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数”一词,古籍中常用,但不大好解,今试举二例,略加考释。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曰:“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不少辞书把这作为“比数”之源加以引用。其实,“比数”之源应前溯到庄子。《庄子·达生》曰:“汝得全而形躯,具有九窍,无中道夭于聋盲跛蹇而比于人数,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这里的“比于人数”,虽非“比数”二字连文,但两者的形式、意思是相关的。“比于人数”,犹言“预于人伦,亡于人数”,“比”,  相似文献   

2.
论刘禹锡的中道观及其对文艺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刘禹锡的哲学思想,以往讨论得比较多的,是以《天论》为代表的“天人交相胜”的观念。但是,从刘禹锡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想的关系角度考虑,更值得注意的,应当是他的中道观。通过具体考察可以发现刘禹锡的中道观跟儒家、佛教思想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并深刻地影响着刘禹锡文艺思想特点的形成。首先,中道观念有助于刘禹锡以辩证的思维方式论述文艺理论问题,立论周备圆通;其次,讲求“时中”与“权变”相结合的中道思想,促成了刘禹锡崇尚通变的文艺思想的形成;第三,刘禹锡注重文艺社会功用的观念,跟强调“用中于民”的中道思想也有非常密切之关系。  相似文献   

3.
《辞源》(修订本)日部“旬”字条下说解㈥云;旬,“通‘均’。《易·丰》:‘遇其配主,虽旬无咎’。”此说不确。“旬无咎”一语始见于甲骨文字,其例多至数以百、千计。盖殷人以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一周为一旬。“旬无咎”这类卜辞都是在“癸日”进行占卜的,就是说在这一旬的最后一天占卜下一句的吉凶祸福。如;《菁》5:“癸丑卜,争贞:旬无咎?”《粹》1429:“癸子卜贞:旬无咎?”《遗》198:“癸未卜,宾贞:旬无咎?”“癸卯卜贞:旬无咎?”“癸酉卜贞:旬无咎?”“虽旬无咎”之“虽”是带有自谦语气的语词,应读为“唯”。汉帛书《周易》此“虽”字正作“唯”;《秦公钟》铭:“余虽小子,穆穆帅秉明德”,《左传·文公17年》;“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均可资佐证。此“虽”字,王念孙释之为“句中语助”(《经传释词》卷三),王力先生也认为“它是类似词头的东西”(《汉语史稿》350页)。据此,《易·丰》初九:“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的意思是:筮遇此卦,与其女主人相遇,十日之内不会有灾祸,且往而得赏.《辞源》袭用旧说,误.  相似文献   

4.
一、阮籍的性格阮籍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人,他的行为往往出人意外。史书上关于阮籍的记载是:“籍容貌瓖杰,志气宏放,傲然独特,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杲日不出,或登临山水,终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见《晋书》)阮籍“宏达不羁,不拘礼节”。(《世说新语》)“魏末阮籍,嗜酒荒放。露头散发,裸袒箕踞”(见王隐《晋书》》)  相似文献   

5.
颜浊趋进谏曰 :“君乐治海上 ,不乐治国 ,而六月不归 ,彼傥有治国者 ,君且安得乐此海也 ?”(正谏篇 P2 0 7)按 :下“治“字盖涉上文而误 ,作“治”非其指矣。《韩非子·十过篇》作“奈臣有图国者何 ?君虽乐之将安得 ?”可据校改下“治”为“图”。虎豹为猛 ,人尚食其肉、席其皮。 (敬慎篇 P2 64 )按 :《意林》引作“虎豹虽猛 ,人食其肉。”为犹虽也 ,推拓之词 ,《意林》以意改之耳。王叔岷《古书虚字新义》“为犹虽也。《庄子·知北游篇》‘六合为巨 ,未离其内 ;秋毫为小 ,待之成体。’两为字并与虽同义。《楚辞·七谏》洪兴祖补注引下…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学以中庸为至德,认为古圣相传之道即一“中”道。此说于史可谓确然有据。《诗》、《书》崇尚情文中和的德性理想和温恭平和、宽柔敦笃的人格风范;周礼本亲亲以成其社会的等级原则,以礼、乐互涵为德性教化之本;《易经》以神道设教,贯通一阴阳和合、刚柔相济的日常生活智慧。这些,都体现了一种文质中道的伦理精神。这种中道精神对先秦儒家的心性之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巨。  相似文献   

7.
李辉 《船山学刊》2015,(1):51-55
柳宗元对《国语》的文学价值有高度评价,同时,以"中道"思想为标准,柳宗元对《国语》中"不概于圣"之处也做过深刻批判,这集中体现在《非〈国语〉》中。以柳宗元对《国语》一书的接受与评价为线索,论析柳宗元撰述《非〈国语〉》的目的与原则,可以加深认识柳宗元的"中道"思想,并进而了解"中道"思想对柳宗元经学、文学、史学等思想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屈原及其赋始终是文学史上的sphinx之谜。资料匾乏,有很多问题一时难以理清。譬如,屈原是否嗜酒?就是一个有趣的值得探索的问题。我以往主张屈原是个酒徒。①看来,这个认识并不确切,值得重新考虑。研究屈原及屈赋的资料是屈赋真品以及《史记·屈原列传》等有限的文献载录等。屈原是楚王室的本家,如《史记》本传言,“楚之同姓也”。《史记》“正义”云:“屈、景、昭,皆楚之族。”楚王族以嗜饮著称;我们的诗人屈原的情况如何?说楚王族嗜酒,史有实证。《史记·楚世家》称楚王族的族姓为“聘”(女尔人自穴熊、恐熊而下,楚君名前多…  相似文献   

9.
徐渭以其倡求抒写真我、本色而被视为晚明文学思潮的先驱,袁宏道对徐渭的推尊强化了二人同道的印象。但徐渭的文艺观及学术思想尚有孜求中道的一面,“真我说”与李贽的“童心说”、公安派的“性灵说”有本质的区别,徐渭所论之“我”不是一己之“我”,而是“周天地所”的“大我”。与李贽、汤显祖、公安派论文时扬情抑理不同,徐渭论文主张情与理的统一。徐渭为文有“法严”的一面而有别于“不拘格套”的公安派。《论中》七篇是徐渭孜求中道的文艺观的学理基础,对“师类”“自然”与“警惕”的态度体现了其为学孜求中道的取向。  相似文献   

10.
赵楠楠 《理论界》2009,(4):131-133
《佛性论》作为专门论述佛性思想的论集,糅合了如来藏思想和瑜伽唯实学思想,在论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一主张的过程中展现了“破立双融”、“兼容圆润”的哲学思辨方式和动态的、中道的观照佛性说的理论特点。其〈显体分〉是《佛性论》正面肯定理论的重点部分,因此,文本以《佛性论》中〈显体分〉为中心对其佛性说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1.
《论语·子罕》:“子畏于匡”,邢昺疏:“记者以众情言之,故云畏于匡,其实孔子无所畏也”,将“畏”字理解为“畏惧”,其误显然。杨伯峻《论语译注》解“畏”为“拘”,译为“孔子被匡地的群众所拘禁”,意义理解虽前进了一大步,但释“畏”为“拘”,仍未属达诂。其实,“畏”应破读为“围”。“畏”属影母未韵,“围”属喻母微韵,二字音近相通。《韩非子·难言》:“仲尼善说而匡围之”,《淮南子·主术训》:“孔子……围于匡,颜色不变”,《史记·孔子世家》“索隐”引《孔子家语》:“匡人简子以甲士围  相似文献   

12.
对正义的论述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在其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这不只是因为在他的伦理学代表作《尼可马克伦理学》中有专章论述正义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于:一、他的正义学说与他的中道思想融为一体,使中道思想更加圆满系统;二、从《尼可马克伦理学》的整个体系和结构来看,他关于正义的论述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 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是以其著名的中道原则为特色。从总的方面来看,他的中道原则是从反对柏拉图那种以少数哲学家为核心,贵族色彩十分浓厚的伦理思想出发的。柏拉图把道德看得高不可攀,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一味强调只以少数贵人为基础的道德是无补于事的,他试图给人们描绘一种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道德生活,在他看来,不偏不倚的中道就是这种道德生活的原则。他认为,  相似文献   

13.
“饮 ,诗人之通趣矣。”1唐代诗人中嗜酒者大有人在 ,其中不乏以酒为号者。初唐诗人王绩自号斗酒学士 ,盛唐诗人元结自号酒民 ,中唐诗人白居易号醉尹、醉司马、醉傅和醉吟先生 ,晚唐诗人皮日休则自号醉士。不过 ,其中饮酒最为出名的当数酒仙李白。李白之嗜酒与豪饮世罕其比。他有知己时“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饮》) ;朋友不在时则“独酌劝孤影”(《独酌》) ;高兴时“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 ;忧愁时“涤荡千古愁 ,流连百壶饮”(《友人会宿》) ;酒瘾发作时恨不得江水变为美酒 :“遥看汉水…  相似文献   

14.
“以义解经”是《公羊传》解释《春秋》的主要方式,并因此成就了公羊学的重要标志,以之区别于《左氏春秋》的“以事解经”。“以义解经”与“以事解经”虽仅为春秋学的两种不同释经方式,但正是由于观照方式的不同,经典所呈现的意义也就大相径庭。但可能因为很多学者把“以义解经”仅当作走进《春秋》或《公羊传》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正> 孔子高徒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子张》)。何晏于《集解》谓:“小道,谓异端”。清人焦循《论语补疏》说:“圣人一贯,则其道大;异端执一,则其道小。故小道为异端。”《论语·为政》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夏却不同寻常,欣赏这些“小道”,认为有“可观”之处。子夏有这样的见解,却又自相矛盾地说:“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令人顿觉圆  相似文献   

16.
笔者近读《诗话总龟》发现 ,宋人李范四首诗题及其佚句 ,均未被《全宋诗》收录 ,现抄录如下 :前集卷十三警句门引《雅言杂谈》 :李范 ,关中人 ,善章句。为《道旁木》云 :“虽当南北路 ,不碍往来人。”《经王山人旧居》云 :“鹤归秋汉远 ,人去草堂空。”《秋日江干远望》云 :“清猿啼远木 ,白鸟下前滩。”《暮秋怀故人》云 :“天涯故友无来信 ,窗外拒双空落花。”《江寺闲书》云 :“钓叟无机沙鸟睡 ,禅师入定白牛闲。”(《诗话总龟》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年版 ,第 15 6页 )李范是宋初人 ,他在太平兴国八年以监察御史权知贡举 ,发现并上举了…  相似文献   

17.
《续汉书·郡国志》注引《续博物志》:“[祝其]县东北独居山,南有渊水,即羽泉,俗谓此为惩父山。《元和志》同。”杨宽先生云:“俗谓羽山为惩父山,当必先有禹惩鲧之传说。”(《中国上古史导论》,《古史辨》七·下)案:鲧殛死。[清]刘梦鹏《屈子章句》曾疑《天问》“勤子屠母”暗指禹之“屠父”,虽非是,亦石破天惊之语矣。观《淮南子·修务训》及高注禹“为治水解祷,以身为质”,岂夏人传统巫术有以酋长或其替身祭神禳灾之习惯欤?禹之“惩父”或“殛父”,或因其治水不成,乃以其“替身”为牺(或以象征性之献祭仪式)以平息神怒、禳息洪祸,或如后代之“奠基祭”(Feundation  相似文献   

18.
王通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王通,字仲淹,殁后其弟子私谥文中子,是隋代大儒。著作有《续六经》等,但传下来的只有一部《文中子中说》(本文引此书只注篇名),这是王通和门人的问答笔记,由其弟子薛收、姚义整理,最后由他儿子王福畴编订行世。这是我们研究王通思想的依据。一、中道,一以贯之王通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中道”。王通说为学“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魏相》)。批判刘炫谈六经多杂,指出“一以贯之可矣”(《周公》)。其弟子薛收也说:“大哉!夫子之道,一而已矣!”(《天地》)阮逸在(《文中子中说序》中说:“大  相似文献   

19.
[土地] 神名。《论衡·讥日篇》:“如土地之神,不能原人之意,苟恶人动扰之,则虽择日,何益哉!”按此为作为神之“土地”一词之较早见于载籍者也。清翟灏《通俗编》(无不宜斋本)卷十九引《孝经纬》云:“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是社  相似文献   

20.
“执两用中”是中庸之道的核心含义,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核,也是清代皇帝执政的一大特色。类似表述还有中庸之道、中正之道、中道、中和等,多见诸《清实录》《起居注》以及御制文集等文献。“执两用中”是整体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其以不偏不倚的哲学方法实现了清朝皇帝的中道理想。考察“执两用中”思想,有助于深刻理解清朝皇帝的治国理政思想,对于深入解读其帝王经学体系以及政治实现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