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 杨文山《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1982年l期殷代的“卢方”——从殷墟“妇好”墓玉戈铭文论及灵台白草坡“潶白”墓 曹定云 《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2期《小屯南地甲骨》中所发现的若干重要史料 陈邦怀《历史研究》1982年2期从甲骨文所见试论殷代的农业经济 酉代锡《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年2期从殷墟甲骨文论古代学校教育 王贵民《人文杂志》1982年2期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八年夏发掘的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墓内一百多件青铜礼器上都有“曾侯乙乍(作)(?)(持)用终”,六十多件青铜编钟上有“曾侯乙乍(?)”的铭文,特别是兵器上除有“曾侯乙之行戟”外,更有“曾侯乙寝戈”。“寝戈”(亲近兵杖)置于主棺旁边。放置主棺的椁室,应相当宫室的寝。执寝戈者一定是其亲信侍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庆舍之臣卢蒲癸和王何,“二人皆嬖,使执寝戈,而先后之”。因此,很多同志认为,墓主应是曾国的国君,名字叫乙。在发掘工地上,有人提出此墓应为楚  相似文献   

3.
释“汋”     
一九七七年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中山王鼎中,有铭曰:“呜呼,语不废哉,寡人闻之,蒦其汋于人也,宁汋于渊。”“汋”字音义,说家纷纭,迄无定论。张克忠《中山王墓青铜器铭文简释》云:“古书汋、酌通用.意为斟酌,衡量、审识。”朱德熙、裘锡圭《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初步研究》云:“‘汋’当读为‘溺’,‘勺’与‘弱’古音相近可通。”罗福颐《中山王墓鼎壶铭文小考》云:“‘汋’字殆是‘没’字省文。”容希白先生《金文编》四版稿本亦释“汋”为“没”。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集安禹山JYM 331 9号墓因其形制特殊 ,墓侧有人面刻石 ,出土过东晋瓷器等而成为一座重要古墓。 1 96 2年、 1 983年、 2 0 0 3年 ,先后在该墓出土 3枚卷云纹铭文瓦当 ,深受人们关注。经本文作者认真考辨 ,第一次使瓦当铭文得以完整识读。以此为基础 ,对与墓主人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作了考证与初步研究 ,得出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安阳小屯M18出土玉戈朱书中,"■■"的"■"当为"执"字异体,"■"当为"秉"字异体,"■■"即"执秉",指玉戈用以执秉。"□在兆执秉"指玉戈为某在兆时所执持,此句是记录玉戈的用途。"■才(在)入"的"入"为进献之义,"■才(在)入"指玉戈为■方国所进献,此句是记录玉戈的来源。  相似文献   

6.
1975年6月至3月间,原内蒙古文物工作队组织部分同志对内蒙古大青山以北,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的红格尔(大庙)地区和锡林郭勒盟的东苏尼特旗,阿巴嘎纳尔旗以及西乌珠穆沁旗等地,进行了一次广泛的古文化遗迹调查。为了进一步了解探索在调查中发现的“石头墓”和“石板墓”的文化内涵,对红格尔地区的宫胡洞、潮鲁温克钦、乌兰胡洞三处古墓群和石头圈、石头堆有重点的进行了试掘工作,对在东苏尼特旗海留吐沟附近发现的石头圈也进行了部分清理,现根据这次调查试掘,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驰名中外的越王勾践青铜剑,是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在江陵县望山一号楚国贵族墓中发现的。剑全长55.6厘米,剑身长47.2厘米,把长8.4厘米,剑格宽5厘米。圆把中空,近首处略粗大,近剑格处较细小。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有十一道圆圈。剑格的正面用兰色琉璃,背面用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花纹,剑身满饰黑色的碎锦式花纹。在剑身近格处有两行八个字的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由此得知这是越王勾践的青铜剑。它虽然深埋于地下二千三百多年,但至今还保持着耀目的光泽,显示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这把中外享有盛名的越王勾践剑,经科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文物部门在曲阜县城以北鲁故城的西北部、发掘了一座西周晚期墓和六座春秋战国之际的大型墓葬,获得了一批珍贵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西周晚期的鲁司徒中齐墓,出土铜器中鼎、盨、壶、簠、盘等九件带有铭文,记载着墓主的官职和名姓。有一制作精美大方的“戎壶”,上面铸“侯母作侯父戎壶,用征行,用求福无疆”字样,可能是出征时的盛水器皿。有一铜盘,三足铸成三个光身赤脚的奴隶,肌肉线条,面部神态,清晰可见;盘上两耳作两牛匍卧,栩栩如生。其余铜器  相似文献   

9.
殷墟M94墓主人从墓中铜器铭文看属于贞人家族成员,墓葬形制表明其为贵族,但随葬品规格和墓室规模显示墓主人地位下降,这与其家族势力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0.
李学勤 《晋阳学刊》2014,(4):144-145
2005年绛县横水二号墓出土的卣,铭文记载伯赏赐其弟,命他从庶人中选取六家作仆,在派人选定六家时,遭到反抗,直到周王发出亲命,才得到平息。这篇铭文对于研究西周社会结构,特别是庶人的身份地位,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西周“嶲事”燕形玉珮,长三点九厘米,宽四点四厘米。通体黝黑色,但本系白玉质,因入土年久,受水银浸蚀所致。背面凸出呈脊角形,线刻燕形纹及西周青铜器习见之重环纹。腹面呈凹圆状,首尾部各钻一穿带孔。左翅刻“??’二字。文字体形较长,与西周初令彝铭文相近。该珮约于清代中期出土。原系天津吴桐源(室名“万玉楼”)旧藏。(美)爱委夫瑞德·塞鲁门尼《中国古代的玉雕》(Algred Salmony《Carved Jade ofAncient China》)图版二十五·五——六著录。《说文解字·隹部》:“嶲,周燕也。……。”段  相似文献   

12.
李学勤 《殷都学刊》2008,29(3):13-14
方[戈丮]乳各鼎属西周早期后段器,系器主为妻作器。铭文中“方”是地名,“[戈丮]”是爵或职名,“各”是人名。“[戈丮]”作为爵或职名,在晚商青铜器铭文屡见,而藏于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的商代晚期玉戈刻铭等均表明讯的地位很高。殷墟出土的跽坐执戈者以及西周较晚的铭文,也反映出称[戈丮]者可能是执戈拱卫之臣。  相似文献   

13.
广州象岗大墓出土“赵眜”印,同时出土有“帝印”及“文帝行玺”等印。从“文帝行玺”可知,墓主是《史记·南越列传》所载赵佗之孙赵胡。因为《史记》明说:“胡薨,谥为文王。”这是汉廷的赐谥。可是尽管汉廷赐谥称王,南越还是自管自地称帝,这也可说明当时汉廷与南越的关系。《史记》所载文王是赵胡,墓中出土却只有赵眜的姓名印,这矛盾如何解释呢?我个人意见,眜即是《左传》昭公元年所载的昧。眜,《说文》释作“目不明。”昧,《说文》解释为“昧爽,旦明也,一曰暗也。”昧的本义应该是暗,昧爽即旦明,即今所谓黎明前的黑暗,是引申义。天色未明的  相似文献   

14.
扁鹊墓考辨     
战国时民间名医扁鹊死后埋在哪里?《酉阳杂俎》说:“卢城以东,有扁鹊冢”;《河间府志》说“扁鹊墓在任邱鄚城东北”;《明一统志》、《张德府志》说“扁鹊墓在汤阴伏道”;《陕西通志》说“神医扁鹊墓,在临潼县东北二十里”;此外,山西虞乡县东十四里古市镇、山东长清县鹊山和陕西城固县亦均有扁鹊墓。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但详加考证,以《陕西通志》记载,即扁鹊葬于陕西骊山北麓戏水河东岸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5.
“廪人”别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同志《二年寺工壶、雍工(民攵)壶铭文新释》一文(本刊1987年3期,以下简称“王文”),发表了两壶铭文的正确摹本,并作了很好的考释,读后获益良多。但是王文对二年寺工壶铭文中“廪人”一词的解释,似尚有商榷余地,下面提出笔者的浅见,以供参考,不当之处请王辉同志及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6.
小邾国墓及其青铜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枣庄市山亭区东江村古墓所出青铜器铭文与其它青铜器及相关传世文献的综合考虑,可以推测,小邾国第一代国君朱友父的被封约在周平王三年(公元前768年),而朱友父的儿子朱庆作为小邾国第二代国君,约当生活于春秋早期,东江小邾国墓地的第4号墓主可能就是朱庆,第1号墓则为其夫人;东江村第2、3号墓的墓主可能为朱庆的下代小邾国君(邾公子害)及其夫人;5、6号墓的墓主可能就是邾公子害的下一代,也就是《春秋》所载的犁来及其夫人。这样,根据东江村古墓及其中所出青铜器资料,可以复原出春秋早期小邾国的完整世系来。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月22日,《新民晚报》关于日本人在安徽歙县为我民族败类王直修墓立碑的消息一经曝光,立即引起了举国声讨:说有损国家尊严、让国人蒙羞的有之,要求拆墓毁碑的有之,责问地方政府的有之。谓这是一种挑衅的有之……似乎此举真得成了“千古奇事”——日本“友人”和安徽地方当局太离谱了。结果,墓被两位大学教师给砸了。  相似文献   

18.
刘巴墓光绪《巴陵县志》谓巴陵地名是因葬刘巴的坟墓而命名的,“刘巴墓,在府城西巴山庙后。”此乃录之《明一统志》:“刘巴墓,在岳州府城西门内巴山庙后。”而同治《巴陵县志》则称“巴山寺在城西门外,即巴山古刹。”巴山庙即巴山寺,也叫巴蛇庙。明初原在西门城内,后因西门濒临洞庭湖,屡遭湖浪冲击,湖岸严遭崩塌,墙基内徙,故巴山庙位于西门外,即今岳阳楼城门外下湖处。有“巴山巷,今为大西门通城外西十字街。”  相似文献   

19.
去年9月至10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赤峰市博物馆,阿鲁科尔沁旗文管所,对位于阿旗罕苏木东南约30公里的朝克图山上的辽契丹族显贵耶律羽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规模宏大,结构精细考究,其内部以琉璃砖作为装饰材料,既坚固又美观,这在辽墓中尚无二例。墓内装饰壁画形态逼真,画技高超。该墓在近年曾两次被盗,现收缴和追回的各类随葬共约三百余件,包括有金器、瓷器、铜器、木器、铁器等,其中不乏珍稀之物。在该墓周围至今还分布有30余座大、中型辽墓,显然这是一处规模壮观的契丹显贵家族墓地。  相似文献   

20.
<正> 1973年在青海省大通县后子河乡上孙家寨村汉墓群一号墓中出土一枚铜印,方座,驼纽,阴刻篆文“汉匈奴归义亲汉长”八字。印通高2.9.边宽2.3.驼纽高2.1.重厚0.8厘米。作为印纽的骆驼屈肢跪卧,昂首向前。(《青海上孙家寨匈奴墓》,《文物》1979年3期)铜印出土之后,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不少人予以评价,有必要作进一步研究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