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以陈子龙为代表的云间词派承继七子之风 ,以复古为旗号 ,提倡古雅 ,反对俗艳和俗谐 ,通过对从宋至明某些词学现象的批判 ,提出向上一路 ,确立创作榜样 ,应接了晚唐五代的词学传统 ,并在新的时代中予以升华。云间词派在创作和理论上的探索 ,开创了推尊词体的清词复兴之路 ,启发了朱彝尊、陈维崧、张惠言等人在词学上的进一步思考 ,对清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叶恭绰的<广箧中词>是继谭献<箧中词>之后最重要的一部清词选本,其主要特点是以常州派的方法解词,彰显疆村派的艺术特色,注重对清词史的建构,同时也适当关注疆村派以外的词家. <广箧中词>是一部颇具特色的词选,对于我们了解清词尤其是清末民初词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在清词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云间派”是明清之际的一个重要词派 ,它结束了元明词中衰的困境 ,开启了清词中兴的门户。该派崇尚南唐北宋之词、倡导风骚之旨 ,推崇风流婉丽、含蓄蕴藉的审美理想 ,并实践了其词学观 ,创作了富于时代精神和现实内容又具有词体本色的婉约之词。  相似文献   

4.
宋人的词派观念、词派意识虽落后于创作实践,但后代词论家对宋词词派作了仔细梳理和辨析,提出了多种词派观点。尤其是对宋词三派的批评,既符合宋词发展的实际,又揭示了词派各自独特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黄剑 《云梦学刊》2000,(5):64-66
清代是词的复兴时期,而以王夫之、王闿运为代表的湘籍词作家在清词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杜贵墀作为以王闿运为首的湖湘词派的重要成员,其词不仅在创作技巧上,而且在内容上都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6.
词选是清代常州词派词学思想的重要载体,而词选中的评点更是常派词学理论具体而微的表现形式。在清代后期,常派词人出于张宗立派、阐释词论、指示门径等动机,在其编辑的词选中对词作进行大量的评点。大略而言,其评点模式有三种,即圈点、圈点和点评、点评。通过评点,常派词人将宏观性的词学理论转化为微观示范,即将词学理念具体化与细致化。此外,常派词家在点评时,常以情感或感觉来印证理论,其评点话语多为感性的发挥,诗意的解读。在常州词派的词选评点系统中,最具词学价值的是各种评语。常派词人借助这些评语,进行自我标举,有意识地推动了清词的经典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祝东 《殷都学刊》2011,(4):58-64
宋季遗民词将艺术手法与思想内涵完美结合,在唐宋词史上涂下浓墨重彩一笔,对清代词学亦产生重要影响。清代词坛三大主要流派即阳羡词派、浙西词派、常州词派,他们不论是理论批评上还是艺术创作上都受到过宋季遗民词的影响,但其侧重点却各不相同。清代三大词派在对宋季遗民词的接受过程中,或是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或是倾向艺术手法的借鉴,或是推扬其思想理论,各取所需,借石攻玉,宋季遗民词对清代词学的发展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浙西词派发展至末期日趋衰微,渐为词坛所不满。嘉庆年间,先后有两个词人群体对浙西末流进行了批驳与纠正。常州张惠言注重词之内容,强调比兴寄托,意内言外,从而形成常州派;以戈载为首的吴中七子则从词之外在艺术形式入手,形成了与浙西、常州二派不同的声律派。本文从乾嘉学风的浸润、地域家族文化的熏染、词史风会等方面探讨其形成及其特色。  相似文献   

9.
祝东 《殷都学刊》2008,29(4):79-83
清代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论词都崇雅,本文以浙西、常州二词派词学选本中的宋季遗民词为中心,考察了宋季遗民词在清代的接受情况,通过分析,得出其崇雅的词学观各不相同,浙西词派的崇雅观重视词体的艺术形式、修辞特征,常州词派则重词选题立意的风雅、雅正,故而雅中有别。  相似文献   

10.
作为常州词派的重要作家,陈廷焯的词学思想特别是他的沉郁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相当程度上消解了千年以来词学理论中关于尚雅、尚俗、守律、破律、诗化、曲化三对矛盾的对立,并且可以视为王国维境界说的近源。  相似文献   

11.
词社是文人雅集的场所。南宋江湖词派初期的词社以词人同气相求、拈叶分题为特征,虽然有时也讨论词法,但在创作风格上是随心所欲的,看不出其间有交融互补的迹象;中期的词社具有公认的领袖和典范,在共同的标准下使不同风格的词人趋于一致;后期的词社经历了宋元之际的时世剧变,险恶的生存环境使词人应社咏物更为频繁,词选的编纂、词法的授受都是在词社中完成的。应社内容丰富多彩,使江湖词派成为一个典型的词学流派。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词之美感特质的演进与历史之世变有着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而词学家对于词之美感特质的体认也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清代常州词派的理论家周济在积累和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诗有史,词亦有史"的说法.伴随晚清之世变,产生了大量史词,委婉曲折地反映出世变的阴影,正是晚清史词优秀作品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3.
毛先舒是清初西泠十子的领袖,清初著名词学家。毛先舒对明代以来词体不尊的现象十分不满,提出尊体的主张。诗词之辨是词学史上一直关注的问题,也是明代词坛上的热门话题,毛先舒对此也颇感兴趣,从多方面论述了诗词之别,以彰显词体的特性。在词体风格上毛先舒反对明人对豪放一体持简单否定态度,也反对明人的尚俗;在词体艺术上,毛氏尤有心得,提出了"离合"说。  相似文献   

14.
祝东 《阴山学刊》2012,(1):53-59
清代词学集中国古典词学研究之大成,基础文献研究与理论批评研究皆蔚然称盛,呈现出"众语喧哗"的文学景观。清代词学研究方法是清人应用于词学研究并能有效运作的客观规范。通过对清代词学研究方法的研讨,归纳总结清代词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原理,利于客观把握清代词学建构的过程,清晰掌握清代词学的发展态势及演变规律,对发掘清代文学思想史内涵亦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为当代词学研究提供参照借鉴。  相似文献   

15.
论迦陵词以文为词的倾向——兼评陈维崧革新词体的得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绚隆 《文史哲》2002,(1):92-99
陈维崧号称清词巨擘。他以极具个性化的创作为清词的中兴奠定了基础。但是前人对他的词作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受苏辛豪放风格的影响这一方面,而对他为革新词体形式所作的努力和这种努力的得与失注意得不够,因而就不能真正客观地理解他在词史上的贡献与地位。同时对他的批评也往往不能切中要害。具体地说来,陈维崧革新词体形式的主要方法是以文为词,他的以文为词又集中体现为以问答形式为词、以议论为词、以才学为词和在词中对逻辑语言的语法关系的恢复等四个方面。迦陵的以文为词为克服传统词体语言老化做出了贡献,为清词的中兴注入了活力。其不足是容易流于松散粗豪、一发无余。  相似文献   

16.
清人的宋词史研究以扎实的史料辑考来支撑宏观上的理论建构.史料辑考以整理宋代词话,考订词人史迹,编选、校勘宋词为主要内容,其深层用意是要以纪事本末体与纪传体的形式来反映宋代词史风貌,通过保存、整理作品来达到"以词存史"之目的.清人在建构词史时,或以词人为基点,或以正变为骨力,或以风格为中心,基本做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但清人的宋词史研究淡化了对宋词原生状态的考察,缺失了宋词中数量庞大的俗词的身影.其根本原因在于词文学在宋、清两代的生存状态发生了改变,其直接后果就是使词这一在宋代原本非主流的、雅俗并存的文体被清人人为地抬作了宋代的代表文体与雅文学之典范.所以当下的宋词史研究与书写,不仅要深化、扩展和纠正清人的话语,更要弥补那些为清人所缺失、淡化的部分,最大程度地恢复宋代词史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7.
学术发展既随世运推移而变迁,更在变迁中为时代走向注入新的特质。作为集传统学术之大成的清代学术,即在汉唐经学、宋明理学的嬗变中,经由清初迨及乾嘉,以知识界对传统经典的回归取向为标志,实现了由理学返抵经学的学术转型,遂在反向层面上拓展了传统学术的更新进路,从而彰显出有清一代学术的鲜明个性。而在此转型过程中,乾隆初叶清廷诏开三礼馆这一政治性学术活动事件,确然担当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卢毅 《江苏社会科学》2004,3(3):194-198
曾经在民国学界风行一时的“整理国故运动”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晚清学术的传统。无论是从“整理国故”的口号与主张,还是从具体研究对象和方法来看,以章太炎为首的晚清国粹派都可谓是“整理国故运动”的前驱;而作为“整理国故运动”的另一个重要主体,“古史辨派”又明显受到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清末今文经学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