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抗战前阎锡山同蒋介石的关系智效民西安事变之前,阎锡山是继张学良、杨虎城之后与中国共产党以“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关系”实行合作①,并被誉为“其守土抗战的主张确能深入民众”②的国民党地方实力派首领。近年来,人们已经从党史研究领域对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牺盟会自始至终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和领导下的抗日统一战线组织。从对牺盟会与阎锡山政权、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的深入考察中可以看出:牺盟会是由阎锡山一手成立和领导的、并为中国共产党所改造和利用的抗日组织。它为阎锡山政权和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在华北的抗战事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阎锡山是辛亥革命在山西的重要参与者及领导者。在过去的一些论著中,对他在其中的作用多持否定态度。本文对比有不同看法。一有人认为阎锡山当初加入同盟会的“动机就严重的不纯”,他一贯“伪装”、“善变”,是在“进行政治投机活动”。所持的主要论据是:其一,阎锡山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时就十分推崇日本军国主义,并和后来成为侵华战犯的冈村宁茨、土肥原贤二等人“过从甚密”;其二,阎锡山从日本回国后和山西的立宪派首领、山西省谘议局议长梁善济关系密切,又同其妻叔徐一清十分接近。是梁、徐二人常“在丁巡抚面前,替他吹嘘”,他才“颇得丁抚以下当局的信任”,步步高升,很快当上了二标标统;其三,太原起义中阎锡山见黄国梁的一标攻占抚署并击毙陆钟琦,革命党人占了上风,起义成功已成定局时,他才赶紧行动起来,因此是“首鼠两端”,“见风使舵”。总之,阎锡山在山西辛亥革命中表现拙劣,没有起到什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皓 《晋阳学刊》2011,(5):98-105
北平临时分会是国民党中央在奉系集团退出平津地区后在华北设置的第一个介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机关。它的设置,是国民党各实力派势均力敌和蒋介石推行暂由阎锡山担负华北重责以牵制冯玉祥、桂系之计划的结果。它的“政治指导”区域的划分,取决于各派在华北的角逐情况。设置之后,蒋介石又设法限制,其他各派的态度也根据各自利益而定,因此它名义上负责“指导”与“监督”冀热两省和平津两市,实际上虚有其名。虽然国民党中央规定了各地政治分会不能兼管党务,但由于蒋介石企图掌握华北地方党部,北平临时分会竭力改组河北与北平的党部,张继北上继任该分会主席的原因即在于此。但他在阎锡山的掣肘下无能为力,并在蒋阎关系变化下提出辞职。最终北平临时分会在这纠纷中撤销。  相似文献   

5.
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策略。毛泽东深入论证了广泛争取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抗日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阎锡山是华北地方实力派的代表人物并控制着扼制红军东进抗日通道和晋绥战略要地。毛泽东充分估计到争取阎锡山抗日合作的重要意义:坚持以抗日为旗帜,以实力为后盾,诚恳交友,共谋发展,成功地争取阎锡山的合作,对于中共赢得山西乃至华北敌后的大好抗战局面可以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阎锡山(1883——1960)从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窃据山西统治地位起,直到“七七”事变止,除因倒蒋失败而短暂下野外,掌握山西军政大权约有二十余年,并一度进占平、津,控制华北。“七七”事变前,阎锡山在山西之所以能长斯维持其反动统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投靠日本并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植和支持。  相似文献   

7.
抗战初期绥远省政中心西移陕坝,是晋绥抗战史上的一大事件.之所以促成这一局面,既涉及日本“满蒙政策”在绥远的推进,又与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的决策与指挥失误密切相关.当然,作为绥远省政府主席的傅作义,在绥远危急之时,奉阎锡山之令于役晋北,不能与绥民共同防边卫疆,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如果忽略了主观内因,也就难以全面反映这一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8.
阎锡山北上归绥管见雒春普对于太原光复后,阎锡山率部北上归绥这桩“公案”,论者多持否定态度。指责阎锡山“北伐”是假,“逃命”是真①。笔者认为,对此应进行历史的具体的考察。面对清军劲旅,情势危急,客观上不利死守众所周知,太原光复后,阎锡山为了有效地保住山...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与阎锡山于1936年首先在山西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其复杂而深刻的社会背景。它是中日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相互交织、激烈斗争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而积极主动争取,以及执政山西的阎锡山面对危局,反复权衡,最终出于民族大义转向联共抗日立场的结果;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于促进山西抗战局面的形成,对于“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两军携手抗击日军进攻,以及山西和华北敌后三大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晓晨 《晋阳学刊》2001,(2):110-112
华北抗战 ,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的发端 ,也是全民族抗战的起点 ,它对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坚持、发展和胜利 ,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而作为华北抗战局面主要开创者之一的刘少奇 ,他的作用和贡献对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坚持、发展和胜利同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为记述这段历史 ,缅怀一代伟人刘少奇在华北抗战中的光辉业绩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国祥研究员的新著《刘少奇和华北抗战》。这是一部内容丰富、论述精当、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人物研究与抗战史研究并重的学术专著。《刘少奇和华北抗战》一书 ,第一次全面论述了刘少奇从…  相似文献   

11.
阎锡山与传统儒学郭学旺阎锡山是中国近代军阀中的不倒翁。他在统治山西的38年中有独特的“权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与阎锡山的“统治术”,究竟有何思想渊源?对阎锡山的军阀生涯产生过怎样的影响?本文试作初步论述。一、“公道主义”与“人治”思想中国传...  相似文献   

12.
试探阎锡山的“民主建设”瑞典活刊·佛里贝尔易1930年自阎锡山与冯玉祥在中原大战被蒋介石打败以后,阎锡山流亡到大连。他在那呆了大概一年,一直到1931年9月的九一八事件以后。在这期间,他似乎对自己原来的政策进行了反省,反正从大连回到山西以后,他再也没...  相似文献   

13.
刘少奇与华北抗战的准备沙友林1936年春到全民族抗战爆发前,刘少奇受中共中央委派,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主持中共北方局(以下简称北方局)的工作。这期间,他领导北方局批判了“左”倾错误在华北党内的影响,恢复、整顿了党的组织,争取了地方实力派,与之建立了统...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国民党内部各政治集团在抗日问题上态度不一,形成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不抵抗”派;以冯王祥为代表的主战派;以李宗仁为代表的“焦土抗战”派等等。以阎锡山为代表的晋系地方实力派则独辟蹊径,提出了“守土抗战”的政治主张,轰动一时。然而,所谓“守土”并非阎氏首创,而有深刻的历史渊源,是与近代中国“守土型”的国防观一脉相承的,是与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国情密切相关的。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继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后,又于1933年侵占  相似文献   

15.
阎锡山大同思想批判——兼评阎氏《世界大同》成新文世界大同思想,是阎锡山进行社会改造的思想武器。《世界大同》一书就是表达他这一思想的最主要著作。阎锡山说他写作此书的动机是“欲变世界毁灭为安和”,他说:“今日一般所谓安和世界的唯一凭依是物质原子弹,但物质...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蒋百里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国防外交理论。1935年日军在华北挑起事端,扩大侵略,蒋百里奉命考察华北数省,主张军事外交一元化,以应对日本的挑战。之后蒋百里两次赴欧访问,考察国防总动员,拉拢德意,增强中国的国防实力。期间,蒋百里将其外交活动和军事理论结合在一起,从军事、外交、经济三者来分析中日战争,形成了独特的国防外交理论。蒋百里提出的“持久抗战”“抗战必胜”论与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异曲同工,其论断“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不仅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而且为中国的持久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初,彭雪枫同志奉党中央、毛主席之命,秘密前往太原,为争取阎锡山与红军联合抗日,开展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抗日,做了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并且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一 阎锡山,是一个专横暴戾、老奸巨滑、素以“山西王”著称的老牌军阀。然而,自一九三五年“何梅协定”签订到一九三六年“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华北五省已名存实亡,这个土皇帝的统治地位也因此受到了直接威胁。  相似文献   

18.
阎锡山在抗日战争中,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采取了复杂而又矛盾的政策。其中的一个方面,便是所谓“限共”。 1938年初,阎锡山逃到山西吉县。这时,山西大部分为日军占领。不久,临汾失陷。阎锡山看到自己的武装力量大为消弱,而我党所领导的军队,却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在阎锡山看来,共产党比日本更可怕,便急速走回头路,实行政治限共策略。 1938年2月16日,阎锡山打着“为了集中力量,加强本战区的动员工作”的旗号,在临汾西南的温泉村召开军政民高干会议,即所谓“第二战区抗战工作检讨会”。会上,阎策动到会的一百○八人,仿效梁山好汉一百○八将,发动成立政党性的组织“民族革命同志会”(简称“同志会”),企图统一领导二战区  相似文献   

19.
吴九占 《兰州学刊》2006,2(2):42-44
在抗日战争初期,阎锡山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和生存与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论。阎锡山的理论对山西抗战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对此应该给予辩证的历史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评阎锡山“中”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的思想是阎锡山为巩固其在山西统治、大力宣传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不偏不倚”,“适中求对”。阎锡山正是以这种思想,在近现代中国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中,同各种势力周旋较量,以求得生存与发展。所以,在阎锡山的言论与著作中,对“中”的思想论述最多,阐述最为周详。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中是一个中心点。他说:“除人身上有一个中字外,世上万事万物,包括日月星辰,无不各有一中……中国只有一个中心点,山西全省也祗有一个中心点”。二、中是一种规矩,标准。他说:“中者,是有规矩,有标准的”,“惟是中有中之规矩,必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