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波 《江海学刊》2012,(4):36-44
陈晓平教授的《贝叶斯方法与科学合理性——对休谟问题的思考》是一部有分量的学术专著。笔者就下面一系列问题与陈晓平展开商榷:休谟关于因果必然性和自然齐一律的怀疑论证成立吗?休谟确实持有激进的归纳怀疑论吗?可以用康德式的先验哲学去补救休谟哲学,从而对休谟问题做出局部辩护吗?可以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去补救康德哲学吗?在信息爆炸的当代,通过构造一套形而上学体系来给这个世界和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提供某种"整全性"的解释和说明,这种研究哲学的方式还继续有效吗?这些问题汇总为一个大问题:"休谟﹢康德﹢笛卡尔"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2.
休谟从极端经验论原则出发对形而上学(指前体谟的形而上学)所作的批判闻名于西方哲学史,但是休谟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却不止于此。本文试图以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为核心,更全面地探讨休谟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一要以休谟的因果性理论为核心来探讨体谟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首先必须弄清形而上学的两个问题:第一,形而上学的追求目标问题。形而上学以超越经验的、比现象事物更实在更有价值的实体为研究对象。在形而上学家看来,形而上学的对象(实体或最高实体)是至真至善的对象,形而上学的任务就是运用理性演绎的逻辑方法和道德信…  相似文献   

3.
<正> 休谟的怀疑主义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当然是错误的。但是,正是休谟的怀疑主义在近代哲学史上首次提出了感觉经验如何上升到理性概念这一重要的认识论课题,从而推动了近代哲学的发展。承认这个事实,对于客观地评价休谟怀疑主义的历史地位,对于总结和发现近代哲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休谟究竟怀疑什么? 为了同皮浪主义划清界限,休谟自称他的哲学为“缓和的怀疑主义”。不言而喻,休谟并不怀疑一切。康德曾经指出:休谟主要是从形而上学的一个单一的然而是很重要的概念,即因果连结概念出发的。休谟从没有怀疑过因果概念是否正确、有用,以及对整个自然知识说来是否必不可少,他所怀疑的仅仅是这个概念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殷霞 《东岳论丛》2007,28(6):106-109
伦理学中的"休谟问题"指的是"是(be)"与"应该(ought to be)"的关系问题。对传统哲学的关键性范畴"Being"的分析表明,"休谟问题"并非如研究者通常所认为的仅仅是指对事实与价值的区分,而是有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特定内涵。在休谟那里,主要是指对传统理性伦理学中"是"对"应该"蕴含关系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对于康德批判哲学的起点为何,前贤给出的答案有二:休谟的因果问题使然、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问题促使。其实,上述两种看法都没有从康德哲学的整体性出发,有过于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无论是"休谟的提示",还是"自由与必然"二律背反的自我道白,都只不过是其重建科学的形而上学的过程中的两件较为典型的个案事件的回顾而已,康德并没有断然所谓批判哲学的起点。简言之,批判哲学的起点问题,同任何康德哲学的其它问题一样,只有在康德面对传统形而上学日渐衰落并力图重构未来形而上学的大背景下,才能彻底并真实地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思想分期问题是国际哲学界一个聚讼纷纭的重要课题.着眼于海德格尔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可以合理地将其思想演进重新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现象学的十年阶段(1917-1927)、形而上学的十年阶段(1927-1937)、克服形而上学阶段(1937-1976).这种不同于传统主流观点的划分策略,不仅能够更加凸显海德格尔与西方思想传统尤其是形而上学之间的互动,而且也有助于更为清晰地展现海德格尔思想的具体走向乃至其自我反省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石佳 《理论界》2011,(10):87-89
哈贝马斯立足于后形而上学的理论立场,力图彻底摆脱传统意识哲学范式,跳出逻各斯中心主义,使形而上学实现向交往范式的转换。哈贝马斯的理论基点正是将"生活世界"这一概念重新植根于形式语用学,从而为其交往行为理论甚至整个后形而上学确立新的具有时代意义的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8.
"颠覆形而上学"已成为现时代哲学乃至众多思想领域的潮流。形而上学成为了众矢之的。国内思想界和学术界也自觉不自觉地加入了这一批判的行列。但这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形而上学的积极性、建设性的作用何在?从与科学关系的角度重新审视西方形而上学,重在昭示形而上学对科学传统的巨大影响(国人对于这一点重视程度很不够),以求为我们这另一种传统的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的哲学运思始终都是自觉地以形而上学的基础问题即存在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并不属于传统形而上学的主导问题即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问题范畴。他希腊式的形而上学之思总是呈现出克服传统形而上学,尤其是笛卡尔以降的主体性形而上学的特征。把握海德格尔克服形而上学的立场和观点是理解西方二十世纪哲学走向的一个关键,在他的思想历程中,有三个环节或术语:解构(Destruktion)、克服(berwindung)、经受(Verwinden),这是准确理解他克服传统形而上学的枢纽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两种文化在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般来说有天人合一、天人相分两种基本哲学气质。中国历来把天人合一(确切地说应是天人和谐,它力求建立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作为中国人文主义传统的表现,西方则认为把人从自然的神秘性中解放出来才是人文主义。余光中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认识正是在吸取了中西方文化不同的观点后产生的。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融入自然,这是余光中散文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也是典型的中国文人“天人合一”的情怀。但他的写景散文不同于中国历代文人的作品,中国散文较少…  相似文献   

11.
吴晓明 《中国社会科学》2023,(5):57-86+205-206
在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的问题背景中,需要考察整个西方哲学运行其上的基本建制以及它在这一建制中的独特展开方式,以便通过考察的具体化而将理解进一步引向深入。这一考察包括:形而上学是什么,“超越”问题,西方形而上学历史中的四重区分,作为柏拉图主义的基督教以及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等问题。在没有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之分割—对立的地方,也就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在西方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不起作用或无从起作用的地方,才是中国哲学在其中活动和展开的那个境域。由此而来的分野从源头的实质上标志着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别,正是此种差别在决定性的大端上规定着中西哲学不同的性质、构造与走向。  相似文献   

12.
我们今天如何追问哲学?这问题再一次使我们面对古希腊人为"哲学"所作的命名.古希腊"爱智慧"经历的断裂决定了西方哲学的基调,它以分裂人的生命为代价、以人与存在的对立为框架走上了一条知识论的道路.由"爱智慧"确立起来的传统哲学,是一条哲学之路,它塑造了西方形而上学的三大梦想(存在论梦想、知识论梦想和逻辑学梦想).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历史命运正是建筑在这类爱智梦想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当代哲学陷入了意识哲学形式下的形而上学与后现代旗帜下的怀疑主义之间的僵局,其焦点在于存在构成是否具有确定性,而争执的有趣特征在于,正是现代意识哲学的工作平台———现实经验存在———含有后现代主义可以插足对抗的逻辑裂隙,即内容特殊性观点下的一切哲学思考都必然被推入变动不定处境。后现代主义正是从内容层面坚持怀疑主义的。怀疑主义所导致的消极相对主义破坏认识秩序,钝化人的认识力量,必须给予理性反击,以重新确立人的真理信仰和认识上的严肃态度。其核心任务在于辩护存在构成的确定性。这需要并只有进行先验批判才能完成,因为先验领域才具有抗御无限变动性侵蚀的能力。但康德以形式逻辑为基础的先验哲学难以切中存在问题,不能被承袭而用作反击当代怀疑主义的武器。只有对意识的存在所进行的先验批判,才能使形而上学超越现代意识哲学而完成对认识确定性的解释和论证,最终驱散具有消极破坏性的后现代主义幽灵。  相似文献   

14.
范式转型作为对哲学革命的一种描述,并不能充分表达其内在机制.哲学发展是其自身内部矛盾驱动下的自我否定和内在超越,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我们当今的形而上学批判应当立足于这个内在机制.形而上学始终纠缠于抽象与具体、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关系之中,因此它的本质是辩证的.正是形而上学的辩证本质提供了其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主体性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壮大和丰富,并在黑格尔那里达到了极至.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马克思基于哲学发展的内在机制,开创了形而上学批判的辩证进路.这一进路明显地区别于20世纪各种拒斥形而上学的潮流,体现了马克思哲学在当代哲学探讨中的独特位置.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对哲学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集中在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上,它充分表现在他的著名命题"哲学史就是哲学"中,并能合理地推出其他三个相应的命题.黑格尔的哲学与哲学史关系的学说具有两大特征:整体主义和历史主义.这两者应当是统一的,然而黑格尔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这种统一最终却由于他自己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立场而没能彻底实现.尽管如此,只要我们真正回到黑格尔的哲学语境并联系到当代解释学的立场和观点,便不难发现他的思想在这方面仍具有某种重要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16.
杜刚  王云鹏 《理论界》2012,(5):74-76
物自体作为康德哲学的核心概念,对康德哲学整个体系的建构起着基石的作用,尤其在康德的"第一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以下简称《纯批》)这一部巨著中显得更为突出和明显,康德正是通过对物自体的规定,对传统的形而上学体系的批判,进行新的哲学体系的建构,所以正确地把握康德《纯批》中物自体的概念,是理解康德哲学的基础,而《纯批》的研究也必须从认识物自体开始。同时,物自体中也潜在地暗示着康德哲学的缺陷,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对这一点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较好地扬弃和批判。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与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具有本质区别。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是对"存在是什么"的"追问",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则是对"如何去存在"的"演示"。这两种本质不同的形而上学决定中西哲学的不同命运。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在对象性的世界中找不到形而上的本体,从而无法安顿世人的身心性命,却发展了器物层面的科技理性思维;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以整体性的"中道"思维安顿了中国人的身心性命,却因为重道轻器而阻碍了对物理世界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许梅 《社会科学家》2007,2(3):16-18
我国学界普遍认为辩证法是和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科学的世界观(宇宙观)和方法论,很少将它作为哲学方法来理解,即使在将其作为哲学特有的方法的观点中,也没有真正把握辩证法作为哲学方法的实质。其实在对辩证法定位中不能疏漏它作为哲学学科的含义,以及对辩证法作为哲学方法的特点的研究。有必要在正确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献的基础上重申对辩证法的哲学学科定位及其特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张连富 《北方论丛》2015,(2):121-128
托马斯·里德是第一个正视休谟哲学并在哲学上做出正面回应的哲学家,他正确地看到了休谟哲学当中的经验主义,但却未必正确地理解了它。正是由于这种片面性,里德仅仅把休谟看作洛克、贝克莱意义上的经验主义者,并且看作完全消极和破坏性的怀疑主义者,而没有看到休谟哲学背后深层次的自然主义,因此也没有看到休谟的“经验主义”与洛克、甚至贝克莱的“经验主义”之间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休谟哲学常常被诠释为一种具有心理主义倾向的经验论,但其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的身份在其哲学研究和探讨中较受忽略,因此,休谟哲学中所隐藏的历史性和历史意识的向度并未受到充分重视。文章旨在通过对休谟文本的再度诠释,揭示和展现其哲学中的历史意识,这也是一种深化和准确理解休谟哲学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