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美学的古典主体间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西方美学吸收了中华美学的古典主体间性思想资源 ,已经实现了由古代的客体性、近代的主体性到现代的主体间性的转变。中华古典美学没有经过主体性的独立 ,在前主体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古典的主体间性。中华美学的古典主体间性基础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以及主客同一的哲学。它表现为感兴论 ,即认为审美不是主体认识客体 ,也不是主体创造对象 ,而是外物与自我的互相感应。中华美学与西方美学对话、结合的关节点是主体间性。中华美学的现代化必须吸收现代主体间性、改造古典主体间性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美学与主体间性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时代产生了主体性美学,包括中国思想解放的新时期产生的实践美学。主体性美学是对古代客体性美学的超越,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和理论的缺陷。主体性美学认为审美是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和征服,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在主客对立的格局内,主体性不能解决自由何以可能、认识何以可能也就是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审美是人与世界的主体间性关系,只有变主体性为主体间性,才能解决审美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代美学把美定义为"感觉的完美性",从而把审美经验当作了美学的第一主题,取消了美学的存在论基础。未来美学最重要的观念变革是从"感觉的完美性"向"存在的完美性"的过渡,这意味着回归向古代美学的存在论基础。柏拉图关于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的二元论是对美学和艺术的最重要的存在论奠基,指出了在感性世界之上还有一层更高、更真实、更完美的理性世界存在,以此规定了美学的基本论域:美是存在本身的完美性,美学的基本问题是可见之美与不可见之美的关系问题,艺术的本质是可见之美对不可见之美的象征。  相似文献   

4.
康德美学的存在论基础是从Dasein的角度对存在的认识,这一存在论基础奠定了审美领域中的主客二分,也奠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与审美客体的存在论性质,这种区分与对立奠定了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域,也是近代美学得以确立的前提.要超越这种对立,就必须超越这一对立之产生的存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 拙著《美学问题论稿》出版了。出版社的同志希望我把该书的主要方法和观点作一简要介绍,于是草成了这篇短文。在这里我试图强调一下理论和实践,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我觉得我们研究美学问题,首先要象列宁所说的那样,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畴上来解决。我们研究美学,研究美和艺术,首先就要问什么是时代的美学,什么是时代的美,什么是时代的艺术,不能抽象地、一般地谈问题,而应历史地、具体地谈问题。抽象的、一般的美学是不存在的,抽象的一般的艺术也是不存在的。具体存在的,只有古代的美学、近代的美学和现代的美学,古代的美、近代的美(广  相似文献   

6.
刘德林 《东岳论丛》2008,(2):128-131
当前的美学研究出现了众多的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美学研究客体的含混性与不确定性,艺术的定义则典型地体现了这种特征。研究客体的不同必将对美学学科的诸多方面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气”—中国古代美学的元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可以把哲学和美学的一个范畴“气”称为古代美学的元范畴。因为古代美学中存在着大量与“气”相关的概念和范畴 ,如气韵、气势、气象等 ,且美的感受只可意会 ,既实又虚 ,故鉴有成为古代美学元范畴的历史渊源和依据。艺术意境的构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艺术意境的营造需要多种审美范畴的参与 ,“气”既是参与者之一 ,也会融合其他许多重要范畴 ,成为众多审美范畴施展其灵动艺术之效的基础。故“气”是艺术创造的本源和动力。  相似文献   

8.
西方美学主潮演进呈现为四大阶段:一是古代以美的本质为核心建构美学;二是近代以美感和艺术为核心建构美学;三是现代以审美对象为核心言说美学;四是20世纪后期以来,生活美学、身体美学和生态型美学的兴起,使整个西方美学的路向,从区分型美学走向了关联型美学。  相似文献   

9.
对方法的关注是伽达默尔解释学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伽达默尔反对近代以来自然科学方法在美学中的运用,强调美学真理的独特性,宏扬美学的人文性;他同样对西方传统解释学作了深入检讨,反对把解释学当作一种方法,而注重解释学在彰显存在的真理方面的意义.伽达默尔在探讨方法与美学研究关系方面成就卓著,但其缺陷与不足也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0.
张法认为,中国美学史研究有三种模式——教材型、范畴型、跨学科型,有两个方向——由王国维以来的重从古代材料本身的性质而进行总结,由朱光潜以来的把西方美学原理的延伸到中国古代;因而,如何把多元一体中的多元包括进来,如何思考古代概念的虚实合一性质对理论表述的影响,是它在演进中一直被忽视的问题。朱良志认为,道禅哲学关于美是不可分析的观念,反映了中国美学重体验、重生命超越的鲜明特色,体现出中国美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方美学的不同旨趣,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对美的核心问题有深邃的思考。陈望衡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实际上只有一种美学,那就是全球美学;就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来说,需要建立的不是独立的与世界隔绝的中国美学,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美学;如果不是只看重美学学科框架比较,而是更看重美学学科精神的相通,中国古典美学与世界美学的接轨则会容易得多。  相似文献   

11.
张法认为,中国美学史研究有三种模式——教材型、范畴型、跨学科型,有两个方向——由王国维以来的重从古代材料本身的性质而进行总结,由朱光潜以来的把西方美学原理的延伸到中国古代;因而,如何把多元一体中的多元包括进来,如何思考古代概念的虚实合一性质对理论表述的影响,是它在演进中一直被忽视的问题。朱良志认为,道禅哲学关于美是不可分析的观念,反映了中国美学重体验、重生命超越的鲜明特色,体现出中国美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方美学的不同旨趣,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对美的核心问题有深邃的思考。陈望衡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实际上只有一种美学,那就是全球美学;就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来说,需要建立的不是独立的与世界隔绝的中国美学,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美学;如果不是只看重美学学科框架比较,而是更看重美学学科精神的相通,中国古典美学与世界美学的接轨则会容易得多。  相似文献   

12.
张法认为,中国美学史研究有三种模式——教材型、范畴型、跨学科型,有两个方向——由王国维以来的重从古代材料本身的性质而进行总结,由朱光潜以来的把西方美学原理的延伸到中国古代;因而,如何把多元一体中的多元包括进来,如何思考古代概念的虚实合一性质对理论表述的影响,是它在演进中一直被忽视的问题。朱良志认为,道禅哲学关于美是不可分析的观念,反映了中国美学重体验、重生命超越的鲜明特色,体现出中国美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方美学的不同旨趣,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对美的核心问题有深邃的思考。陈望衡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实际上只有一种美学,那就是全球美学;就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来说,需要建立的不是独立的与世界隔绝的中国美学,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美学;如果不是只看重美学学科框架比较,而是更看重美学学科精神的相通,中国古典美学与世界美学的接轨则会容易得多。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是身体美学迅速扩张的世纪,人体借助大众传媒的崛起之势跃升为最重要的审美对象。然而,迄今为止的绝大多数相应话语都仅仅把身体当作审美客体,这至少在逻辑上是不完整的———身体美学作为一个词组有以下可能意义:(1)以身体为审美主体的美学;(2 )以身体为审美客体的美学;(3)以身体为审美主体且同时以身体为审美客体的美学。将身体当作众多审美客体之一并非新鲜的主张,这种意义上的身体美学的兴起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美学革命。本文所说的身体美学首要地指以身体为主体的美学。这种意义上的身体美学不是美学的一个学科,而是所有回到了其根基的美学本身。它的诞生意味着美学在漫长的迷途之后终于回归了身体之根。以身体为主体的美学迟至19世纪下半叶才由德国哲学家尼采冲创出来,并且在2 0世纪仍未在西方美学中占据主流地位,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呈现这个复杂的逻辑因缘有助于我们建构真正的身体美学。  相似文献   

14.
近代美学理论在引进西方美学理论时,对作为范畴的"美"的概念的翻译,力求选择与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相对应的名称,以适应我们业已习惯了的对与"美"相关的理念和实际生活中的美的事物的理解.从词的本义说,西方美学把美学意义上的"美"称为Beauty,也就是美丽,其包含的意义是比较丰富的.而把Beauty翻译成狭义的"优美",就显得削足适履了.因此,把作为范畴的"美"理解为作为形态的"优美",从而使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美"局限到了"优美"这一种形态上,与此同时,又把同样作为"美"的另外一种形态"壮美"理解为与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崇高"等值的概念,这是需要加以辨正的.  相似文献   

15.
郭勇健 《学术月刊》2023,(7):142-151
美学应当具有两个维度,即作为知识/科学的美学和作为生活/文化的美学,或简称为“系统美学”和“审美文化”。系统美学属于“理”的研究,审美文化属于“事”的研究;系统美学的言说方式是美学概念、命题、论证,审美文化的言说方式是审美意识、警句、描述。为美学扩充一个审美文化的维度,就能超越美学的知识论取向,并化解理论与实践的对立。超越美学的知识论取向,并非否定美学是科学或知识,而是主张美学不必囿限于科学或知识。作为知识/科学的美学源于西方,作为生活/文化的美学则是非西方文化也拥有的。在审美文化的意义上,应当承认古代中国已有了美学。“中国美学”同“日本美学”一样,通过美学的审美文化之维而获得合法性。“中国美学”也有两个维度,即古代审美文化的维度和现代系统美学的维度,前者无需索要普遍性,后者亦可追求普遍性。  相似文献   

16.
象哲学中其他各部门一样,美学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研究范围和研究重点上,曾经发生过许多变化。如果说古代西方的哲学家们所着重探求的是世界的本源问题,那么,与此相适应。西方古代美学思想也主要是集中在探讨美的本源的问题上。从毕达哥拉斯派的美在和谐说到柏拉图的美在理念说,再到奥古斯丁的美在上帝说,无一例外地都把注意重心放在审美客体上。比较起来,对于审美主体的认识和研究则显得不足。但是,随着近代西方哲学的研究重点从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音乐美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音乐的本源及社会功能等方面,董仲舒创造性地把先秦儒家的观点融入自己的天人感应的哲学体系中,从而建立了一种适应中国古代大一统专制政治的音乐理论。探寻董仲舒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于理解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线索以及音乐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作用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严先锋 《船山学刊》2003,(1):29-31,53
船山美学的历史地位 ,不仅在于他以理性的精神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了历史总结 ,而且在于他以辩证的方法深刻地阐述了审美规律及其特征 ,并且他还以诗美学为主线 ,把传统的审美表现理论推向历史的高峰。如果说船山美学博大精深 ,许多认识和创见达到了中国古代社会最高水平的理论结晶的话 ,那么其体现在美学中的极限意识亦是一笔令人叹为观止的珍贵精神遗产。船山的极限意识主要表现为 :一、对传统美学的理论升华船山极限意识的美学底蕴在于他把人生意义和价值 ,奠定在自我本质力量的极度解放的基础上。超越性的思索和追求 ,使他超群绝伦般地在…  相似文献   

19.
与西方传统"唯识主义"的"意识美学"不同,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唯身主义"的"身体美学".这一身体美学意蕴既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是一种以身为喻的生命象征活动,又体现在男女两性的原发生命对话机制之中.而这一对话机制不仅反映在对虚实相间、动静相生等艺术形式美的追求,而且体现在对"中和之美"和"因感生情"艺术主题的反映,同时还体现在以身体的族类化而在文学艺术中以有限体现无限、以特殊反映一般从而达到对生命不朽的形上慰藉.从身体角度还原中国古典美学,可以发现其殊异于西方传统美学的另一番气象.  相似文献   

20.
刘荣林 《河北学刊》2002,22(1):103-105
小说创作美学不同于小说美学 ,小说美学谈小说有什么 ,小说创作美学谈小说怎样去构成。这样 ,小说创作美学从小说创作的主体、客体、尤其是本体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 ,同时也能更准确地确定小说创作美学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