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由于我国现行的"自上而下"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决策机制没有反映农民的真实需求,导致供给与需求错位.一方面造成不符合农民利益偏好的公共物品供给过剩,公共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导致符合农民需求偏好的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如何从农民自身的需求状况出发,建立科学的表达农村居民需求偏好的公共物品供给决策机制,成为当前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构建农民需求导向型公共物品供给决策机制,应做到:建立反映农村公共物品需求状况的民主表达机制;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立足农民对公共物品需求状况,明确政府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决策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完善农民合作组织,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相似文献   

2.
姚迈新 《探求》2018,(1):110-115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地区经济高度融合,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并进行政治与经济的双重探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粤港澳大湾区公共物品供给的治理层面,"邻避效应"、"行政分割"、"内部失衡"和"权威缺乏"是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要通过以下措施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公共物品的供给:完善区域公共物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加强湾区城市群内部城市的协调合作、成立湾区城市群的共同发展基金会、实施各种创新政策保障区域公共物品供给。  相似文献   

3.
公共物品供给效率与地方政府经济职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臧旭恒  曲创 《求是学刊》2002,29(5):60-64
公共物品只是某一特定集体的公共物品 ,具有一定的区域性。集体的规模对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相对于中央政府而言 ,规模较小的地方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给中也具有更高的效率。同时 ,地区间差异和地方政府本身的利益取向等也决定了强化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 ,增加地方政府的公共物品供给是提高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一个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4.
农业的特殊公共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社科纵横》2010,25(1):24-26
公共性是公共利益和团体共同利益的表达。在国家权威运行的制度下,公共性的实现要依赖于政府的选择和认可。承认农业的公共性和我国农业公共性的特殊性,才能制定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正确政策。农业的特殊公共性是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5.
公共领域的异化:哈贝马斯视域中的"公共性"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对于公共性的关注,是基于近现代的社会背景提出并加以讨论的。从批判功能上说,它被称之为“公共性”;从存在空间上而言,应为“公共领域”(即政治公共领域),它处于私人领域与公共权力领域之间。“公共性”观念不仅具有解释性功能,而且具有批判性功能。由于私人领域的扩展或公共权力领域的膨胀,因而存在这样的发展趋势:公共性过多,公共领域忽视并削弱甚或侵占了私人的权利;公共性过少,公共领域当中秘密日益增多,批评的公共性失去了其原则力量。也就是说,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相互渗透导致社会国家化、国家社会化同时发生,因而公共性处于危机之中。其中,哈贝马斯最为忧虑的便是社会的国家化,因为它将致使公共性原则及其批判功能不断消解致使公共领域异化,真正的公共领域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6.
解建立  任广浩 《学术交流》2007,(11):106-109
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为全能政府,追求经济效率的政府过度关注的是私人物品,结果造成公共物品短缺,尤其是供给农村公共物品的职能严重缺失。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是改善民生的保证,在公共物品供给领域,必须打破政府单中心垄断性供给的局面,更多地用非政府力量来改进和提高公共物品供给效率。我国现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存在着严重失衡,从根本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意味着对农村而言,政府要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物品,优先解决广大农民生存、发展面临着的最直接、最现实、最基本的问题。依据农村公共物品的层次和特性,构建一个由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和公民等参与者组成的多中心的合作网络,营造一种有益于实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制度环境,以确定各个供给主体的功能边界,实现责任对接。  相似文献   

7.
王德起  毛紫君 《创新》2021,15(1):1-8
我国城市发展与层级制密切相关,理论上存在着一条"层级制影响公共物品供给,而公共物品供给影响城市发展"的逻辑路径.层级制自上而下的政府权力运作机制,为高行政等级城市带来的资源倾斜、政策支持、财力支持影响着城市公共物品供给,在市场机制合力作用下形成极化效应,强化不同行政等级的城市发展不平衡状态,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与区域协调发展.为此,应从根本上破除低行政等级城市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处理好要素配置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以公共物品供给能力提升撬动低行政等级城市快速发展的杠杆.  相似文献   

8.
论政府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公共物品理论提出以来,城镇基础设施就一直被认为是典型的"公共物品"。而传统的不区分"政府生产"和"政府供给"的"公共物品政府提供"意识已使我国现阶段城镇基础设施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需求迅速增加的同时,供给存在着投资意识薄弱、投资主体单一、资金缺乏和市场有效竞争不足等缺陷。为此,必须重新定位政府在城镇基础设施行业中的角色作用,转变和创新政府职能,尤其是进行制度创新,确保城镇基础设施最终得以供应的同时,引入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9.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公共性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都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但是这两种组织在提供这些物品和服务时遵循的是不同的作用机制,本文从垄断性、强制性、灵活性、契约、目标导向、资源来源等6个方面,对二者的公共性进行比较.并从合作、冲突、分立三个方面,对这两种组织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上的相互关系进行概括.  相似文献   

10.
西部农村"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导致义务教育的公平性与公共性受到公众问责,“两免一补”政策则是国家将公共教育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的重大举措。文章对西部农村地区“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两免一补”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公共品概念的扩展:软品与硬品的一种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公共品定义难以对公共品的供给低效率问题给出有力的解释,从公共品概念扩展的角度,探索提高公共品供给效率的理论基础成为近期公共经济学有待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从供求两方面和个人参与物品供给决策或公共选择的角度,对公共品的概念进行新的扩展,将公共品视为软品和硬品的一种组合,并使用图解法初步给出公共品最优供给的均衡及其条件.  相似文献   

12.
常敏  詹建芬 《阅江学刊》2011,3(5):65-70,91
农村公共产品自愿供给在供给主体、供给动机、供给规则上与政府供给、市场化提供、制度外供给均有所区别。自愿供给的实现,受多维度、多层面、关联互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需要一定的制度基础、制度激励、制度效率和制度规范。浙江农村公共产品的自愿供给从产生到逐步成熟,目前已呈现出供给主体、供给项目、供给渠道和供给资源多样化的总体特征,并初步形成集体、企业和个体、社会组织自愿供给三种制度类型,为提出农村公共产品自愿供给制度的总思路,完善农村公共产品自愿供给的制度设置,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矛盾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行政的“疆域”与行政法的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姜明安 《求是学刊》2002,29(2):66-73
行政的范围 ,既取决于不同时代 ,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 ,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 ,同时也取决于人们对政府权力的成本—效益的认识。在传统社会 ,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量较小 ,政府管的事自然不多 ;在现代社会 ,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量大增 ,政府的职能和行政的范围是不是就应该和必然无限地扩张呢 ?行政国家、全能政府在为人们部分解决了现代社会发生的许多复杂问题 (如“市场失灵”问题 )以后 ,又导致了大量的更为复杂的问题 (如政府腐败、社会腐败问题 )。于是 ,“有限政府” ,政府权力向社会 (“第三部门”)转化的方案提出来了。政府权力转化为社会公权力后 ,行使社会公权力的行为还属不属“行政”的范畴 ,应否受行政法的规范和控制 ?行政法的功能是什么 ?管理论、控权论、平衡论对之有不同的看法。现代行政法在纠正传统行政法片面强调管理或片面强调控权的偏向后 ,正逐步形成以规范和控制行政权为手段 ,以服务行政相对人和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为目的的法律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develops a methodology for evaluating the short-run welfare implications of different exchange rate regimes. Heterogeneous, optimizing domestic consumers live for two periods, consume goods and leisure, supply labor, save home and foreign bonds, and demand currency. Firms maximize profits. The home government levies taxes, issues money and bonds and supplies public goods. The foreign country demands imports, supplies exports, and lends to the home country. The theoretical model is estimated for Australia. Counter-factual simulations a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floating was, or would have been, the superior regime for the 1981–1984 period.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conditions (ie., social disarticulation) by which choices in government policy priorities toward sectoral production may instigate increased income inequality. A dynamic multisectoral model is proposed in which the main link that is put forward is the necessary correspondence between rapid growth of production of certain types of goods and the expansion of demand for those same goods in the internal market. Application to Brazil illustrates the possibilities of such a tool for economic analysis and shows that the regressive wage policy implemented in Brazil was indeed consistent with that country's economic priorities and policy emphases.  相似文献   

16.
Property rights have multiple attributes, and these are correlated with national governance. In the West, property rights have the economic function of maximizing efficiency and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rights protection, but in China, they also have a strong social character. With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these functions interact with and transform each other. When the state’s ability to supply public goods is relatively weak, property rights take on more of a social character, meeting public demand for welfare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When the state is better able to provide public goods, the social function of property rights lessens as their economic function grows. The social character of property rights was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 for China, as a huge agrarian state, to realize “governance through inac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was the secret key that could break the code to the millennial continuity of Chinese agrarian civilization. Reforms including the collectivization of rural property rights after 1949, the “separation of two rights” (to collective ownership and household contracted land, with a focus on the latter), and the “separation of three rights,” (to collective ownership, household contracts and revitalized land management). These changes constitute a process in which the economic function of property rights has been growing while their social character has lessened under conditions of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相似文献   

17.
农业产业化若局限国内市场,当各类农产品的供需达到均衡后,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就难以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农业产业化只有进一步向国际化迈进,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的优势,生产劳动密集型的农副产品,我国农民才能从扩大出口中增加收入。农产品在质量、安全、卫生以及口味、色泽等方面必须达到国际标准时,才能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增加收入。  相似文献   

18.
魏钦恭 《社会》2005,40(2):204-240
本文辨析和检验了收入不平等的两种表现形式及其对公众容忍度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客观收入差距对公众容忍度并无直接影响,而感知的收入差距越大,对不平等的厌恶倾向越明显。但客观差距大并不意味着个体感知到的差距大,感知偏差及情境分割效应的存在,区县而非省级、时下而非过往的收入差距状况更易为个体所捕捉和感知,进而对其容忍度产生间接影响,且这种情境传导效应及对客观差距的感知程度在不同群体间有明显差异。这一结果为我们理解过大收入差距与较高容忍度共存的反差现象提供了基于分配结构异质性的观察视角和情境反应在地化的经验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