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大对卢作为高句丽政权最高官职的设立是在南北朝末期 ,此前的最高官职是相加 (国相 ) ,① 此后为莫离支。了解大对卢设置的背景和原因及其沿革发展 ,对于研究高句丽晚期政治、经济、军事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对卢出现之前 ,高句丽政权曾有过对卢一职 ,是次于相加的一级官吏 ,对卢一职最早出现在《三国志》和《后汉书》中。《三国志·东夷·高句丽传》记载“其国有王 ,其官有相加、对卢、沛者、古雏加、主簿……尊卑各有等级”。《后汉书·东夷·高句丽传》有“其置官有相加、对卢、沛者、古雏大加……”。可见对卢一职此时还不是最高官职。《…  相似文献   

2.
陆法言     
陆法言,隋音韵学家。名词(一作慈),字法言,以字行于世。河北临漳人。据王国维考定,法言约生于北周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出身于世宦家庭,他的祖父陆概之,曾作过北齐霍州刺史,他的父亲陆爽素负才名,曾任北齐中书侍郎。北齐灭后,为北周武帝慕名征召入关,授官宣纳上士。隋文帝杨坚受禅后,爽迁官至太子洗马。 法言学习聪敏,很有家风。开皇初年尚未作官时,曾同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八位著名的学者,根据当时的方言材料(如吴楚、燕赵、秦陇、梁盖等地区的方言)和晋以来的各家韵书(如吕静的《韵集》、夏侯该即夏侯咏的《韵略》、阳休之的《韵略》、李季节的《音谱》、杜台卿的《韵略》等),集体讨论了反切注音问题。他们注意到古今声调系统的不同和当时各处方言语音的差异,同时又看到诸家韵书中韵部分合的分歧错杂,对“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现象,本着“捃选精切,除削疏缓”的原则,搜集精密的反切,删削错舛的注音,进行了精细的  相似文献   

3.
熊安生(?—578),字植之,《周书》、《北史》均入《儒林传》,长乐阜城(今河北阜城县)人,后长居于邺(今安阳市北)。生于北魏太和末,最晚在太和二十一年(497),卒于北周宣政元年(578)。历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四朝。 熊安生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从师为学和为师授徒中度过。东魏天平(534—537)中,他已经约四十岁,还从李宝鼎学《礼》。以后以“三礼”授徒。直到北齐河清(562—565)  相似文献   

4.
《学术研究》1985年第五期刊出了《反封建启蒙思想家冯梦龙》一文,我读了后,深受教益。在冯梦龙研究中,评冯为著名文学家者多,论冯为卓越思想家者少,因而,此文将会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唯其如此,文中错误亦当指出,为免讹讹相传。其一,作者说:冯梦龙于《古今谭概·序》中谈到曾同梅之熉组织过“古亭社”。查《古今谭概·序》之署名为“古亭社弟梅之熉惠连述”。按句读当为“古亭社弟”,非“古亭社”。据《清一统志》载:北周及唐尝于麻城置亭州。“古亭”当即“古亭州”之省,也就是指麻城。至于梅氏自称“社弟”,则因“冯为同社长兄”(钱谦益《赠冯二丈犹龙七十六寿诗》)之故。其二,  相似文献   

5.
《南史》80卷,记事起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尽南朝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年),述南朝宋、齐、梁、陈四个封建政权的兴亡,共170年的历史。《北史》100卷,起北朝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尽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记述北朝魏(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以及隋四个封建政权的兴亡,共233年的历史。二史虽为二书,但二书之间相互照应,具有内在联系,将整个南北朝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记述,并且兼及隋朝。《旧唐书·李延寿传》称:“延寿又尝删补《宋》、《齐》、《梁》、《陈》及《魏》、《齐》、《周》、《隋》等八代史,谓之《南北史》,凡一百八十卷。”将《南》、《北》二  相似文献   

6.
李磊 《江海学刊》2023,(1):200-208
从梁陈之际到隋朝统一的四十年间,东亚政治格局有三次重要变化。承圣三年到天嘉三年(554—562),南朝与百济同处内外危机之中,这是南朝天下秩序整体危机的表现。陈文帝仍延续萧梁政策,以百济为东亚首要国家,并笼络新兴的新罗,但陈朝建构东亚秩序的尝试在光大元年(567)遭遇挫折。陈宣帝夺位引发华皎之乱、北周入侵,天嘉年间东亚和平局面终结,东亚诸国外交重心转向北齐。北齐以魏晋辽东、乐浪、带方郡名为高句丽、百济、新罗君主的封国名,这一体系性安排为北周、隋、唐所继承。与北朝重视高句丽的传统不同,北齐以百济为东亚首要国家,除授百济王东青州刺史,使其控扼海道。太建九年(577)北周灭齐后,百济积极结好北周隋,高句丽则与北周隋对峙。东亚政局的这一结构性矛盾成为隋唐东亚问题的缘起。  相似文献   

7.
《刘子》一书,自宋元明清以来,书家多认为是北齐人刘昼撰,而不是梁通事舍人刘勰的著作,因而研究刘勰与《文心雕龙》者,也大都认为与《刘子》无涉。杨明照《梁书·刘勰传笺注》称:“又按今存《刘子》五十五篇,本北齐刘昼撰,与《文心》各成家言;而前人多错认颜标,属之舍人,非也。余前撰有《刘子理惑》一文曾详为论列”。王利器先生《文心雕龙校证序》亦同杨说。现存各种《文心雕龙》研究的专著、论文、鲜有涉及《刘子》者。近来,学术界有的论者重新提出《刘子》的作者问题,认定《刘子》的作者是刘勰  相似文献   

8.
清代茶法研究历经百年,但其重要复杂内涵仍需开掘。清代茶法基本文献之一《清史稿·食货志·茶法》,对相关研究影响较大,但学界对其论述价值的认识尚不充分。利用前人少有关注的清国史馆《食货志·茶马》系列档案,可深入讨论清代国史对茶法的书写问题。《清史稿·食货志·茶法》承袭国史馆《茶马》档案而成,但重新定位了清代茶法。清国史馆《茶马》档案将茶马之政定位为安定边疆、充实战备的国计要政。《清史稿·食货志·茶法》的纂修处在茶叶成为商品,但民初华茶衰落的背景下,有史学经世之志的纂修官姚永朴,转而强调振兴茶业的民族商业意义。  相似文献   

9.
《宋书》考疑(五)丁福林《卷五十二·袁湛传》(义熙)十四年,卒官,时年四十。(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版点校本,第1498页)按:传文于此后又载袁湛弟袁豹“(义熙)九年,卒官,时年四十一”。考豹为湛弟,《晋书·袁瑰传》、《南史·袁湛传》皆同。其既为袁...  相似文献   

10.
初唐诗杂考(十二)杨墨秋《饯唐永昌》系年辨沈期有五言律诗及五言绝句《饯唐永昌》(一作《饯唐郎中洛阳令》)各一首,唐永昌,名无考。此二诗为佳期饯别唐郎中赴永昌令时作。同官饯别赋诗的还有李又、崔日用、刘宪、李适等。连波、查洪德的《中州名家集·沈期诗集校注...  相似文献   

11.
近来有学者认为北齐政权胡化现象严重,但对比北齐、北周中枢决策机构中最重要的角色宰相的族属、出身、学识等,可以看出北齐政权宰相中汉人及汉化胡人的比例,要远高于北周政权。因此说北齐政权并未出现严重的胡化现象,相反,其汉化的步伐却远快于北周政权。  相似文献   

12.
论儒之由来     
孔子以前无儒名。“儒”的名称,最初见于《论语·雍也》。《墨子》中有《非儒》篇。《荀子》中有《儒效》篇。《韩非子》称儒、墨为显学。《礼记》有《儒行》篇。以上都是较后作品。汉人刘歆有儒出于周代“司徒之官”的说法,其立论根据是《周礼》。《周礼》在《天官》和《地官》中,有两条非常明白地记载着“儒”。 1.《天官·太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条下云:“四曰儒,以道得民。” 2.《地官·大司徒》“以本俗六安万民”条下云:“四曰联师儒。”  相似文献   

13.
魏晋名士—何晏(190—249年)是玄谈和服药的祖师(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是不是祖师尚待进一步证实,但玄谈和服药之事却是有的。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何晏,王弼。祖述玄宗,递相夸尚。景附草靡。皆以农黄之化,在乎已身,周孔之业,弃之度外”。(《颜氏家训·勉学篇》)《晋书·范宁传》也说:“时以虚浮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与何晏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医学家皇甫谧就指  相似文献   

14.
<正> 北魏推行均田以前的租调制度,据《魏书·食货志》的记载是:“太和八年(484年),始准古班百官之禄,以品第各有差。先是,天下户以九品混通,户调帛二匹、絮二斤、粟二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至是户增帛三匹,粟二石九斗,以为官  相似文献   

15.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是现存最早的文学目录 ,主要著录屈原以来至西汉的诗歌以及辞赋作品 ,其中著录屈原、宋玉、荀况及秦代、西汉辞赋共计七十八家 ,一千零四篇。除先秦的赋家赋篇外 ,有汉赋七十二家 ,九百四十篇 ,分为四类 :屈原赋 (共计二十家 ,三百六十一篇 ) ,陆贾赋(共计二十一家 ,二百七十四篇 ) ,孙卿赋 (共计二十五家 ,一百三十六篇 ) ,杂赋 (共计十二家 ,二百三十三篇 )。《汉书·艺文志》是班固在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的基础上完成的。班固在《艺文志·序》中明言 :“至成帝时 ,以书颇散亡 ,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  相似文献   

16.
7.圭田 余夫之田 闲田余地《孟子·滕文公上》说: “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周礼·地官·遂人》说: “余夫亦如之。”赵岐《孟子》注,释圭为絜(同洁)。焦循《孟子正义》提出异议。他说: “《说文·田部》云:‘畦:田五十亩曰畦。从田圭声。’段氏玉裁《说文解字注》  相似文献   

17.
萧何作律九章,始倡其说者为东汉的班固,《汉书·刑法志》曰: “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攥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唐初,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等人主持编修的《晋书·刑法志》对此进一步阐发,认为九章律是在李悝的《法经》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的基础上增加户律、兴律、廏律三篇而合为九篇的。《唐六典》与《唐律疏议》不但支持了这种说法,还对户、兴、廏三篇内容作了简略的阐述。于是,萧何作律九章正式成为定论。九章律上承《法经》、下  相似文献   

18.
兰陵王高肃字长恭(公元543—573),是北齐后期最著名的将领。公元564年,北齐被北周军围困在洛阳。高肃率500骑兵冲入敌阵,直抵城下,终获全胜。将士和民众,为歌颂兰陵王的功绩和表达对兰陵王的敬慕之情,集体创作了宏厚雄壮悠美动听的《兰陵王入阵曲》。演奏时使用的乐器有鼓、羯鼓、琵琶、龙笛、笙、筝等。舞蹈者戴凶恶威严的面具。身穿刺绣红袍,腰系透雕金带,手中执鞭,翩翩起舞。  相似文献   

19.
《大荒南经》:“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此“生十日”为何意,诸家多曲解。郭璞注为:“言生十子各以日名名之,故言生十日。”袁珂注为:“羲和生十日者,天上之日十也……古神话盖以天、地、日、月、星辰均神所创造,故言生日生月。”均误。“生十日”应解为“造天干十”即自甲至癸。《公羊传·桓公二十八年》:“生事也,何云?生犹造也。”《周礼·秋官·序官》:“硩蔟氏十日。”郑玄注:“日谓从甲至癸。”《周礼·天官·冢宰》:“挟日  相似文献   

20.
正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元史》卷九《世祖本纪六》记载至元十三年,忽必烈差官考试汉地儒户,最终确定免差的儒籍数额:"(至元十三年)三月戊寅,敕诸路儒户通文学者三千八百九十,并免其徭役;其富实以儒户避役者为民;贫乏者五百户,隶太常寺。"(第180~181页)至元十三年三月戊寅,即至元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此次汉地试儒,其中主试河南的是王恽与陈祐。《元史·王恽传》记载:"(至元)十三年,奉命试儒人于河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