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纪德君 《学术研究》2001,(12):145-149
宋元平话与明清历史演义虽然关系密切,但两者的价值取向和艺术追求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前者主要投合市井平民的志趣、愿望,后者则更多地体现一般文人所崇奉的儒家的政治历史观念;前者讲求故事的传奇性、语言的俚俗性,后者则注重实录,崇尚雅正.两者的相异之处,正是各自的艺术特性之所在,它形象地反映了历史小说从勾栏瓦舍走向文人世界的艺术进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比较全面、系统地综析了 2 0世纪宋元平话的发现经过、存在价值与研究状况 ,并指出了宋元平话研究的缺欠 ,展望了宋元平话研究的走向  相似文献   

3.
宋元讲史平话属于一种平民化的通俗史学,是中国古代史学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体现了史学小传统的重要特征,反映了当时民间的历史观念和史学观念,在史学史研究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庆华 《兰州学刊》2009,(12):188-191
通过对“平话”概念相关文献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全面系统的梳理辨析,既对前人研究做了全面总结,又对其中的诸多误识进行了深入辨正,重点指出,“平话”的命名是元代初年从演说方式的角度对当时最为盛行的主要说唱伎艺进行区分的结果。明清时期,“平话”还被引申为白话通俗小说及其文体和多种讲唱伎艺的泛称。近现代,“平话”曾被古代小说研究界定为宋代白话通俗小说及其文体的泛称和古代短篇白话小说的文体类型概念。  相似文献   

5.
百色平话山歌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生动形象的起兴、朴实自然的直叙手法、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卢世华 《殷都学刊》2008,29(2):86-91
元代平话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小说,其故事内容传承自讲史,出于满足受众好奇心理的需要,讲史、平话选取战乱时代的历史故事为写作对象,夸张地写作人物的奇貌奇术,营造诡异的氛围,在开篇、过渡和高潮等故事结构上营造惊心动魄的气氛。由于获得了受众的欢迎,平话在元代书市上得到了成功,也因此带上民间本色。其后的中国历史小说都在平话奠定的传奇道路上前进。  相似文献   

7.
对于平话尤其是桂南平话的归属,学术界有不少争议,焦点在于平话是独立一区还是归属粤语。平话既不宜归入典型的粤语,也不宜独立为一级的方言大区。  相似文献   

8.
颜建真 《齐鲁学刊》2008,(3):123-127
蚩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曾与黄帝在涿鹿作战,最后被杀。他虽然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但在宋元时期却以不同的面目不断地出现在诗人笔下:或者直接指神话中的蚩尤,或者是作为战神祭祀的蚩尤,或者是象征战乱的蚩尤旗,或者是与蚩尤有关的一系列历史遗迹,等等。蚩尤作为神话原型,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特定心理,并在宋元诗人的反复使用中,又获得新的意义内涵。蚩尤作为神话人物已经移位为文学殿堂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9.
宋元禅宗清规保存了大量寺院制度与僧人生活的信息,被人所熟悉的寺院"香礼"也包含在内。通过梳理此时清规文献中与"香"有关的材料,可以看出,"香"不仅有表供养和礼拜的作用,更是交际、请求的工具,甚至成为寺院中维持秩序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贺福凌  李艳玲 《云梦学刊》2008,29(6):129-132
湖南绥宁关峡平话是一种新近发现的苗族同胞所说的汉语方言,关峡平话的真正的底层语言是一种苗瑶语.从语言本身看并不能确定就是苗语.关峡平话和湖南的汉语方言有着久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略考了宋代百戏的发展演变,对宋代百戏的概念范畴进行了界定,并考证其对元杂剧唱、念、做、打四功中"做"功与"打"功形成的影响,旨在为研究元杂剧表演体制的形成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瓦舍文化是一种平民文化。元剧是在瓦舍文化中兴盛起来的成熟的戏曲形式 ,因此元剧本质上是一种俗文化。本文主要从舞台形象的平民化、爱情婚姻观念、法制思想、语言、娱乐性、舞台形象的类型化、情节关目的雷同化诸方面 ,探论了元剧的俗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荔枝种植在元宋时期经久不衰,区域较唐代有所扩大。宋代经历了中国气候史上一次重要变迁,荔枝种植因此受到影响:西南地区的种植区域有所南移,东南地区的种植区域则整体移向东南沿海与珠三角地区,北方的荔枝种植最终消失。元代的荔枝种植地区范围较宋代有所缩小。从种植区域的变化可了解气候变迁对荔枝种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圣人在中国文化的价值坐标上占有醒目的位置,圣人观念具有强大的融摄作用,这种融摄力在以泛道德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历史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传统史学的思想起点就是首先建构以"圣人"与"圣人之道"为理论基础的先验意识,承认"圣人"所创造的一切思想理念的绝对合理性.然后在这种认同的前提下寻找解释的合理性.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圣人在两宋理学家这里被最终角色化地确立下来了,在以后的中国思想传统中,圣人这种与天地为一,博施济众的完美人格不可能被其他英雄人格所替代.圣人成为道德理性的完美代表,圣人时文明史的巨大贡献被认为来自圣人自身所具有的道德理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路成文 《阴山学刊》2003,16(4):36-41
莫砺锋教授是当代著名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在唐宋诗歌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莫砺锋教授的《唐宋诗论稿》立体地呈现了唐宋诗歌风格的转变,他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中的丧葬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中蕴含着丰富的丧葬文化。从元杂剧可以看出元代汉族的葬式主要有土葬、火葬,无论居丧墓葬还是扫墓祭祀都彰显出特定的风俗礼仪。举凡入殓、停柩、下葬、遗嘱、奔丧、吊孝及其服丧守孝、挂纸烧钱、培修坟墓、酒饭祭奠,从多个侧面反映出了元杂剧丰富多彩而又鲜活的文化底蕴,于此丧葬风俗不难窥视中国孝文化的具体承传与表现。  相似文献   

17.
佘正松  蔡东洲 《文史哲》2003,(4):134-139
关羽是宋元文学艺术作品刻意描绘的忠勇形象。这些作品以其灵活的方式、通俗的语言不仅掩盖了关羽的骄矜寡谋 ,拔高了关羽的忠义神勇 ,而且再造了关羽的“儒者气象”,确定了关羽的神像、神号和祭日 ,最终与表彰忠义的理学思潮相表里 ,促成了关羽信仰这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邓小南 《文史哲》2005,(5):57-64
本文希望讨论的问题,是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过程。所谓“语境”问题,是指某一说法得以流行的现实情境,实际上涉及到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涉及到时人的认识心理与解释角度。所谓“胡/汉”语境的“消解”,在历史上体现为一个并非与朝代兴亡同步的漫长过程。它一方面是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进程的自然结果;另一方面,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观念与认识的演变也是促成这种“消解”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宋末元初 ,江西诗派依然有所传承 ,从作者身份方面讲 ,多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从地域方面讲 ,则以江西和杭州两地为主。其中以方回为代表的诗学大家对于这种传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