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什么是“利益”?在我国现行的有关社会科学《辞典》和教科书中,很少把它作为专门概念去定义。依笔者所见,《辞海》中把利益解释为“好处”。《伦理学大辞典》中把利益定义为: “人对周围世界一定对象的需要。”我认为,上述定义尚欠科学性,没有抓住利益范畴的实质。依照第一个定义可得如下结论:凡是能从自身之外得到“好处”的东西,都有自己的利益。植物生长从阳光、雨水中得到“好处”;动物的生存从自然界中捞到“好处”。这样,利益就成为一切生命有机体所共有的了,人们可以大谈猫的“利益”、狗的“利益”,这显然是荒唐的。把利益定  相似文献   

2.
《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八年第三期上刊载了我写的《“凌云志”一解》,对毛主席的光辉诗篇《水调歌头·重上井岗山》中“久有凌云志”一句的解释,提出了我的看法。这里,对于我的观点进一步加以阐述。 “凌云”一词,原意为高举超出尘世。如《汉书·杨雄传》:“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凌云之志。”《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悦),飘飘有凌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因此,“凌云”一词后来多用于表示人的雄心壮志,远大理想和非凡抱负等等。如《后汉书·冯衍传》:“不求苟  相似文献   

3.
王永健同志的《试论辛弃疾及其〈稼轩词〉的局限性》(《江苏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七八年第二期,以下简称《局限性》)一文对辛词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广泛的批评,许多论者被认为有“只强调某一方面”的“形而上学”的过错。然而他本身却从作家作品的“局限性”这一方面出发,对辛弃疾及其词进行了“彻底否定”、“彻底扫荡”。很清楚、《局限性》一文实际上以论“局限性”来作为对辛词“进行全面研究”,进而以“局限性”来取代辛弃疾及其词的主要倾向的。王永健同志这样的研究辛词,我认为确有“值得讨论之处”。限于篇幅,这里只能就有关几个问题作简要的论辨,请专家们指正。  相似文献   

4.
《苏辛词风异同辨》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词的发展史土,苏轼和辛弃疾历来被评论家并称为豪放词派的大家。深入研究他们词风的异同,无疑有助于对他们词作的全面了解和作出更确切的评价。严迪昌同志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年第一期上的《苏辛词风异同辨》(以下简称《异同辨》)提出这一问题探讨,是值得重视的。《异同辨》一文认为:“不同作家在同一艺术领域内有所新的创  相似文献   

5.
写作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许多概念都是借助经验积累而来的,并未上升到理论高度。其中,“什么是描写?”就是需要商榷订正的问题之一。什么是描写?或说怎样给描写下一个定义呢?《“辞源”正续编合订本》(一九三九年版)和《“辞源”修订本》(一九八○年版)均称“描写:摹写也”。这是以词解词,显然不能视为“描写”的定义。较有探讨价值的解释是下述两家。1.《汉语词典》(一九四七年版《国语辞典》删节本):  相似文献   

6.
自从《夜宴》裸替邵小珊一举成名后,《黄金甲》中巩俐的替身李志莹也浮出水面。因为这两部大片的“替身效应”,仿佛现在一说起替身,人们就联想到“自我炒作”、“想出名”,“替身”这个词被定义化甚至有些妖魔化了。  相似文献   

7.
校园文化的概念、特征、功能及其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文化,文化,言之固易,要正确地加以定义及完备地加以叙述,则是不容易的事。”这是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首章所发的感叹。“校园文化”固然巳在“文化”前面加上了限制性词语,但对它的定义,至今还是众说纷纭: 一说“校园文化是纷杂的社群文化中的一种。它是以大学生为主要载体,与主导文化的联系较为宽松的,在思维特征、价值选择、行为趋向、生活方式等诸方面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沈辉《校园文化浅析》《青年研究》1986年第12期) 一说“校园文化是由大学生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所创造的一种社会文化,是大学校园中一切意识形态的总和。”(高云霞《社会科学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中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评论《红楼梦》中“老学究闲征《姽婳词》”这一情节时,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贾宝玉颂扬屠杀农民起义军、死心踏地地为主子卖命的林四娘,具有严重的反动性质;曹雪芹赞扬林四娘的忠义和武勇,诬蔑起义农民为贼寇,流露出忠君思想,反映出曹雪芹的封建阶级立场,因此,《姽婳词》是我们研究《红楼梦》的反面材料。我认为这种观点抹煞了“闲征《姽婳词》”的积极意义和曹雪芹的果敢精神,有必要商讨一番。  相似文献   

9.
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中,萨特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对“痛苦”、“听任”和“绝望”这三个词进行了解释。《人都是要死的》以文学的形式体现了这三个词的存在主义含义。运用“痛苦”、“听任”和“绝望”这三个词语,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解读雷蒙·福斯卡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0.
1985年7月,“台湾研究国际研讨会”第一次学术讨论会时,我曾经提交过一篇题名《为中国化的社会科学作出独特贡献》的书面发言稿,阐述了我对台湾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问题的一些看法与意见。《发言稿》的中心思想是,我完全赞同当时的台湾民族学研究所所长文崇一教授倡导的:台湾社会科学的发展应当走“中国化”的道路,中国学者应当为中国化的社会科学作出“独特贡献”。现在,我还想就这个问题发表几点补充看法与意见。 首先,我需要再一次声明的:由于台湾同大陆过去有三十多年的分隔,我本来对台湾各方面的情况了解就很少,而且我也不是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所以讲出的话误差性可能很大,希望两岸有关专家学者们指正与见谅!  相似文献   

11.
在汉语语法教学中,有必要保留原《暂拟系统》采用的“词素”这个概念及其意义。这是由于词与比词小的语言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把“词素”看作是最小的语言单位,并把“词索”同“宇”、“词”区分开,对手掌握现代汉语的结构规律是很有帮助的。而主张改用“语素”的概念及其定义的种种理由,尚嫌不足。  相似文献   

12.
翻开高中的语文课本,“词”如一位风姿绰约的佳人在空谷悄立——毛泽东的《沁园春》,苏轼的《水调歌头》、《念奴娇》,范仲淹的《渔家傲》,周邦彦的《苏幕遮》,辛弃疾的《永遇乐》,姜夔的《扬州慢》,它们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让学生和我对它们千般钟爱,万般吟咏,一同走人“词”这片明  相似文献   

13.
我在 1 996年撰文提出了蒙古史上的“黄金家族”仅指忽必烈子嗣的看法① 。在国内 ,曹永年先生则持“黄金家族”与“孛儿只斤家族”等同的观点。他的两位当时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 ,在其指导和反复修改下 ,撰写《讨论“黄金家族”一词必须以史料为基础———与阿尔丁夫教授商榷》一文 (下简称《商榷》)。为此 ,我写了两篇文章 :一篇题为《“黄金家族”一词指称对象范围》② ,一篇题为《关于“黄金家族”一词的产生时间》③ ,答复了他们的商榷 ,进一步论证了我的观点。在此 ,我将继续论证自己关于“黄金家族”一词仅指忽必烈子嗣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刊正值笔者作为“文革”后首届大学生进校的第一年。因此,本人首先是《复旦学报》新生20年来的一个同龄读者。作为读者,从学生到教授,《学报》是我学习、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活的流动教材。由于这20年改革开放与发展很快,所以人文社会科学类、尤其经济类的大学教材跟不上时代步伐,其“过时率”或“折旧率”不断提高。人们对新知识的了解从课堂上和教科书里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满足。于是,学生时代的我便把《学报》作为自己的一种课外补充阅读材料。毕业后也作为教研工作参考资料之一,经常翻阅。《复旦学报》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辞海》提出的形象定义将形象界说为“图画”提出商榷。形象有图画型和非图画型两种形态。汉语中“形象”一词最初是就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而言的,后来它的含义扩展了。国外的理论也认为艺术形象并非一种形态。将形象定为“图画”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毛病,可用“感性形式”这个词组取代“图画”一词。文艺理论还有另一种选择,即仍将形象定义为“图画”,同时将文学艺术分为两类:形象艺术与非形象艺术。  相似文献   

16.
读书札记     
一、《长恨歌》“宛转”非俗语词白居易《长恨歌》有一名句:“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其中“宛转”一词,现今通行的唐诗选本大都释为“缠绵悱恻的样子”.对此,傅如一在《“宛转蛾眉马前死”笺注指误》一文中曾作详细辨析,此不赘述.黄征在《魏晋南北朝俗语词考释》一文中认为,《长恨歌》中的“宛转”一词是俗语词,应作“剧烈翻动”解,以“状写杨贵妃被尺组勒死时竭力挣扎之惨象”;且引陈鸿《长恨歌传》中记明皇奔蜀、马嵬兵变、贵妃赐死一段中的“展转”一词作为旁证.对此,我不敢苟同,申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特邀主持人王铁琨按语《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全国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语文现代化”专栏准备开设“《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成果再开发研究板块”,这是一件好事。《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不仅得到学界、官界(政府)、业界的关注,也得到了学术期刊界的关注,这对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确很有学术思想和学术敏感性、前瞻性。责任编辑李开拓先生邀请我做特邀主持人,作为一名热爱语言文字事业且具有30多年语文工作经历的语文工作者,作为前5部“报告”的参与者和下编的主持人,我对《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很愿意继续关注并支持这项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尤其是《精神现象学》作过精深的研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曾称《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把它称为“黑格尔的圣经”。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在这里使用的“诞生地”一词含义的理解,没有什么重大分歧,然而对“秘密”、“圣经”这两个词,尤其是“秘密”一词的理解却并非如此。通常流行  相似文献   

19.
一、转词的含义 转词的定义在《马氏文通》(以下均简称《文通》)中有两处。一处在“外动字”章:“外动行之及于外者,不止一端。止词之外,更有因以转及别端者,为其所转及者曰‘转词’。”另一处在“内动字”章:“内动者之行不及乎外,故无止词以受其所施,内动之不得转为受动者此也。而施者因内动之行,或变其处焉,或著其效焉,要不能无词以明之,是即所谓‘转词’也。”那什么是止词呢?《文通》曰:“凡受其行之所施者,曰止  相似文献   

20.
东京学艺大学汉文学教授高桥稔最近在他的新著《中国说话文学之诞生》一书中使用了“说话文学”这一提法。他认为汉语中的小说一词历史上意义几经转变,容易混淆。在研究讨论古代小说史时,不如使用“说话文学”一词意义明确。高桥稔教授对说话文学下的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