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内圣外王”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但其基本精神可归结为“内圣外王之道”。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企求的目标,成为历代儒家讨论的中心议题和学术宗旨所在。随着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和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儒家“内圣外王之道”被“五四”以来的反传统主义者视作腐朽的封建意识形态,受到无情批判。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继续为复兴和发展儒家这一根本精神而努力。它在当今社会里究竟是仅供人观赏的“木乃伊”,还是仍可散发活力的“活的生命”?在我们看来,只有先弄清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具体内涵及其发展线索,才能更好地判定它对当代社会及21世纪有无积极借鉴或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曾子《大学》作为“四书”之首,是由“句〈章〈书”三级组合的袖珍型书本,其思路清晰,章法严密,句间关系和章间关系贯串了“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之道。  相似文献   

3.
屈原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至少有两个,一是屈原理想模式的理性前提——“内圣外王”之道的虚假性缺陷.二是专制政体下“道”与“势”的冲突。前者使其理想模式失去了内在合理性,后者使其理想模式不具备实现的外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葛洪的人生哲学与其人生际遇有关。葛洪人生观的形成是由儒而入道,最终立足于道,其人生哲学总的表征是《庄子·天下篇》所谓“内圣外王之道”。行善升仙、得道匡世是葛洪超越人生困境的理想生活方式,是其所认为的人生意义之所在,是其人生哲学的基本内核。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连绵五千年文明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客观存在。本文在强调内部研究、社会发展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上 ,从对古代管理思想特有的观念形态———治国之道———的探讨出发 ,揭示了儒道法共同架构中国古代主干管理思想之基本事实 ,探讨了该思想的学派构成和核心内容———“内圣外王”治国模式。  相似文献   

6.
范纯仁,北宋名臣,哲宗时两度拜相。他一生遵奉儒学“内圣外王之道”的理想,勤政爱民,秉直敢言,公忠体国,宽厚仁恕,并积极通过自身努力试图抚平激烈的党争,在北宋政治舞台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北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内圣外王”一语出自《庄子·天下篇》。《庄子》是著名的书,历来诵读者很多,但是,大约由于它“什九皆寓言”,在学术思想上认真对待这一说法的似乎又不多。梁启超也许是个例外,他说:“‘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部,中国学术……其指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所谓‘古人之全者’以此也”。他实际上指出:在“中国学术”中,“内圣”——修养和“外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建构的具有浓厚道义色彩,同时兼具平等、友爱精神的友道体系奠定了中国传统友道的基本精神.然而先秦儒家的友道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先秦儒家在顺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环境变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内圣外王”之道对西周的友道进行改造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古代爱情诗的文化内涵和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层结构,可简括为:家国同构、天人合一。这既表现为儒家入世与出世,即“兼济”与“独善”之间的矛盾,所谓“内圣外王”之道;也表现为群体道德与个体价值,即“明礼义”和“知人心”之间的撞击,所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是先秦哲学家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崇内圣外王之道,立经世致用之说,学术思想同社会生活密切相结合。老子也不例外。《老子》一书宣扬“无为”,配之论“道”,用老子本人的话来说,就是要求当时的统治者“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以道蒞天下”(六十章),因此,研究《老子》一书,  相似文献   

11.
王朝周期、农民战争和社会的财富积累孙达人中国全部成文史,尤其是自战国以来的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一治一乱,循环往复,呈现出很强的周期性特点。受这种历史发展特点的影响,我国传统史学的基本观点──历史循环论,即所谓“一阴一阳之为道”①,所谓“三王之道若循环...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先秦儒家建构的具有浓厚道义色彩,同时兼具平等、友爱精神的友道体系奠定了中国传统友道的基本精神,提出的规范要求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华儿女的朋友交往.然而,先秦儒家的友道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先秦儒家在顺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环境变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内圣外王”之道,对西周奉行的友道进行改造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说构成了其内圣外王思想的基本内涵.孟子的内圣外王之道不但将儒家的内圣之学和外王之道有机地结合与统一起来,而且还体现了鲜明的实践哲学特征.孟子不但使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在体系上更加完整,而且还在实践哲学的思想层面上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儒学的思想内涵,从而使中国传统哲学呈现出的多样态的学术面貌和思想进路.  相似文献   

14.
正始玄言诗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魏正始年间,何晏、王迅创立玄学。“夫玄学者,乃本体之学,为本末有无之辩”①。玄学综核名教与自然,调和儒道,本质上是“一种阐发内圣外王之道的政治哲学”②。但到了激康、阮籍时期,由于“现实变得更不合理,连调整的可能性也完全丧失,玄学就从世界分离出来而退回到自身,用应该实现的理想来对抗现有的存在……由政治哲学转变为人生哲学”③。税康、阮籍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他们“使玄学深入到自我意识和精神境界的问题之中分从而使玄学走向人生,走向诗歌,以玄言为内容的玄言诗便产生了。然而,众人对玄言诗的产生时间,一直认…  相似文献   

15.
巴文泽  王珍 《船山学刊》2010,(1):195-197
孔子的仁学以爱人为起始点.以忠恕之道把自己的仁爱之心推广出去,分殊为“孝”、“敬”、“忠”、“信”等道德条目,按照中庸之道处理好自己身心关系及与家人、朋友、同事、路人的关系,完成自己的人格,实现自己的价值,使整个社会和谐有序,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孔子的仁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向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对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通考》的写作目的和宗旨,是想说明历史“会通因仍之道”,同《通典》大相径庭《文献通考》的写作目的和宗旨,在于“融会错综,原始要终”,以究其“变通驰张之故”,实有别于《通典》。写作《通考》的意图是想说明历史“会通因仍之道”马端临撰修《文献通考》的意...  相似文献   

17.
论老子之“道”[美国]A·J·巴姆老子之“道”作为中国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有种种不同的英文译法。但没有一种译法是完全适当的。有不少翻译,如同我们在下面将要指出的,未能把握住“道”的基本特征,而偏离了原意。“道”这个概念产生于中国固有的文化土壤,因此需要...  相似文献   

18.
孙建伟 《江汉论坛》2015,(2):102-107
始于内圣,终于外王,《四书》是孔子内圣外王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庸》中不但有丰富的"修身"思想,亦包含了富于进取、积极用世的"为政"理想,是孔子内圣外王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郑玄、朱熹、康有为等的《中庸》诠释著作有不同的特点,但由内圣至外王的诠释理路却一以贯之。中庸之道乃人间之常道,是合乎"中庸"之原则的"道",是一种平常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处理天下一切关系的基本法则,以普遍性、永恒性、恰当适度为其主要特征。"仁"与"礼"是儒家中庸之道的重要范畴,在孔子内圣外王思想体系中亦有着重要的地位。内圣外王与中庸之道在《中庸》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哲学很早就开始研究“人”的自身,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构筑了关于“人”的思想理论体系,在孔子看来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能思考,有理性,即实事求是的精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孟子和荀子又承其衣钵,并使之发扬光大,虽然他们之间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但都强调人的后天努力,认为人经过“学而时习之”是可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这种高尚的人不仅能“究天人之际”而且深谙“内圣外王之道”。“内圣”使人提高精神修养,  相似文献   

20.
祁志祥 《学术界》2023,(7):111-121
周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启蒙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人的觉醒”时代。周代的思想启蒙,表现为“人道”对殷商“神道”的袪弊。周代思想家讨论的“人道”,是“内圣外王”之道。“乐教”就是周人“外王之道”中辅助礼教、实现德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周公制礼作乐,音乐理论在周代达到高度繁荣,形成了丰富完整的思想体系,包括“本于太一”“天地之和”的音乐起源论,从“古乐”到“新乐”、从“德音”到“奸声”的历史演变论,“乐以象德”“声以和乐”的音乐本体论,“管乎人情”“制之礼义”的音乐创作论和“审乐知政”“和乐成顺”的音乐功能论。对周代乐教的思想体系作出系统考析,不仅可为全面认识周代音乐理论的辉煌提供可贵的参考,而且对于今天认识音乐的真谛和使命具有值得珍视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