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鞅(?——公元前三三八年)战国中期卫国人,姓公孙氏,故称公孙鞅,又称卫鞅,后入秦变法有功,秦孝公封之于商十五邑,号曰商君,所以又称商鞅。公元前三六一年秦孝公即位,下令求贤,商鞅西入秦,向秦孝公力陈“疆国之术”,劝秦孝公推行法治路线,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被任命为“左庶长”(爵名,二十等爵中的第十等),主持秦国的变法。由于变法获得成功,被任命为“大良造”(相当于相国兼将军)。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驷继位,是为惠文王,公子虔等人乘机诬告商较“欲反”,惠文王遂下令搜捕商鞅,“车裂以徇”,并灭其家。关于商鞅被杀的原因,古人往往归咎为商鞅刻薄寡恩,用法太过,“鞅之初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太子,君嗣也,不可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等到支持变法的秦孝公病逝,太子与其师傅便“挟怨而杀之”[1],今人常常用阶级分析法解释商鞅被杀的原因,认为商鞅变法触动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于是公子虔等人故意唆使太子出来捣乱,商缺把他们绳之以法.等到太子继位,旧贵族把积怨集中在…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巨大变革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们的主张与社会实践,对当时的巨大变革起了促进的作用。商鞅就是这个时代中杰出人物中的一个,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 大家知道,商鞅于公元前三五九年击退秦国内部保守势力这股反动逆流之后,即在秦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他先后推行大规模的变法有两次,时间延续近二十年。到公元前三五二年,由于商鞅变法的成效卓著,商鞅被秦孝公任命为大良造。  相似文献   

4.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共有两次,第一次始于秦孝公六年,变法的主要课题是奖励告奸与耕战;第二次始于秦孝公十二年,变法的主要课题是推行新的授田制。历史界对于商鞅第二次变法中的田制同题,长时期来曾进行了反复探讨,但遗憾的是,由此对秦国社会形态作出的结论却是很不相同的。郭沫若同志在《奴隶制时代》一书中就中国古代史的阶段划分问题指出:“我们因为材料不够和认识不足,所以还不容易划分阶段而聚讼不决。”这个意见,我看十分中肯。秦国历史的研究也是如此,占有史料不够充分和史料的解释存在偏差,是秦国社会历史阶段不能彻底澄清的重要根源。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商鞅变法的田制问题,从史料和事实的角度进一步作些探索,以期对促进秦国社会历史阶段的划分有些帮助。倘有不妥,尚希方家赐教。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历史,“如果说,秦以前的一个时代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那末,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①正是在秦始皇时代完成了这一个重大转变,在商鞅时代则为这一个重大转变奠定了基础。商鞅是战国时期,继李悝之后前期法家的杰出代表。曾以“霸道”(即用暴力统一中国)说秦孝公,得到秦孝公的信任,而被任命为秦国的左庶长。于公元前359年至公  相似文献   

6.
韩非在论及商鞅变法时说:“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韩非子·定法》)此话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众所周知,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商鞅即被秦惠文王驷所杀,但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所制定的法令政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经惠文王、武王、昭王等,封建制在秦国继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故能“四世有胜”(《荀子·强  相似文献   

7.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即“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关于为田开阡陌的记载和解释历来均不一致。《战国策·秦策三》载蔡泽语云;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史记·秦本纪》云:“(孝公)十二年,……为田开阡陌。”《汉书·食货志》云:“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  相似文献   

8.
艳红 《山西老年》2013,(9):17-17
商鞅:五马分尸秦孝公通过变法使秦国国力跃于各国之首,商鞅功不可没。但他由于执法严厉,得罪了不少人。秦孝公死后,曾被商鞅割去鼻子的公子虔告发他"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施以"车裂"之刑(即五马分尸)。李斯:腰斩李斯不仅是辅助秦王横扫天下的政治家,也是小篆的发明人,现在泰山石刻据说好多都是他的手笔。同时他的文章水平也是屈指可数的,尤其是他的《谏逐客书》,鲁迅就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就这样一个大人物竟被  相似文献   

9.
一、国防经济学的由来战争是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的。战争与经济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在此基础上,必然出现为战争服务的国防经济理论。早在公元前六百年,我国春秋时代的政治家管仲就指出:“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在管仲之后三百年,秦孝公重用政治家商鞅,变法图强。商鞅说道:“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农”来  相似文献   

10.
谈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我国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时代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是当时新兴地主阶级革新派、法家的杰出代表商鞅(?——公元前三三八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的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本身,就是一座法家的胜利纪念碑。正因为如此,在儒法斗争的历史上,商鞅变法成了儒家攻击的一个重要目标。历代的孔孟之徒花了大量笔墨来诬蔑它、中伤它。叛徒、卖国贼林彪也对它进行恶毒的咒骂。今天,是彻底清除尊儒反法的历史垃圾、恢复商鞅变法应有的历史地位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1.
商鞅是我国历史上法家的杰出代表。他在秦孝公时代实行的变法运动,是一次在当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的社会革命。这次变法的成功,成为秦国由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转折点。“秦行商君法而富强”,经过商鞅变法,原来民众而兵弱,地大而力小的落后秦国,迅速繁荣强盛起来,一跃而成战国七强的元雄。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楚国吴起与秦国商鞅,都是卫国人,他们在青年时代分别从事兵学、“刑名之学”的研究与实践,都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当时周王室进一步衰微,随着诸侯王争霸的历史潮流,吴起服务于楚,官至令尹;商鞅出力于秦,升为大良造。虽然吴起在楚推行变法在先,商鞅在秦主持变法在后,但都是处在战国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大变革时期,他们所采取的变革措施和政策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当他们的革新支持者楚悼王、秦孝公薨后,旧贵族势力反扑,吴起被旧贵族乱箭射死,商鞅车裂身亡。他们的遭遇看来是相同的,但他们所从事的变法事业并不完全一样。楚国的变革,随吴起之死而夭折,人亡政废,从此衰败下去,  相似文献   

13.
秦汉的土地制度是历来争论较多的问题,在近年来发表的文章中,又有新的论述: 一是认为,商鞅变法以后至秦始皇初年,秦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土地所有制,还没有对土地的“完整的私有权”。秦统一后,“令黔首自实田”就是私有土地确立的标志。(《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二期载张金光的《试论秦自商鞅变法后的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14.
商鞅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生活于我国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大变革的战国时期。他顺应历史潮流,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辅佐秦孝公厉行变法,摧毁旧的奴隶制,建立新的封建制,使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他的辉煌业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历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商鞅的变法主张是以他的历史观为理论依据的。在先秦诸子中,商鞅的历史观包含有比较多的合理因素,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思想光辉,在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留下了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商鞅,是我国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杰出的军事家。秦孝公时,他在秦国执政十八年,担任过大良造(相国兼大将军),不但变法取得重大成功,军事也取得重大胜利。他亲自统率军队多次打过仗,迫使魏国旧都安邑投降,后来又率兵伐魏,俘虏魏国主将公子卬,并收复了被魏国占去的河西郡地。他遗留下来的二十四篇著作,几乎篇篇都谈到军事问题,其中《战法》、《立本》、《兵守》还是专门讲军事的。《汉书·艺文志》把商鞅列为最出色的“兵权谋家”(讲战略、战术的军事家)。荀子对商鞅曾有过这样的评价:“秦之卫鞅……善用兵者也。”(《荀  相似文献   

16.
词曰,滚滚大江东去, 千秋功罪谁评? 评法批儒起雄军, 马列光辉指引。 历史人民创造, 商鞅变法强秦, 儒家邪说要澄清, 述古为今革命。 前面一阙《西江月》,引出一段故事来: 话说战国中期,我国历史上出了一个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兼军事家。此人复姓公孙,名鞅,卫国人,后来由于辅佐秦孝公变法有功,被封为商君,所以人们都叫他商鞅。  相似文献   

17.
“重农抑商”政策,在我国历史上推行了很长时期,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还多次加强。春秋时政治家管仲曾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主张以农为本。战国时,改革家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在魏国推行“尽地力”和“平籴”法以发展农业,把农民吸附在土地上,对强国富民起了重要作用。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还是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变法规定:“多耕织可免本人劳役、赋税,不安心务农而从商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做官奴。同时还制订“优惠政策”招外国无地农民到秦国垦荒,并给予田宅,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  相似文献   

18.
商鞅“开阡陌封疆”并不意味着土地所有制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史学界认为封建社会始自战国的论者,把商鞅的“开阡陌封疆”看作是重要的论据之一。如说:“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即在秦国范围内废除井田制,进一步承认所有的土地都可以私有和买卖,由国家统一收税。这是一项划时代的变革,它标志着秦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这是一种有代表性的意见。本文不打算论述封建制形成的时间问题,只是要谈一谈商鞅“开阡陌封疆”是不是意味着土地所有制的改  相似文献   

19.
前言《商君书》是战国后期商鞅学派辑录而成,成书约在秦昭王时代。它基本上忠实地记述了商鞅辅佐秦孝公进行封建主义变法改革的情况和思想理论。《画策》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篇。“画策”的意思同“战略部署”相类。全篇的中心思想是:以秦国为根据地,厉行法治,富国强兵,通过统一战争,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全中国统一国家。商鞅认为:“自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先自得者也;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这一战略方针是有远见的,也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孝公以后的秦国五代君主,基本上奉行这一方针。秦王嬴政亲政以后,“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他的“长策”,也还  相似文献   

20.
情与法,习惯的看法是:处于两极,不可调和,也就是说讲情不能执法,执法必须无情。古往今来,严于执法的,都被人看成冷冰冰的铁面人物,那位包公便是这样被典型化的人物。而执法的大都被受刑者所怨恨,甚至遭到报复,死于非命。战国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司马迁称为“天资刻薄人”的商鞅,他协助秦孝公变法,太子驷犯法,因是君嗣不能施刑而黥(按:刺面之刑)其师公孙贾,故太子驷深恨之,及其继位(称秦惠王)便将商鞅车裂,尽管商鞅对秦国的强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事物往往是相反而相成,处于两极对立面的矛盾事物,也就具有趋向统一的因素,情与法也不能例外。诸葛亮就是把被人们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