.
纳博科夫小说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博科夫小说的现代性体现在内容和形式技巧上。在内容上,他的小说反映现代人在荒诞现实中的孤独、无助和绝望的困境,以"心理时间"和"异化"为表现主题,同时具有不确定性;在形式上,则采用戏仿、拼贴和元叙述等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5.
以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话语理论为指导,探讨纳博科夫《微暗的火》中叙事者的可信度问题,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该小说的叙述艺术研究。  相似文献   

6.
司小同 《兰州学刊》2012,(2):207-209
曹雪芹和纳博科夫生活在不同的时空和语境,但其有着相似的家庭出身与人生方式,良好教育培育出相似的心灵和智慧。比较他们的文学观念与审美追求,是我们进入其文学世界,探寻其作品所达到的人性深度和历史深度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杰出的作家,他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在他创作成熟期写的一系列“性格与环境小说”中,塑造了一组前所未有的悲剧主人公形象.这些悲剧主人公命途多舛的一生,透露出哈代对人生特有的一种生命悲剧意识:“人的正常本能和欲望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悲惨结局”,“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本身就是极大的悲哀”.哈代这种生命悲剧意识犹如一个乐章的主旋律,在他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次第展开,反复迥荡,不断加强,成为哈代小说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8.
在长篇小说《小姨多鹤》中,严歌苓塑造了一系列以竹内多鹤为主的悲剧人物,从个人层面展现了个体的生存与命运悲剧.从家庭集体层面看,由个体建构的"畸形"集体仍是悲剧的事实存在,表现为混乱的家庭伦理关系及离散的家庭生存状况.由此见大至国家及民族层面,更是对时代的苦难与封建思想遗留的悲剧书写与深沉反思.  相似文献   

9.
纳博科夫认为翻译的唯一目标是语言之间信息的准确转换,并强调译文必须与原文在内容、语言形式、句子结构等方面保持高度一致。纳氏在其英俄、俄英译著中,尤其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英译作品中践行了逐字逐句直译的翻译准则。翻译行为的绝对忠实对译者而言是极其不易的,这既是翻译的限制性,也是翻译行为的根本问题。基于纳博科夫英俄文学翻译作品的文本材料,分析其翻译行为在词汇、音韵以及语法等方面的限制性。翻译行为的限制性与创造性这对二元对立因素,本不存在绝对的好与坏,但纳博科夫认为翻译行为不应带有译者的个人风格,亦不应是译者的创造性行为。纳博科夫肯定翻译限制性以及否定翻译创造性即是贯穿其翻译观的重要观点,纳氏的流亡背景以及"俄罗斯情节"则是其翻译观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论《青衣》《玉米》的叙述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飞宇的中篇小说《青衣》和《玉米》塑造了两个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 ,揭示了她们的悲剧性格和悲剧命运 ,尤其是透视了她们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里的“他者“地位。本文从叙述体态中视角的转换、叙述结构的组建和叙述主体的分化三个方面 ,对两部中篇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进行了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11.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的心爱之作.该书叙事技巧多变,创作风格特异,融合了各种文学创作体裁.通过探讨该小说中的侦探特征,揭示作者戏仿了传统的侦探小说.《洛丽塔》中的侦探特征可以透露纳博科夫创作的艺术原则,帮助读者克服阅读困难并带来发现的愉悦.  相似文献   

12.
曹植咏侠诗在侠文化渐趋衰微的时候,继承并发展古游侠的人格品性,将实有侠变成精神之侠,在文学领域内大力宣扬侠义理想,起到了振起侠风的作用。曹植的咏侠诗丰富了侠文化的内涵,引起中国文人的心理共鸣;塑造了经典化的侠意象,提供了优秀的艺术范式,为中国古代诗歌开辟了一块新的园地,为文人找到了一条新的情感宣泄之路。  相似文献   

13.
程刚 《北方论丛》2012,(1):15-19
与宋诗以人文意象为主的特点不同,杨万里的诗歌以自然意象为主,此一特征与杨万里的哲学思想具有一致性。杨万里是"气本论"的思想家,不同于程颐、朱熹的"理先气后",他主张"道措于物",其易学方法最大的特点是"以史证易"。杨万里的思想具有重视特殊、具体、现实的一面。杨万里的诗歌自然意象远大于人文意象,特称意象远远多于泛称意象,与杨万里的思想趋向一致。  相似文献   

14.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微暗的火》和《阿达》等主要作品均带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元小说特征,其遗作《劳拉原型》更将元小说的创作技巧及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结合德勒兹的元评论、罗兰.巴尔特的元语言理论,并联系纳博科夫的其它作品,从《劳拉原型》的小说结构、主题情节和语言特点等方面来探讨其元小说特征。笔者认为,纳博科夫试图通过他的最后一部文学作品告诉读者,天才作家通过构建虚构小说来阐述自己的小说观;带有元评论和元语言特点的元小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创作,它摆脱了一切束缚;而他本人构建的元小说就是最精彩最独特的文学作品,无论是主题还是结构。  相似文献   

15.
彊村被近代词坛尊为清季词学之大成者,其词学吴文英,又学苏轼。以微言寄托忧国之感,柔厚而深涩,意隐而不露。在意象锤炼方面极意求工,特别注重借特定物象来抒发幽深之情。又注重词境创造,一些写景之作,或由景抒情,或融情于景,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彊村性灵高洁,襟抱冲远,其词冲淡醇雅,格高意远,词品极为高致,不愧为结穴千年传统词的殿军。  相似文献   

16.
著名的俄裔作家纳博科夫的英语作品《洛丽塔》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埃德加.爱伦.坡的诗歌《阿娜贝尔.李》的戏仿。作者先重构了一个场景,在后来的叙述中又将这场景一一颠覆。作为场景中的经典元素水、偷窥和爱情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水是非理性的象征,而偷窥则抑制着非理性,使其回归理性,作者通过这个另类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怅惘。  相似文献   

17.
黄蕴 《云梦学刊》2000,21(2):76-77
吴用是《水浒传》中的线索式人物,是众人物的灵魂。作者在对他的塑造上注重其性格的双重性、矛盾性,即美丑的对立统一,赋予他平民、凡俗的色彩。因此吴用的形象不同于诸葛亮的高大全形象,他性格上的“不可爱”、缺陷正反映了真实的人性,他的形象是真实可感的。这正是吴用形象的性格美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文学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创造性。他从文学具有“不用之用”的功能和形象直观的特点出发,将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融汇于文学教育之中,坚持“教复非常教”的文学教学原则,开创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教学与创作相结合的大文学教育实践之路,对有效推进今天的文学教育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