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目前异化翻译研究在英语电影名汉译中的几点误区,如,混淆异化与直译,把望文生义错误理解成了异化翻译,忽视异化的动态性.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对异化翻译的定义、理解和应用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试图纠正在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得出结论:只有充分理解异化翻译,并恰当运用才能使翻译顺利进行,使电影名的翻译达到“优化”.  相似文献   

2.
围绕权力和翻译的关系探究翻译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并试图证实这一论点:唐朝的佛经汉译表明翻译活动,特别是宗教文本的翻译,在翻译政策、译者和翻译策略方面受制于意识形态.通过揭示翻译文本生成中的操纵机制和政治动因,人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翻译,特别是宗教文本翻译的本质.翻译不是纯粹的语言交际活动.而是权力控制下源语和译语的对话.  相似文献   

3.
由于我国穆斯林的经堂教育过去不重视圣训的学习,所以,圣训在我国的研究和翻译起步比较晚,随着中国穆斯林学者广泛接触圣训,才有了圣训的翻译。本文试图把20世纪以来民间和官方出版的汉译本“圣训”的特点、翻译的意义作全面介绍,同时也指出这些汉译本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希望引起各界穆斯林及伊斯兰教研究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4.
谚语大都形成于民间,反映大众的智慧,包含朴素的哲理.就英语谚语的汉译技巧作了归纳,特别指出了在谚语的翻译过程中,必须结合语言目的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翻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诗歌翻译如果要取得最佳语境效果必须使得原作和译文达到最佳关联.通过介绍关联理论及其与翻译的关系,阐明了该理论中的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特别是"弱势暗含"对诗歌翻译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选取《白朗宁夫人爱情十四行诗集》的汉译本为语料,分析探讨该译本中的特殊语言结构和表现手法,结合关联理论进行阐释,证明了关联理论对于英诗汉译这一特殊的语言交际形式具有很好的解释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哲学诠释学与翻译研究息息相关.本文拟从加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三大原则出发,即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对林语堂先生的英文原著<京华烟云>两个汉译版本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文学翻译过程中诠释者的视界是同传统的视界相接触而不断形成的,译者应通过对话创造出译语文本.  相似文献   

7.
英语中大量存在冗长且结构复杂的句式,其在汉译过程中尤显棘手.本文应用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对英语长句进行分类,并通过协调翻译理论指导其汉译过程,探寻协调翻译理论在英语长句汉译过程中的可行性与适用性,进而寻求英语长句汉译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将中文作品翻译成好的英文实属不易,更不用说翻译鲁迅的作品了.在汉译英作品中,杨宪益先生的作品被认为是非常好的译品.本文将探讨杨宪益翻译的鲁迅作品<药>中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自建的新闻标题小型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对汉译和英语新闻标题原文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汉语译文标题意思更明确,更易于读者理解,即英语新闻标题汉译的外显化程度甚高.进而探讨了影响新闻标题文本翻译外显化的文本因素和译者因素,指出外显化是翻译过程的固有属性.既体现了翻译的创造性,又是翻译的局限性所在.  相似文献   

10.
典籍的翻译与研究——《楚辞》几种英译本得失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以<楚辞>英译为例,讨论中国典籍翻译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对典籍缺乏研究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译本的质量,主要表现在1)原文本的多科性、多义性没有被很好传达;2)译本没能反映原文本研究的新成果;3)译者对原文本理解尚有错误.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佛经汉译的经验对中国典籍外译具有参考价值,并对典籍翻译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曾多次被翻译成外国文字,其中影响较大的英译本为杨宪益夫妇的节译本和詹纳尔的全译本。从人名翻译、诗词翻译和谚语翻译三个方面对两个英译本中的高难词句翻译进行比较,认为两个英译本都传达出了原文的基本思想,但也有不同之处:杨译本笔译流畅,含有异国情调;詹纳尔译本文通字顺,忠实于原著,很好地传达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从三个方面比较赏析了《傲慢与偏见》(节选)的三种汉译文——修辞、语意和语境。在横向比较三种汉译文之后,发现李译略胜一筹。在综合分析三种汉译文的基础上,最后总结得出:在译介英文原著时不仅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且要体现原文的风格和笔调。  相似文献   

13.
文字是反映作品的重要载体,作品的价值和艺术魅力是靠文字充分体现出来的。万历版《金瓶梅词话》和崇祯版《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两个版本的文字存在着巨大差异,到底哪个是原版,关键还得从文本入手,通过版本文字的对比论证,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由《金瓶梅》伊始,将版本文字的对比研究同步延伸到《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中,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各种名著的后版本对原版都做了无谓的文字删改甚至是篡改,这些文字主要体现在借音字、俗写字和方言口语等方面。借音字在《金瓶梅》等名著文本中具有使用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且借音字的诸多文字篡改,是批书者任意妄为造成的。如果让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更规范更趋完美,就应该弥补这块缺失,借音字这个环节是怎么也绕不开的。我们提倡的古典文学研究和整理的"回归文本",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回归版本,二是回归文字,三是深入解读。而借音字则是破解古典小说文字谜团的一把"金钥匙","借音字说"为回归名著文本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诗和英诗的韵律特点不同。以《小雅·采薇》为例来看,"诗体"和"散体"译文各有特点,这说明在进行《诗经》英译时,应做到音韵兼顾,在不因韵害意的情况下韵体为上,从而尽可能缩小和弥补中英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国际语音学会制订的国际音标有过许多版本,最新的是1993年版(1996年改版),而国内使用的国际音标多是1979年版的.国际音标表的翻译反映了对国际音标表中音标和术语的理解,以前有的翻译是对音标的性质采用意译为主的做法,有的则根据英文原文直译其中术语.两种翻译可能不涉及对和错的问题,但根据术语一致性、专门性的特点,也许应该采取跟国际音标命名原则一致的译名.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回鹘文《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中部分与汉文本不符的颂文进行了翻译并查考其他汉文异本得出这些颂文译自《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词汇衔接理论为基础,从语篇角度分析《园丁集》英文本和汉译本中的词汇衔接关系,发现两种版本都综合运用了词汇的同现和复现关系,构成了衔接紧密、脍炙人口的语篇,但英文本和汉译本的词汇衔接手段并非一一对应使用,汉译的原词复现使用多于原诗,且汉译的词汇衔接手段更丰富,更注重对仗的工整美。  相似文献   

18.
以李白名诗《玉阶怨》的两个英译本为语料,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指导下,对比研究两个英译本中态度资源、级差资源和介入资源的分布,评估原诗与两个英译本之间评价意义资源的转换。评价理论能够启示汉语古诗英译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传递。研究发现:在两个英译本中,态度、级差、介入意义基本通过补偿或平衡做到了整体对等转换,同时介入意义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可做细微灵活调整。不在于评价译本的优劣,而旨在阐释评价理论对于汉语古诗英译的指导价值,并丰富李白诗歌英译研究。  相似文献   

19.
石刻作为一种文献形式, 具有写本、 刻本、 拓本、 辑本等四种形态。 石刻的四种版本形态, 构 成了石刻文献从生产、 阅读、 流通到利用的生命循环的完整过程。 不同版本形态, 代表不同的生产阶段, 需 要有不同的生产者参与, “四本” 突出了石刻文献的物质性与复杂性。 从这四个角度来分析和解读这一过 程, 可以更深刻地认识 “四本” 彼此的异同和关系, 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思考 “四本” 对于重建整个 中国古典文献学体系尤其是目录学、 版本学、 校勘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红字》两译本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上海译文出版社及译林出版社的《红字》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一、词语指称意义的理解;二、语境与词义选择;三、文化差异与翻译;四、语言风格的移植。笔者认为译林出版社的译本在借鉴旧译的基础上实现了超越和突破,做到了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