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六国时期是各民族共创中华历史进程中的关键阶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各民族共创中华主要有六种形式:一是相互吸纳族体;二是共同开拓疆域;三是协力发展经济;四是维系历史文化传统;五是丰富中华文化宝库;六是共育中华民族精神。各民族主要通过如下路径共创中华:一是追求“正统”与实现“一统”;二是强调“以德怀远”与“示之信义”;三是主张“迁徙胡汉”与“胡汉兼用”机制。各民族本为一家的族源认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认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是十六国时期各民族共创中华的三大认同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十六国时期 ,由鲜卑秃发部建立了南凉国 ,其中心在今青海东部农业地区。本文将南凉国在其整个立国期间的文化作了探讨分析 ,充分肯定了秃发部大力吸收先进的汉文化来发展自己文化 ,并在青海历史上留下深刻影响的功绩。同时说明鲜卑秃发部逐渐融合于中华民族过程中 ,写下生动篇章的史实  相似文献   

3.
当前,民族理论方面有些问题迫切需要研究和探讨,以求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其中,如何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就是一个有待探讨解决的重要问题。 民族问题是整个社会问题的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革命任务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因此,分析民族问题的实质,只能从客  相似文献   

4.
魏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向西北地区的迁徙及其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中古史上,鲜卑族的迁徒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很复杂的问题。特别是魏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迁徙的规模之大,路途之遥,影响之巨,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很引人注目的。这种迁徒的主流,是居于今蒙古草原、东北地区的鲜卑一批一批向南、向西南迁入内地;东起山东,西至新疆,南到淮河、长江,到处都有他们活动的踪迹。由于鲜卑族大量的内迁,在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先后在北方建立了代、前燕、西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吐谷  相似文献   

5.
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所建政权的法律制度多循魏晋,但当时一些有为君主为了适应特殊情势的需要,在取舍中原汉制的基础上,又制定了一些新的法律制度,在行政、刑事、民事、经济、婚姻、司法等制度方面均有所建树,从而使十六国时期的法制在中华法制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相似文献   

6.
民族问题及其实质浅论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近年来,随着真理标准问题的深入讨论,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很大解放。曾经被重重“禁区”禁锢着的我国民族理论研究工作,开始从人为的牢笼之中冲决而出,许多问题相继提出,不同观点的学术争论正在展开,研究空气十分活跃。关于民族问题实质的讨论,就是其  相似文献   

7.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我国宪法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这一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将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贯彻执行。它决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的政策,只要宗教存在,这一政策就有效。  相似文献   

8.
西晋十六国时期的西域地区,由于与中原及北方草原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其人口获得进一步发展。这时除原各城邦居民外,北方草原及中原不少汉人、鲜卑、柔然、狯胡、卢水胡、氐人等也先后陆续进入西域,并广泛活动于这一地区,对西域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拟就当时以上诸种人在西域的活动作一概要辑述。  相似文献   

9.
慕容鲜卑与高句丽的关系,从3世纪末的慕容广鬼和烽上王时开始,到5世纪初的慕容熙和广开土王时结束。双方互有攻伐侵扰,又有和平相处。4世纪40年代开始,高句丽一度成为前燕属国。古代辽东地区是双方争夺焦点,慕容鲜卑多居于优势,后燕时失去主动权和控制权。  相似文献   

10.
由于资料阙如,俸禄问题是整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一个难点。相比之下,要了解十六国各政权的俸禄情况似乎更加困难。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十六国到底有无俸禄制。关于这个问题,成汉政权有明确的否定记载,《晋书》《李雄载记》记载:“雄为国无威仪,官无禄秩,班序不别,  相似文献   

11.
史学界历来认为十六国时期是人口下降的历史阶段。王育民先生在《十六国北朝人口考索》(以下简称《考索》)中则提出“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的人口,在十六国前期虽有所损耗,后期即处于不断上升之中”之新说。一般说来,封建社会人口增减是受社会治、乱影响的。只要社会动乱,战争频繁,导致个体小农的简单再生产无法进行,人口必然大减。  相似文献   

12.
西晋十六国时期,除匈奴、鲜卑、氐、羌、羯等“五胡”外,这时在西北地区(今陕、甘、宁、青)还生活着其他一些少数族类,他们散见于史籍零星的记载中。这些少数族虽没有形成一定的势力,更没有力量称雄一方,但他们在这一时期的西北地区社会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南诏历史上最使人伤脑筋,也是最基本的问题之一的,可能就是南诏国的民族组成。关于这个问题不同观点的分歧之大是令人惊异的。南诏国统治着广泛而复杂的民族,对他们的识别是争论的主要课题,但是关于这些民族的详细情况,尤其是在人类学与语言学方面的材料,几乎一点也没有,致使我们难以确定和识别他们。关于这些民族的知识,如他们的地域,他们的基本经济状况和他们的某些特点,差不多完全局限于汉人对他们的描述。迄今为  相似文献   

14.
<正>明清时期,多民族聚居的川、渝、滇、黔等西南地区,曾经有近千所书院星罗棋布地分散于这广袤的高原深山、河谷平畴,发挥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社会政治功能。西南民族地区书院发展的历史,既展示了中央政府致力于大一统文化建设的意图,又表现出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崇尚。  相似文献   

15.
<正> 自司马迁的《史记》问世,到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出版,关于楚国国民族别的论述,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楚国的主体民族是“苗蛮”族。本文试图通过楚民与苗族的分析比较,进一步论证这一古老观点。  相似文献   

16.
这篇文章是根据汪锋同志1968年6月23日在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整理的。汪锋同忘的这篇讲话,指出了民族研究工作的方向,对于今后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论少数民族与抗日斗争孙欲声我国各少数民族,具有光荣的反帝爱国传统。尤其是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我国各少数民族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浴血奋战。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爆发两次较大的中日战争:一次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一次是1937年的我国全民族...  相似文献   

18.
清朝中期,八旗武备已逐渐废弛,八旗兵战斗力下降。但在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参加反侵略战争的八旗兵,仍与侵略者展开了英勇的激战。无论是在镇江保卫战,还是血战八里桥,我们都能看到八旗官兵以血肉之躯保家卫国的场面。八旗官兵反侵略斗争的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应予以肯定、珍惜、发扬。  相似文献   

19.
本文较为全面地梳理关于渤海建国过程的靺鞨、渤海历史文献,分清了突地稽率领的亲唐的粟末靺鞨主体和以大祚荣为首的附高丽的粟末靺鞨残部,对附高丽者的观点进行辨正,推翻了渤海高丽别种说的论断,澄清了渤海国的民族主体始终是靺鞨族。  相似文献   

20.
本文较为全面地梳理关于渤海建国过程的靺鞨、渤海历史文献,分清了突地稽率领的亲唐的粟末靺鞨主体和以大祚荣为首的附高丽的粟末靺鞨残部,对附高丽者的观点进行辨正,推翻了渤海高丽别种说的论断,澄清了渤海国的民族主体始终是靺鞨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