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菊与刀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提起日本的历史与文化,不难想起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在日本,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  相似文献   

2.
《菊与刀》是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创作的名作,《菊与刀》在某种程度影响到美国对日政策,美国战后所采取的对日政策的成功,有力的证明《菊与刀》关于日本民族、文化研究的成功。这部作品首次提出日本的文化是"耻感文化",引发关于"耻感文化"的探讨及对日本民族精神的研究,拓展了民族文化形成根源及影响作用的理论研究。本文在探讨《菊与刀》的基础上,研究了日本"耻感文化"的内涵和社会表现,及对日本民族思维理念、行为模式与道德伦理的影响;并探讨了"耻感文化"对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及国民素养形成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菊与刀》这本书问世已经很久了,但作者在书中所提出的关于理解当代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行为方式这一块的理论观点,对现今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要了解日本,有两本必读之书,一本是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另一本是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曾长期研究日本人的民族性格,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撰写的《菊与刀》让我们了解了日本人的民族性格,而想要真正了解日本人的民族精神就必须阅读新渡户稻造的  相似文献   

5.
离《菊与刀》出版已经59年了,离它被译成中文也15年了,但现在这本书依然畅销着。书本身当然写得不错,本尼迪克特就是依借这本书,开启了文化人类学“文化类型理论”的新天地。然而,也正是这本书的所谓“科学”性,使得大多数人阅读这本书时,被引入其中而忘了跳出来看了。《菊与刀》是一度流行日本学界的“日本人论”(即日本文化·社会独特性的言说)的滥觞,不过,就笔者看来,“某某民族具有某某特质”这类“特质说”,从逻辑类型上讲是很难获得实证支持的。因为“某某民族有之”这一论断其实是排他性的,它潜藏了另一个否定形式的全称判断:“其他一切民族均无之。”证实前一论断或许不难,但证实后一论断在逻辑上几乎是不可能(证伪它却不难)。  相似文献   

6.
马哈福兹的《我们街区的孩子们》倡导一种能够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在文化转型中既保留了传统核心价值观,又融入作为现代文化核心特征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本主义精神的新型核心价值观。为此,他既尊重宗教作为传统道德基石的作用,又将科学作为现代价值支柱而加以大力弘扬;既继承了伊斯兰教入世传统中对人的价值定位,又试图将它与现代人本主义精神相结合,以凸显“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因此,此种价值观的最终目的,实际是对具有现代自我意识的“新人”的召唤。  相似文献   

7.
张亚飞  枨体 《职业时空》2008,4(11):44-44
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那不仅是一场军事战争,而且是一场“文化战”、“思想战”。“文化侵略”作为侵略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是与军事侵略、经济掠夺相始终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就分为“庙堂”和“江湖”两个方面,这两方面既不能混为一谈,又不能截然分开。应该说,二者是既有为主的又有为辅的,既相悖又相容,既时常冲突又互相渗透,从而构成我们日常所津津乐道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9.
象征在世界各个不同民族的文化中都很常见,它借助事物间的联系,以具体事物作媒介,使人联想到与该事物有联系的相关事物。由于它采用的是“托义于物”的手法,不但具有生动感的特点,又意在言外,容易使人产生广泛的联想。如我们看到“做老黄牛”这个字句,所想到的不仅是“黄牛”  相似文献   

10.
皇民化运动是日本在占据台湾期间通过推行一整套日本文化和教育而对台湾进行的强制整型,目的是培养台湾民众忠于日本天皇的意识,企图毁灭台湾的中华文化,隔绝台湾人与中国的一切联系,造就完全服从日本统治和具有日本人意识的新“皇民”。皇民化运动虽然给台湾社会和民众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但终究以失败告终。长期以来,岛内一部分台独分子逆历史潮流而顽固推行“去中国化”运动,因其手法和实质上的类似性,可与历史上的皇民化运动做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支那”原本是一个普通的佛教音译词,但是随着日本的崛起,“支那”作为日本对中国的称谓,并逐步贬义化,成为近代史上令中华民族感到痛苦和耻辱的代名词。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人对东、西方文化认知的改变,并且这种改变导致了日本人对中国心态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
宫崎骏为代表的吉卜力动画是日本动画的一个里程碑式象征,宫崎骏本人作为文化名人,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以及传播贡献巨大,其动画电影中的文化元素也成为我们研究日本文化的典型素材。本文以宫崎骏代表作《幽灵公主》为例,解读其中蕴含的日本文化元素,将《幽灵公主》的文化因素简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森林文化、神道教、物哀文化等,期望能对中国文化传播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老唤 《中外书摘》2000,(3):54-56
本文作者是长期生活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剖析日本文化中一个独特而又不常为人或不屑为人提及的现象——大众化的嫖,揭露和批判了日本社会的阴暗面,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日本。  相似文献   

14.
成都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既安宁又繁荣、既有中原的文化积淀又有很强的商业意识的城市。从2300年前蜀王迁都于此,星移斗转,成都有过“五大都会”“扬一益二”的辉煌,也有过“十室九空”“斗米数十金”的凄凉。然而,它千古不徙,遭历劫而不衰,从容地吐纳万物,化育生机,这就是成都的魅力所在。距今1500多年前的晋代诗人左思曾由衷地礼赞“既崇且丽,实号成都”。  相似文献   

15.
包含着所有光谱的白色,兼具所有色彩的性质,可以说是非常有力量的色彩。日本有一句话叫做“白胜黑负”(译注:在日本相扑界,白星为胜黑星为败),说的就是白色象征着正义,表示洁白与纯净。  相似文献   

16.
1994年,正值日本首都由长冈京迁往平安京(现京都)1200周年,代表着京都文化、历史、建筑、园艺的17座建筑物被载人世界文化的史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又一座东方文明的宝库。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其评价道:“古京都仿效古代中国首都形式,建于公元794年。从建立起直至19世纪中叶,一直是日本的帝国首都。作为日本的文化中心,它  相似文献   

17.
稻作文化是日本当今文化的基石,是日本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大和"精神,就来源于这种稻作文化,并且一直延续至今。本文从稻作文化的产生开始,讨论了稻作文化的内涵,以及日本"天皇"以及"天皇"制度的由来,并且根据稻作文化的形成过程,分析了日本"和"文化的具体由来以及稻作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日本自古以来就是近邻,长久以来,我国对日本的各项研究中,日本文学和文化方面的研究是很有造诣的。80年代初,一大批中国的"日本通"通过各个方面的渠道了解日本的文学和文化,包括电影、书籍和科技等方面,中国全面了解日本文化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入的几年,大批的中国留学生选择日本去留学,而且在选择学习方向上多偏重于日本文学和文化研究,通过他们的描述,把一个真实的日本呈现给中国大众。文学和文化的研究使得中日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理解,架设了一座经得起风吹浪打的桥梁。本文首先介绍了日本文学的研究者及其研究成果,并详细阐述了如何以文化为背景研究日本文学。  相似文献   

19.
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人与人的接触、沟通和交流比比皆是,然而为什么几句话就把对方兴趣吊起来的太少,而讲了半天却使对方不胜其烦的又太多呢?资深外交家吴建民认为,一是我们的文化历来对“埋头苦干的老黄牛”情有独钟,而“能说会道”一词总是带有贬义,这与“敏于行,讷于言”的古训一脉相承;二是新中国成立后既有政治运动“祸从口出”的悲惨实例,又有长期计划经济一切听从安排不看重表达能力的社会现实;三是在教育体制上,人的一生总要经历无数次的笔试,却极少受过口试方面的训练;四是因特网的出现客观上使人与人的直面沟通逐渐减少……这一切使中国人不大懂交流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20.
江涌 《金色年华》2011,(10):53-53
《菊与刀》作者本尼迪克特曾考究,日本有招女婿“倒插门”的传统,称“婿养子”。“婿养子”处处捍卫岳父家的利益,为岳父竭力而战,拼死卖命。必要时,为了证明自己的“情义”,即使杀死自己的亲生父亲也在所不惜。这种竭尽全力效忠“新主子”的思维方式似乎存在于整个儒家文化圈,即对自己人比对外人还凶狠,或把外人的地方当自己的地方,或在国际残酷斗争中对外人毫不设防等,笔者称之为“异质化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