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曲阜师范学院副教授、《齐鲁学刊》负责人刘蔚华同志,应邀于五月中旬至六月上旬为我校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研究生及高年级学生作了多次中国辩证法史专题研究的报告,深得好评。在《<周易>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中,他多方面论证了阴阳观念萌芽于殷代,形成于周初;出现在公元前一○六○年至前六七二年之间的《周易》一书,运用阴阳观念建立了神学体系,但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辩证法。主要有:一、矛盾对立的观念。八卦就是天与地、风与雷等四对矛盾;重卦中否与泰、损与益、既济与未济等都按矛盾对立的观念排列;本卦与变卦思想,使矛盾观念更加丰富。二、交感与相斥的观念。泰卦:地上天下,表示阴气下降,阳气上升,代表阴阳交感,类似的有益、咸、恒、既  相似文献   

2.
论周易哲学与度量衡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哲学是河洛文化的精髓。它既是塑造中华文明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指导原则。中国古代度量衡理论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形成于春秋,定型于西汉,成熟于东汉。周易哲学"阴阳和合"的辩证法则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则贯穿于我国度量衡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始终。这种具有鲜明东方思想色彩的度量衡制度,在世界度量衡史上占据着独特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摘 要:作为源头活水,《周易》充分彰显了中国哲学与文化和谐思维的特色。阴阳和谐思维是建构《易经》体系和《易传》解释系统的灵魂;它的形成与中国社会、历史条件有密切的联系,是中国古代先民“五行”、“阴阳”、“天人合一”等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逐渐积淀成尚中求和的思维模式,对其后中国哲学与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4.
《易经》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源头 ,由《易经》、老庄到《易传》所建立的一套完整而独特的东方哲学体系 ,塑造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周易》、老庄哲学中宇宙生成的“元气”学说、“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在人类进入 2 1世纪的今天 ,以“天人合一”观念为核心的东方哲学思想 ,是中华民族献给人类的丰厚礼物。  相似文献   

5.
《周易》阴阳感应思想是理解《周易》治理之道的关键,《周易》治理之道建立在《周易》的礼治与德治、法治相结合的综合协同治理思想基础之上。《周易》的阴阳感应以礼乐为规范,礼治与德治的精神建立在阴阳感应的基础之上,《周易》的阴阳感应思想为礼乐制度的制定,以及礼制礼治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民众心理基础与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周易》卦爻辞的表达形式,有类于《诗》之比兴,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但在其形象之中,潜藏着抽象的阴阳观念,蕴含着带有恒定性和普遍性的哲理,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形而上的追求。这种形象性和抽象性的二重结合,是卜筮辞所特有的思维形式。它所昭示的是,《周易》卦爻辞作为中国哲学最初的文字表述,刚刚从宗教中脱胎出来的那样一种理论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辩证法思想发展史上,继先秦之后的第二个高峰,当是两宋时期。如果说,《周易》辩证法代表了先秦辩证法思想发展的最高水平的话,那么,两宋辩证法则是《周易》辩证法的全面继承和进一步发展。纵观两宋哲学,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宋代思想家几乎无人不研究《周易》。《四库全书·经部·易类》所收录的宋人研究易学的专著竟达五十八部之多,占该书所收录的上至先秦下迄清朝的全部易学著作的三分之一强。如此众多而杰出的思想家如司马光、张载、二程、三苏、朱熹、张栻、杨  相似文献   

8.
辩证思想广泛存在于中国古典哲学中,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不是自身逻辑的演绎,而是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以及人的社会实践的体验。在《周易》、《老子》中,辩证思想是体用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对黑格尔的扬弃,毛泽东的中国辩证法既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扬。对立统一和矛盾的理论是毛泽东辩证思想的核心。"学成于聚,新故相资而新其故。"  相似文献   

9.
试论《周易》阴阳学说对中医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是富于哲理性的先秦经典巨著,主体内容是以对立统一的阴阳学说为基础,包含着自发和朴素的辩证思想,故被后人加以运用、继承、发扬光大。《周易》中的阴阳学说是非常丰富的,它蕴含着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以及阴阳的消长转化作用。此后,出现了《内经》等经典医著,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周易》阴阳理论在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充分肯定、发挥和运用,指导着中医理论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内经》以《周易》理论为指导,论证了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思想内容。由此,阴阳学说成了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周易》“是宗教神学体系”和《周易》“宇宙观本体论的本质和主流是主观唯心主义”等观点提出了异议。作者认为,要正确地认识《周易》的哲学思想体系,首先要辨明两个问题:第一,《周易》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第二,《易经》和《易传》的关系是什么?本文认为,《周易》是一部既含有宗教巫术又含有哲学内容的著作,任何是此非彼的看法都是偏颇的。《易经》与《易传》的关系不是“旧瓶与新酒”的关系,而是源和流的关系。在《周易》的哲学思想体系里,虽然混有唯心主义的杂质,但其主流却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当然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而是古代原始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周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热点。“《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各种学术思想皆“援《易》以为说”(同上),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也不例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周易》美学思想实质和作为中国美学重要起点的价值已为人们所充分认识。本文主要选择《周易)中几个重要范畴概念,如“阴阳”、“象”、“生”、“险”、“丽”、“简”等,从《周易》与中国古典美学关系上,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期对人们深入认识和研究《周易》美学思想有所裨益。 一、阴阳:中国古代美学思维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12.
阴阳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元范畴,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辟概括,深刻濡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于十二生肖而言,十二种动物的有序排列,渗透了丰富的阴阳思想。如何认识这些阴阳思想,古人的切入角度有趣而又有异:有的从十二生肖的生理特征区分,有的以十二生肖的习性特征区分,有的以《周易》卦象区分。但不论如何区分,“一阴一阳”的哲学思想根深蒂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的象喻思维特性。    相似文献   

13.
《周易内传》成书于1685年,是王夫之晚年撰写的一部哲学著作。王夫之对《周易》素有研究,1655年写的《周易外传》已阐述了他“立于易简以知险阻”的早期易学思想。《外传》写成后的三十年间,清代统治已日益巩固,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王夫之对清王朝的政治态度亦有改变。这时,他将《周易》作为哲学启蒙的教材,根据长期研究的心得,对之作了字斟句酌的诠释。《周易内传》(以下简称《内传》)乃王夫之呕心沥血的晚年定论,凝结着他多年研易的成果。《内传》结合明清之际社会大动荡的实际,利用《周易》思想资料,来论述哲学思想。其中阐发了:古人作《易》贯彻的基本准则,历代君臣用《易》理治国,采用的基本原理;数千年来,学《易》对哲学启蒙的贡献;系统地阐述了《周易》对发展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力的历史作用。继《周易外传》之后,对发展古代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周易》的"阴阳"思想渗透进华夏古代文化的角角落落,《水浒传》也具有浓厚的"阴阳"思想,其中的治乱认识、华夷之辨、贤不肖之分、忠奸之争以及儒、道思想等都与《周易》的"阴阳"思想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周易》的"阴阳"思想是理解和解释《水浒传》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重和而不重争,重合而不重分,这在《周易》里有集中的体现。《周易》哲学可以说是一和谐哲学。本文从天地有常生、阴阳和会以施化、刚柔相摩以成形,男女和合成夫妇,感应相通成变化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周易》的保合太和思想,揭示了《周易》以天地万物始于暌而终于和,虽有分而终于合,因其保合太和,故能生生不已、恒久常新的易学原理。绵延不绝的中国哲学长河,《周易》无疑是其源头。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学应用的历史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社会学的应用在中国历史悠久谈论中国社会学应用的历史传统,首先要谈论中国社会学的历史。社会学在中国产生的历史究竟有多长,这还是一个有待确定的问题。建国之前,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社会学的产生,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或者更远的时代,最古的一部社会学代表著作要数《周易》。《周易》首先提出了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世界变化和运动的源泉。《周易》说明,人们的  相似文献   

17.
《周易》的艺术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最重要的艺术学思想是关于象的论述:"观物取象","观象制器","立象以尽意",此外,则是关于阴阳的学说。《周易》和《老子》一起,为中国艺术学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了深入对《周易》政治思想的研究,分析了《周易》所蕴含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思想的内容,阴阳对立,阴阳互补,阴阳矛盾促成变化。得出《周易》所蕴含的政治思想是在遵循“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基础之上形成的,包括顺时应变,以民为本,君臣共治为主要内容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9.
《周易》阴阳合和、天人合一的理念构成中华传统德性文化最稳定、最本质的内核。《周易》之后的中国传统德性文化中,诸子学说,都从各自主张出发,共同遵循《周易》的顺应天道、天人合一等思想。阴阳之道出现了明显的偏差,主要有崇阳说与崇阴说两大类。儒家思想重于崇阳,道家思想偏于崇阴。儒、道两家即使有崇阴、崇阳上的偏重,也从未将乾坤阴阳截然对立,而是把乾坤阴阳视为宇宙天地的两个方面。儒家的经世致用、内圣外王思想,道家的阴阳互济、天人合一思想,无不从乾坤阴阳之道中化生而来。  相似文献   

20.
风水在我国城市选址、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和营造中都有所体现,中国古都风貌的精髓就是在古代城市规划布局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水观念。《周易》、《管子》以及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风水理论产生的思想背景,其阴阳哲学思想在古代城市规划中具有非常显著的运用,风水理论所体现的生态观念仍然是现代城市规划的目标之一。正确运用风水理论中科学的观念去正确处理城市规划和环境问题,是当前国内外规划和设计人员所面临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