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艾春香 《南都学坛》2000,20(5):88-89
邓小平运用共性与个性 ,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事物的运动发展 ,实事求是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新的观点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民国期间马克思主义法学并没有占据一席之地,宣传和倡导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力量微弱,主流的大部分学者激烈地压制、批判,或者企图修正、改造它。造成这一境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国民党的压制以及民国法学界的特殊的状况。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是中西古今交汇、渗透、融合、创新的学术盛世。在学术研究方法上 ,由西方传入的直觉方法与中国传统的直觉方法相衔接、融合而为学者们所关注 ,成为影响这一时期学术的主流方法。注重生命和意境的现代新儒家便是典型代表。他们在对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想的认同和对“科学万能”的诘难中扬波而起 ,在方法论上强调对生命、生活的感受、体验和体悟。从梁漱溟、张君劢讲非理性的直觉 ,到贺麟讲超理性的直觉 ,再到牟宗三讲智的直觉 ,新儒家都表现出对中西直觉方法的批判、扬弃和融合创新的共同致思趋向。  相似文献   

4.
民国初期,政府通过教学工作量将大学教师职业划分为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两种类型。当时,大学盛行聘请兼任教师及专任教师在外校兼课,兼任教师和专任教师之间的区别不明显。这种现象受到了海内外学者的批评,此后,中国的学界、大学和政府逐渐限制兼任教师:学界注重构筑官职和学术职业的界限,限制大学专任教师兼任官职|大学约束本校教师外出兼课|政府限制大学聘请过多的兼任教师。到民国后期,中国大学学术职业的专任程度逐步提高。这一历程反映了大学由注重教学绩效向关注学术质量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实证方法是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向人文社会领域渗透的结果 ,是近代以来学术研究的主体方法。可证实性原则是实证方法的核心。经由严复、梁启超、王国维的介绍 ,这一方法在民国学术界得到了广泛传播 ,影响及于每一学人。胡适、冯友兰、金岳霖在此一方法的基础上吞吐中西、融会创新 ,构建起各富特色的学术体系。经过实证方法的洗礼 ,传统思维方式获得了改造 ,科学思想与方法深入人心 ,民国学术也因此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6.
克服主观主义对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具有重要意义,而要克服主观主义,最主要的是要加强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唯物辩证法有两个相互关联的方法论原则,一是强调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事物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在方法论上的要求是不能静止、孤立、片面地理解和把握事物;二是强调唯物辩证法在实践上要形成善于针对不同的政治经济条件的具体特点把问题的不同重点和不同方面提到首位加以强调的本领。主观主义是对这两个方法论原则的背离,它往往是从原则而不是从事实出发、从个别事实而不是从事实的整体出发、从个人意志而不是从人民意志出发,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事实。  相似文献   

7.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理工科学生自身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唯物辩证法教学的一些具体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生动地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辩证统一,是当代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是卓越的辩证法大师。他立足中国革命建设,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作出了多方面的重大理论创新,主要有:对唯物辩证法赋予最高规定,提出“两个对子”思想;概括辩证法的三条新规律;发掘出矛盾“精髓”思想,对矛盾特殊性作独到深入的研究。我们应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永葆唯物辩证法理论之树长青。  相似文献   

10.
此文以语言学的原理和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威力》的炮制者徐德江严重玷污了“唯物辩证法”这个神圣的词,他根本没有资格对索绪尔和我国许多语言工作者说三道四,根本不具备讨论语言学诸问题的能力。他的这篇东西,如同他先前抛出的所有文章一样,满纸胡言。如果说,徐的东西还有一点价值的话,那就是给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反面教材。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之争可以看到,实践唯物主义作为一种体系难以建立,更无法代替辩证唯物主义体系.辩证唯物主义体系虽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但其基本原理的正确性毋庸置疑.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则为指导进行理论创新,从而建立起适应新时期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新形态.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两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又是前者的目的,两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诠释其大众化内涵,能够使我们更清楚的看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未来路径。  相似文献   

13.
借助于阴阳四象的观念与逻辑结构,会发现精神分析学与唯物辩证法在宏观框架上具有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弗氏的以性本能为核心的潜意识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也具有同构性.把马克思学说关于意识的触角往前延伸到精神分析学所提示的潜意识领域里,再转过身来将精神分析学的潜意识与意识连接在马克思的"物质"范畴上,就能将两种理论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弥补各自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工具,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进行研究,结论是:整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属性体现于理论结构和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之所以能存在于理论结构和发展过程中是由研究对象具有整体性、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继承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研究对象整体发展4个因素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马克思主义的其他属性和谐共生,从而形成由各种属性构成的系统。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这"脉之门"就是创立者第一次申明的"革命的理论"与"革命的实践"相统一这一思想精髓;从发展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脉之承"则是继承发展者主张的"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相统一,以及"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统一的"与时俱进"的现时代的思想精华.对这一过程的沿革,需要的是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层面作具体考察.  相似文献   

16.
辩证唯物主义在其内容构成上,是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在其性质和功能上,是存在论、认识论、方法论三者的综合提升。准确理解和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结构,不仅直接关系到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认识,而且也直接关系到辩证唯物主义战斗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主题、本质、政治动力、必然选择5个方面,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途径。即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勇于同各种错误的思想倾向作斗争并取得胜利;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制定和实施路线、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随西学的风向而动。兰克式实证史学的传入和流行,煽起史料考证之风,塑造了在民国时期占据主流的史料学派。西方汉学特别是欧洲正统汉学的诱导和示范,使中国史学研究的领域、材料和方法出现重大调整。西学自身发生的蜕变,美国"新史学"的涌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上升、美国中国学的萌芽,也孕育和推动着中国史学不断变革。  相似文献   

19.
在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最后指出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呼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的实践绝禾会停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也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将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推向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