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政收益债券: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不断增加的地方政府债务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过程中难以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 ,也是影响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重大隐患之一。必须及早从体制和机制上扭转债务规模不断扩张的趋势 ,将债务风险锁定在可控范围内。为此 ,要根据经常性债务与建设性债务分类治理、债务存量和增量分流解决的思路 ,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县乡两级政府债务以经常性债务为主 ,通过调整事权财权、划分支出结构、控制经费开支等方法基本上可以解决。省市两级以建设性债务为主 ,难以通过增收节支方法得以解决 ,必须开辟新的替代性融资渠道 ,其中发行地方市政债券应该也可以成为一个可供选择的新途径。未来一段时间将是我国债券市场大发展的时期 ,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市政建设的客观需要 ,应该积极探索发展地方债券。收益债券有利于减轻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和债务负担 ,且由于其特殊性 ,存在以某种变通方式突破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 ,应该从收益债券起步、以企业债券为突破口 ,循序渐进发展地方债券 ,为分流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加快地方市政建设提供规范的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已隐隐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地方政府性债务一旦偏离正常轨道,将对当地乃至全国产生灾难性后果。在市场经济不够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地方政府在财政政策上的约束力和举债内容合理性,甚至腐败问题治理上往往存在诸多不足。因此,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有必要通过研究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一、体制方面1.财政体制。1.1美国政府的财政体制。美国实行三级财政体制,将国家财政划分为联邦、州和地方三级财政。各级政府实行彻底的分税制,州和地方政府均有独立的税收权利、税收征管制度和税收体系,经当地议会批准可发行各自的政府债券。美国联邦政府更多地承担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责任,负责提供  相似文献   

4.
郑洋 《决策与信息》2011,(8):168-170
本文首先介绍地方政府债务的起因和现状,之后重点阐述地方政府债务所面临的风险,最后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给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以解决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危机。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型时期,为满足推动可持续发展、民生建设和行政管理而产生的巨大资金需求,地方政府不得不大肆举债以弥补日益扩大的财政收支缺口。08年金融危机以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呈急速膨胀之势,风险不断加剧,随之而来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与稳定,地方政府债务所蕴含的风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研究有着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债务是指地方政府为发展地方经济而筹措资金的一种借贷行为。地方政府债务根据发生原因是否确定,可分为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直接债务是指由特定法律或合同确定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的可预测的债务,如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财政周转金、解决地方金融风险专项借款、拖欠工资或养老金等等。或有债务是在特定事项发生的情况下,政府才需要支付的法定债务,如城市投资公司借款、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需财政担保的项目借款。[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理论和实践均表明,在经济运行中,地方政府进行债务融资是不可或缺、不可避免的行为。关键是如何正视它的存在,通过建立高效的融资机制,将其纳入正常的融资轨道,将风险划定在可控范围之内,而不应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加以遏制,最终陷入掩耳盗铃的尴尬。一、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存在理论上,政府进行债务融资具有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但在改革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本文首先从地方政府债务的概念界定入手,其次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化解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债务的良性发展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是盲目和过度负债,会给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严重危害.在金融风险不断财政化的今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作为一种主要的财政风险,已经超过了金融风险,成为危害我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隐患.本文以辽宁省为例,从地方政府债务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化解风险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从无到有,愈演愈烈,部分基层政府的“资不抵债”程度实际上已达到破产边缘。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的严峻形势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本文着重探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及其成因,同时对此提出遏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几个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进入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新阶段,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趋突出.本文尝试结合国内外经验,提出建立发债事前监管制度和事后破产防御体系等六项加强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改革措施,以期对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有所启发或帮助.  相似文献   

12.
2015年前后,我国财政支出的增速出现较大波动,表现在2014年下半年的大幅收缩以及2015年的逆势扩张并延续到2016年。究其原因,这是在新常态下经济面临增速下行、地方债务风险等问题下财政政策的一个被动调整,包括对地方债务的规范、地方债务置换等措施。财政政策在一年内的反复转向也对经济产生了较大冲击,导致固定资产投资的加速下滑,同时财政收支矛盾加大。针对这些问题,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才能缓解财政收支不平衡、地方债务风险,解决财政政策进退两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正如何缓解当前地方债务压力?如何遏制未来地方举债冲动?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相当庞大,并呈现不断膨胀之势,已成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由于地方债务的积累严重影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评估及其表现据最新审计署公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余额178908.66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占60.85%,政府或有债务(包括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与出路谈点粗浅的看法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吴笪 《领导科学》2012,(5):23-26
本文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运用1995—2008年我国分省面板数据,以地方政府财政赤字率为风险指标,对财政分权和由财政分权引发的地方政府竞争与地方政府的赤字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都显著地影响地方财政赤字水平。财政分权程度越高,地方财政赤字水平越高。地方政府竞争越激烈,财政赤字水平也越高。由财政分权带来的地方政府的竞争效应较之财政分权本身能够更好解释地方政府的赤字膨胀。  相似文献   

16.
受我国城市化进程和预算、税收等管理体制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就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和突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因分析,并在建立地方政府债务法律制度和风险预警体系,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筹集、使用和偿还的管理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高风险问题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一些地方政府存在举债的随意性与过度举债,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甚至经济社会的稳定。这种现实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团体的关注和高度重视。本文就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以及债务风险的现状、形成原因以及恶劣影响进行分析,并就化解和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出建设性意见及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债务作为地方政府筹措建设发展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改善人民生活、减轻企业与个人税负等方面收到明显成效。同时,伴随经济的高速成长,一些地方政府债务出现了规模过大、增速过快、偿还能力减弱、风险增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与FDI的增长效应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中国的财政分权体制与西方联邦国家的不同,财政分权导致中国各个地方政府围绕经济指标为追求政绩而进行锦标赛式的竞争。财政分权程度越大,地方政府竞争辖区外流动性要素的程度就越大。以对FDI的竞争为例,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地方政府是一种全方位的深层次竞争,中西部地区仅在税收优惠和增加财政支出方面具有明显效果。进一步的实证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导致的地方政府对FDI的激烈竞争,在东中部地区不利于FDI发挥增长效应,在西部地区则得出相反的结果。本文认为应及时改革现行的财政分权制度和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激励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FDI的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当前中国财政分权改革为背景,基于中国32个省级行政区域(以下简称省区,港澳台地区除外)2014—2019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财政关系对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研究表明,税收分权、纵向财政平衡度和GDP增长率对地方政府规模有显著的负效应。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并结合国内财政关系现状,从税收分成比例调整、税收制度优化和理顺央地财政关系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财政分权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