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红霞 《南都学坛》2011,31(3):71-74
朱素臣公案题材传奇的成就在整个苏州剧派中显得非常突出。朱素臣的《十五贯》、《未央天》、《翡翠园》、《锦衣归》四部传奇中的公案,从整体叙事上看具有许多共同之处:就性质来看,它们同属于"平反公案",都是围绕"洗雪冤狱"的关键情节而展开叙事的;从叙事模式来看,四部传奇中的公案在叙事结构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从叙事的结局来看,四部传奇都是以主人公昭雪冤狱,因祸得福而得到皇上的封诰,踏上传统文人向往的仕宦之路作结。但是这四部传奇中的公案叙事却明显呈现为两个不同的系统。在主人公陷入冤狱的原因、洗清冤狱所依凭的对象和洗清冤狱的具体方式上,两个系统明显不同。出现这种不同,一方面在于两个系统中的冤狱在传奇叙事中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传奇作品的主旨也影响到其中公案的设置。朱素臣传奇中的公案所构成的两个系统,展示了他面对灾难和解决困难时的两种不同思路。朱素臣虽然无法超越他所生活的时代,虽然没有踏入古代知识分子所向往的仕途,但是他却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为官之道有着他自己深刻的思考。朱素臣对公案题材的青睐,是因为公案题材表现奇人、奇事、奇情的传奇性符合了大众的猎奇心理和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2.
对张爱玲小说集《传奇》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及话语和叙事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 ,其艺术表现超越了传统小说模式而具有真正的现代品格。张爱玲小说是一种对新旧时代交替中人的生存状况及命运的富于现代感的表述。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一出道便"遁入故家旧事",将战争、政治虚化成背景。她所关注的不是战争与政治本身,而是其所造成的结果——世态炎凉。张爱玲以上海为中心背景展开其叙事,将挣扎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普通人焦灼又无奈的心理困境,通过"传奇"故事揭示出来。张爱玲的精神-体验结构充满了令人玩味的张力,以小说的独特性参与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开始尝试一种新的创作风格,追求中国古典小说那种"平淡而近自然"的审美境界.但后期她的创作风格发生了转变:注重在小说中表现"细密真切的生活质地"、白描手法的完美运用、松散的叙事结构,这些新的转变和尝试极富意义,形成了张爱玲后期创作中的突破,但却往往为学界所忽视.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17,(2):53-58
在旧市民小说和新文学两个文学传统影响下,张爱玲自觉地选择"俗人"的日常生活为叙述对象,并普泛化为一种具有恒定、持久特点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存在模式。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张爱玲用"新传奇"的叙事方式为普通人寻找出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以求得"现世安稳"。凭借这种日常生活视野,张爱玲将个人的生存和日常生活从"底子"上升为了叙述对象,以此观察现代生活和战争的两个场域,从而在尚未完成的"现代"这个具体的历史层次中,提供想象中国的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小说的“传奇”之处,主要表现在它传达出普通人在平俗的日常生活中心理上的一种怪异、苍凉的感觉。“苍凉”成为张爱玲观照人生的一种审美心理定势。这种审美心理的形成有其家族氛围、成长环境的影响,也有着时代的投影。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与张爱玲的作品风貌相去甚远,然而他们却有着近乎一致的文学审美追求——"传奇不奇",即在看似传奇的人物和故事中书写永恒的人生和人性。这在沈从文的作品中表现为一种神话的建构,而在张爱玲则表现为一种人性神话的解构。  相似文献   

8.
叙事是一种认知模式,表达模式;叙事是一种生活模式、行为模式,它普遍存在于生活原貌之中;叙事作品是精神产品,叙事话语受社会意识形态所支配.因此,叙述艺术作品中的叙事性和叙述思维中的叙事性、生活中的叙事性是叙事研究的三个重要视角.同时,叙事话语与其他话语有强烈的粘合性,因此,"民间叙事"也真实地置身于诸如"现代性宏大叙事"、"知识分子叙事"等众多话语环境中,它们共同形成今天叙事研究的复杂结构.中国影视艺术植根于中国本土地域文化土壤,是当地人在当地的叙事生活上认知、表达世界的一种模式,影视艺术中的"本土叙事"研究走到今天,更应跳出文学文本的研究领域,在相对微观的本土影视作品中,寻找艺术形态世界中的更多内部规律.  相似文献   

9.
流行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红色传奇"小说是一种带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小说叙事模式,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方略的继承与沿用,使得"红色传奇"小说在叙事特征上表现出诸多的与当时主流政治意识形态需求的相悖之处.这些因素的存在,较为明显地妨碍了政治意识形态因素在"红色传奇"叙事中的充分发挥,从而不可避免地构成了"红色传奇"小说在当时情形下的政治意识形态"软肋",并进而决定了此类小说在当代十七年文学演变进程中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0.
《说岳全传》是清初的一部章回体英雄传奇小说。这部小说在主体上继承了中国"史官"文化的传统,对历史的基本面貌进行了还原,同时又融入了文人叙事和民间叙事的特点,在"虚实"处理上恰当自然,既尊重历史而又不过分拘泥于史实,从而为大众所接受。受明代"四大奇书"的影响,小说在一些情节和人物安排上不免带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影子,但在结构设置、叙事观念以及叙事视角的运用上都表现出了精湛的技艺,形成了鲜明的叙事风格,体现着作者对英雄传奇文体的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曾说她不大喜欢音乐,但她的小说却频频跳跃着不同乐器的音符。张爱玲把音乐融入小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本文将简要分析张爱玲小说中的音乐描写,窥见其深厚的音乐艺术修养,探索音乐在张爱玲小说中的艺术生命力,发掘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散文的主体性在郁达夫、林语堂的眼里是"个性"或"性灵",而在张爱玲的散文世界里则是与伦常日用密切关联的"俗"身。在散文中,她对日常生活审美性的把握,对冷暖人生的特别体悟,透出一股结结实实的生活气息。张爱玲的散文是关于生活真实和灵魂真实的记载,展示了多重文化角色冲突、挤兑中的张爱玲的复杂性。被"言说"的角色,反倒被生活的真实角色所消解——这是张爱玲散文创作给我们留下的复杂感喟。张爱玲在她的散文中宣泄其反叛情绪,而这种反叛锋芒莫不在现代和传统的对立中被耗散。接连不断的"思想出轨"和最终却还是回归到传统的悖性,构成了张爱玲悲剧的独特性。这也是张爱玲散文在与其小说对读中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而其中的主人公曹七巧也被作者认为是最彻底的人物。张爱玲以她的深邃、透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因情爱及金钱而心灵扭曲的女人。灵魂严重扭曲的七巧是顺着被动的“自食”与外张性“食人”两个方向发展,并且一步一步走向人生的悲剧。文章从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等方面透视这种悲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是中国文坛上一位传奇式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小说始终渗透着强烈的悲剧意蕴,这是其小说特有的审美特征。本文主要从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蕴的形成原因、具体体现以及在艺术形式上的主要表现来探讨其小说中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是一位重视读者需求,具有强烈市场意识的作家。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其市场意识进行了论述:选择目标市场,根据目标市场的接受水平、心理需求、审美习惯进行市场定位,重视作品完成后的促销宣传。从遵循市场规律的角度,分析了张爱玲小说红极一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萧红笔下的悲剧意蕴体现为生命价值的缺席与群体愚昧;张爱玲的悲观来自其深刻领悟个体生命的微末和悲怆及荒凉的“末世感”。她们以各自的角度从生活的表层切入千百年来女性的精神创面。萧红与张爱玲都以悲剧来观照人生,在悲剧风格上既有共同点,也各具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学术专论《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的表征。她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时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评点和考据《红楼梦》作为间接诉情文本,消解其时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给了我们一个解构其人其文的新视觉。  相似文献   

18.
鲁迅和张爱玲分别是主流文学和非主流文学的代表,他们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之处。二者在现代文学史上都被无情地扭曲了,一个是“红色经典”,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误读的大师;一个是个人主义的“靡靡之音”,长期被排斥在文学史之外。二者对人性的弱点都有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在探讨现代人的生存处境时表现出深刻的悲剧精神。此外他们的创作都显示出相当成熟的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9.
曹建玲 《南都学坛》2012,32(5):70-74
张爱玲是中国文坛的"异数",有自己独特的文学见解和审美追求,她追求真实表达自己的生存体验,疏远政治功利的主流文学;追求"庸俗",尊重大众审美趣味,回避"崇高"的严肃文学;追求思想意蕴的丰富深刻和"启示"效果,反对一味迎合大众趣味而流于简单浅薄。这些追求维护了文学创作的独立性,使她的创作既满足了战乱中的上海大众读者的精神需要,又具备了现代思想品格,给更广大范围的读者以更高一级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与王安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两位重要的女作家,其都市小说创作有一定的相似性。从她们对都市女性生存境遇的刻画、对市民日常生活的描写及共有的怀旧意识三方面比较她们的异同,指出王安忆的都市小说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张爱玲的笔法,并拓展深化了都市小说的内涵,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