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迪斯尼版的《花木兰》可谓是以外国人的审美观来诠释中国古代的传说。在主题上,它以"追求个人价值"与"爱"置换了原文化内涵中的核心主题"自我牺牲"与"忠孝";在人物形象上,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伦理观赋予东方传统意义上的花木兰以新的形象和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在国外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中,长期以来广泛存在使用中国文化符号的现象.本文以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形象为切入点,对比分析迪斯尼动画电影《木兰》与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女勇士》中的“花木兰”形象,揭示作为“他者”文化的中国文化符号是如何被运用和重构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北朝民歌《木兰诗》把花木兰生动地刻画为中国文学历史上一位不朽的女英雄形象,而美国迪斯尼《花木兰》(Mulan)以中西文化相融的手法赋予了其时代的内涵。通过比较,从文化的角度即文化认同、女性文化和多元文化,解读花木兰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4.
只有根植于本位文化的民族传统,才能思考"花木兰"文化现象的本土文化原型和时空场景,弄清楚来龙去脉和文化变迁。本文以新文化地理学为思考背景,剖析"我者"眼中的《花木兰》历史场景、地理场景、民族场景、后现代场景等。并从异文化角度出发,认为"他者"眼中的《花木兰》有另类文化解读:美国人眼中的花木兰不同于中国人眼中的花木兰,她实际上是男人眼中的女英雄。在以西方国家的优势文化为主导的全球化冲击下,我们需要保持文化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融合,探索文化融合主题和共享,最后实现文化大同。  相似文献   

5.
针对公共行政文化研究问题,采用文献分析法,以“公共行政文化”为“主题”在“中国期刊网”上对1980年至2013年期间的全部文献进行模糊搜索,发现对于公共行政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行政文化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公共行政文化的变革和走向趋势、公共行政文化的创新意义以及公共行政文化的影响作用这四个方面,分析关于公共行政文化的研究特点,以期为其他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语言和文化密切联系并且互相作用.语言中的数字作为计数的重要因素难免受到文化的影响,这意味着相同的数学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而数字“4”也不例外.数字“4”在古汉语中的文化内涵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消逝,同时由于其发音同“死”相近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而英语文化中则出现了更多与数字“four”相关的固定词组.本文尝试对比英汉文化中数字“4”的文化内涵并提出四种翻译含有该数字的固定词组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别离”历来是文人雅士所不断吟咏的主题之一,而《古诗十九首》的出现也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这一主题的思想文化内涵.故以《古诗十九首》为例,揭示其在“别离”主题的内蕴流变过程中的史学——美学价值,进而借助对《古诗十九首》的解析来阐释“别离”背后的文人的普遍精神症候.基于此,来揭示“别离”视域下《古诗十九首》的诗性隐喻空间.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趋势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中国大学“以人为本”的内涵正由仅仅“以尊重个性为核心,促进个体充分、自由的全面发展为取向”,向“以全球伦理和全球普适性为背景,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性平衡的战略思想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和谐相处和受益共生”迁移。《大学:文化与内涵》一书紧扣全球应对、可持续性、以人为本、大学创新四大主题立足大学文化变迁,探索大学内涵建设;统筹大学内涵建设,促进大学文化提升;发挥大学文化功能,凝练大学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美国当代作家汤亭亭在《女勇士》第二章《白虎山学道》中以中国传统故事中的花木兰为原型,通过融入中西文化元素塑造了一个现代“女勇士”形象,集中展示了她作为华裔作家的跨文化叙事策略。汤亭亭在《白虎山学道》中通过对于圣经、佛教和道教典故的改编和移植,在文本中建构了融汇东西方不同宗教文化的跨文化空间。跨文化空间的构建和“汤氏花木兰”形象的塑造不但在文本想象层面实现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别对话,同时也传达了作家对于消解现实生活中以男权主导的性别对立模式的诉求。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当代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而“人学”思潮始终是导引文学进行这一运演的主流形态,“人的觉醒”与“人的文学”既是五四文学未竟的主题,也是新时期文学在一个新的文化起点上掀起的一次对于未来中国具有深远影响和伟大意义的文化革命,作为一个具有不断再生功能的永恒主题,新时期文学的“人学”思潮以超越时间与空间、超越历史与现实、超越他者与自身的方式完成了它沟通历史、链接世界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语境下基督教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今天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有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上帝”已经成为感觉论和价值论意义上的“上帝”;今天的基督教文化所主张的“救赎”的途径是“交流和尊重”;而今天基督教的“信仰”内涵是“对人的权利的信仰”。这样,基督教文化的后现代形态就一方面顺应了当今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另外一个方面也从根本上破解了传统基督教所建立的逻格斯中心主义以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这种对基督教的新的阐释中,人和上帝成为了一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场的关系结构”,成为一种平等的对话机制和以满足人类共有价值的信仰体系。换言之,成为一种在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特别是在解构主义等后现代哲学指导下的新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体系了。  相似文献   

12.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载体,在受到文化影响的同时又注定会反映和传达出特定的文化内涵。基本颜色词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文化负载词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基本颜色词反映着社会习俗、宗教、价值体系等众多文化因素的不同。本文尝试以英语中的“Black”和汉语中的“黑”这一组基本颜色词为例,对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进行简要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3.
浅谈霍桑的超验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桑因其在作品中对超验主义的独特实践而卓立于 19世纪以爱默生为首的其它超验主义艺术家中。他本着对人性的深切关注 ,力求从新的角度来探讨人性中的“罪恶” ;他将“罪恶”这一主题与超验主义的三个信条 (即自助、报偿和循环 )相结合 ,不但赋予了超验主义新的内涵 ,而且革命性地重新诠释了有关人性的“罪恶”的问题。他指出人本性中的“罪恶”会使人堕落 ,但这源于人本性的“罪恶”却有可能成为人重返“伊甸园”的阶梯 ,因为富有“自助”精神的强者会在“罪恶”所造成的逆境中挣扎求存 ,从而有机会获得道德上的新生和灵魂的净化、升华 ,来完成一个全新意义上的“循环”。  相似文献   

14.
莫言小说中的“白衣盲女”这一意象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由文本呈现的美学元素来看,这一意象是真和美的化身。这一意象同时包容了关于生命、文化起源的追溯与预设,而融会于其中的时间意识尤堪重视。以这一意象为主体的“女神再生”的建构则是解决“种的退化”这一文化命题的必由之路,在这一意象之上,蕴含着生命、文化涅檗等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15.
正四甲小学创建于1864年9月,前身“东渐书院”,百年传承,底蕴深厚;学校毗邻四甲部队,受军营文化浸染,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10多年来,我们以“书院文化”、“军营文化”滋润与养育学校文化,确立了以“军旅”为主题、“亮剑”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建设内涵。军旅文化在摸索和积淀的过程中,以无形的精神文化感染人,以严密的制度文化规范人,以有形的物质文化影响人,以丰富的行为文化培养人。一路走  相似文献   

16.
迪斯尼镜头下的花木兰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花木兰及其他人物在中美两国的文化定位,指出迪斯尼是把“美国木兰”放到中国背景中,有意误读了原来话语,给原作中的精神实质“忠”“孝”赋予现代的意义阐释。同一母题在两个国家的不同解读,揭示了中美的文化差异。迪斯尼公司精良的制作也构成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冲击。  相似文献   

17.
自然界五光十色,所有的事物都具有其本身的色彩,然而由于文化的不同,在语言表达上不同民族的颜色词语有其特有的内涵。本文以汉语中的“黄”和英语中的“yellow”为例,对比其文化内涵的异同,希望以此加深语言学习者对这两个词语的认识.避免在今后的跨文化交流中和英语学习中出现错误。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都市的畸形繁荣,都市文学逐渐兴起。现代都市作家一方面被都市文明所代表的现代性而吸引,另一方面又常常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审视和批判具有“异质性”的都市文明,尤其是都市文明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发展的负面效应。因此,这一时期的都市小说在主题表达上,往往呈现出一种与现代西方文学及中国传统文学都迥异的特质,一些极具都市文化特性的异化主题、漂泊主题、性爱主题等,在小说的表达上,都带有明显的现代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纠缠的痕迹。正是在这种纠缠与挣扎中,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现代都市文学的主题表达,具有一种独特的现代性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木兰故事最早见于北朝民歌《木兰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以宣扬忠孝的名义传播的。美国迪斯尼公司根据中国木兰故事改编的动画片《花木兰》,塑造了一位带有女性主义精神的人物形象,在全球取得票房成功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中国学者对“另类”花木兰的质疑和批评。文章从美国动画片《花木兰》入手,重新审视《木兰诗》及日后的主要文本改编,认为中国的木兰故事存在有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0.
“仁”是儒家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哲学意义.郭店楚简的公布,给“仁”字研究提供了新材料,也提出了新问题.十余年来,不断有学者对郭店楚简中的“仁”字进行文字学和文化学层面的探讨.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对“仁”字的字形释读与字数统计;(2)阐释“仁”字古文的构形及其思想文化内涵;(3)探讨“仁”字古文与从人从二的“仁”之间的形义渊源演变关系.郭店楚简中的“仁”字研究,给学界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也促使学界重新认识和评价早期儒家和仁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