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为有限理性存在的人类自身在面对世界之时,也必然地面对了语言的存在问题,而语言的存在绝非是"交流工具"、"符号系统"等语言现象可以担待的问题,语言存在问题不仅关涉语言现象的呈现,而且关涉如此"现象"呈现的本底根据,即关涉语言存在的理性基础;语言存在的理性基础作为语言现象之根据应该立于纯粹的先验语言世界,体现为纯粹的概念形式,并通过理性"直观"与"表象"过程实现其与经验形式的统一;先验哲学的"直观"与"表象"既是产生"语言知识"的保证,又是先验语言形式与现象世界的语言描述相统一的必然环节,语言存在之"真"基于理性之"真"。  相似文献   

2.
在语言现象的经验中,我们常常将这种现象的存在统一视为其自身固有品质的表现而具有客观性的存在地位;弗雷格的语言分析注意到了语言现象经验中的相关常识论,提出了一种去心理主义的“涵义”观,并希望以此确立语言现象存在与统一的客观思想模式;弗雷格的“涵义”论揭示了语言现象经验的共同性基础,但这样的“揭示”并没有为“共同性基础”确立真正的源泉,我们只有从“涵义”思想的改造与回归先验哲学的进程中方可探知语言现象存在与统一的必然性基础,即语言现象世界的呈现与统一性特征决定于理性存在的先验形式,决定于纯粹理性世界的语言存在原因.  相似文献   

3.
先验语言形式及其"实在性"就先验哲学的理性存在过程而言应该是自明的"事实",这种"事实"既无法由先验语言形式单独加以确立,也无法由经验的语言现象单独加以确立;在理性存在的条件下,先验语言形式作为纯粹的理性形式不仅是先验的,而且是实践的,语言现象因为实践的必然发生而秉承先验语言形式的决定;先验语言形式与语言现象的对立和统一因为回到理性存在过程而成为可能,理性存在的事实所确立的既是关于语言现象的实在性,又是关于其先验形式的"实在性".  相似文献   

4.
在先验哲学的理性视野下,语言存在的统一应该是基于理性存在的统一。语言存在的统一性既要体现在经验过程的语言现象里,又要体现在理性过程的纯粹语言形式里。前者呈现为了知识性对象存在的语言现象统一,后者则指向了纯粹理性对象的语言形式所在。自然世界的语言呈现形式,与理性世界的语言原因形式统一于理性主体的存在。语言存在的统一性,实现于理性存在的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5.
人的"此在"过程必然体现为语言行为的发生过程,即语言"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提供了语言存在与自然物存在的区分,而且提供了两者联系和统一的实现条件。人作为语言存在的实践主体和作为具有纯粹语言根据的先验主体,本身就具有以自身为目的的纯粹语言意愿。语言存在的纯粹理性原因或先验语言形式存在将其作为现象存在的语言引向作为智性存在的语言,从而呈现出人的"此在"所拥有的语言"真实"。先验语言形式或纯粹的语言意志所规定的是关于纯粹语言原则的语言理念。这样的"理念"不仅是纯粹而且是"实在"的,它一定要通过实践的理性而体现在语言行为者的经验中,从而使得理性的先验语言形式规定的纯粹性和决定性成为某种"客观"的存在。只有人的"此在"过程才能通过实践的理性将语言存在的先验王国引领到语言现象的世界中来。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哲学理性的思辨进程和语言存在问题的揭示,尝试先验语言学构建的思考,探寻语言存在的理性回归之路。哲学理性的思辨进程以理性存在为前提,并通过理性存在的本质展示人之"语言"的先天必然性;作为理性主体经验的语言过程总是表现为先验的纯粹语言形式在经验直观过程中的综合应用;凭借理性的纯粹思辨和先验形式存在,理性主体必然地要在经验的语言现象之上构建起语言存在原因的先验世界;在语言存在的问题上,理性思辨的目标不是经验过程的语言现象、语言条件和语法规律,而是其绝对的源泉、无条件者和纯粹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7.
如果我们将语言存在限制于经验世界的范围之内,那语言存在又常常被称之为语言现象的存在;语言现象的世界将自然经验的形式和心理经验的形式统一于自身,并以自然存在和心理存在的特征呈现于理性存在的实践过程.语言现象的心理经验形式在其初始阶段的表现上,它要产生于理性主体的经验直观发生,对应于自然世界的对象系列,包括自然语言的存在系列,表现为无差别的、初始性的、整体性的、不确定性的大脑意象或感觉印记;相对于自然过程的语言形式而言,它是作为心理过程的"图式语言"而存在,"图式语言"即心灵中的表象成果,其存在内容和地位既是经验直观的,又是理性存在规定的.作为心理语言存在的"图式语言"所承载和表达的既有关于自然世界的"影像"和"记录",又有关于这种心理图式存在和统一的理性规定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讨论"心理语言学"概念时,我们实际上已经离开了严格意义的传统语言定义,即将"语言"的外延扩展到了整个心理世界,一切心理的过程和内容无不展现为语言存在的过程和内容."心理语言"在其存在的初始形式上就是一种心理的表象成果,即"表象语言"."表象语言"依其特有的心理存在形式标识着自然世界及其自然语言对于理性主体世界的首次进入和呈现,标识着理性主体与自然对象交流行为的真正开启;"表象语言"以感觉、印象、心理图式等形式留存了自然世界,也以初始阶段的心理语言形式留存了经验直观的成果,并体现为理性统一世界中的语言存在的必然过程和内容.  相似文献   

9.
依据哲学的“先验理性论”,作为纯粹形式存在的理性语言首先应该保持自身的先验性地位,它作为理性语言的纯粹对象总是要与理性存在的纯粹形式保持同一,并成为获取一切普遍性语言原则的根据;其次,作为纯粹形式的理性语言又应具备自身的积极特性,并呈现出一切先验形式存在的积极特征,理性语言的先验形式地位转变源于其自身存在的实践特点,并通过理性存在的言语行为者的语言意志将其颁布的普遍性原则实现于语言经验的现实之中;第三,理性语言的纯粹地位转变并非意味其先验性与经验性的同一,它所强调的是关于先验语言形式的积极作用存在,它所凸现的是先验语言形式作为理性存在的语言实践的必然要求,即人的“语言经验”必然地秉承着先验语言形式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与其说康德“悖论”的产生源自理性自身纯粹形式的表现困境或有限理性存在者在认知过程里的超验企及,不如说源自纯粹的先验语言形式在自然语言中的不可言说或自然语言对于超验对象的经验呈现,其结果自然地带来语言命题及其语言存在问题在先验性与经验性方面的混同;理性“悖论”既是理性存在的必然发生,又是语言经验过程的“失真”表现,自然语言的“尺度”不在自然的进程,而在理性存在的先验语言形式之内;辨明“悖论”的原因和形成就是辨明理性与知性、自然语言与先验语言形式的分野,确立清晰的具备不同特征的语言存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自由意志作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建设的基本概念在分析的意义上必然地联系于具有纯粹性和普遍性特征的绝对存在;这样的存在因为拥有自身的原因性而区别于经验的过程,并同时将这样的存在与普遍性的原则规定或定言命令统一起来,形成一个自由世界的标准。当然,自由的确立还在于获得世界统一的先验综合根据,在于取得自由意志与其行为结果的统一;自由原因性的可能来自理性存在的事实及其实践特性,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道德律命令才会因为“积极的自由”的存在而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基于康德的先验哲学,自由源于理性存在的必然,其"实在性"的体现依托于理性存在者或人的"此在"事实;自由的"实在性"不是作为物的经验对象,而是作为经验对象之规定的纯粹形式存在;自由作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其"实在性"既指向理性原则的存在,又指向理性原则作用的存在,并必然地表现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的统一;任何在自由问题上所取得的进展和突破都是新的路径的选择和对以往方法的解构,而非对自由和存在本身的改变,康德哲学的建立是如此,海德格尔的存在体系也不例外;因此,在不断面对困惑、重释自由之际,我们也在凭借自由的问题而进入自身存在之路,并获取人的"此在"之真实。  相似文献   

13.
康德批判哲学的整个构架于《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要素论部分得以初步完成。其中,先验范畴及其在具体应用时所对应的原理,都在先验逻辑与经验性的关系中给出,而时间图型又是先验性与经验性得以沟通的重要桥梁。于是以因果性为例,康德分别运用先天还原与经验投射的论证手法对之进行了充分地演绎。通过对其手法的分析可以认定,康德批判哲学的全部展开就是关于时间二重性的探索,即一般意义上的时间先天批判。  相似文献   

14.
象征使人依照自己的精神追问自然的意义成为可能。判断力通过艺术的类比使理性将美的自然看作是以上帝为本源、理知世界为原型的自然;美的艺术创造是理性在为理知世界配上图型;知性在自然的合目的的形式的范导下利用由经验的类比而获得的关系范畴等诸范畴追求真理;这样人利用真理便可以依照艺术美所提供的理知世界的图型重塑自然的外形。因此符号是自然意义和人的精神的载体,是人在自然界产生效果的中介。  相似文献   

15.
在弗雷格将逻辑概念"真"引入语言的分析后,语言意义的逻辑结构及其呈现的方式和过程便发生了全新的变换;"真"对于语言存在的世界而言集中体现为语言意义的判定标准,并奠基于语言句子与世界中"事实"的关系;在凸显语言句子与事实之关系的弗雷格概念里,"指称"无疑成为了语言哲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文章立足于弗雷格本意的"指称",探究"指称"过程中所实现的语言与世界的存在关系、语言与世界的确立关系,以及句子之真值结果的获取条件;重释弗雷格的语言分析就在于回到弗雷格语言思想自身,并力求确立形式化语言研究在弗雷格那里的"实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于纯直观和纯粹概念之间的关系论述较为复杂,并且分散于先验感性论、先验分析论和原理分析论中。在这三层论述的每一种中论述的层次又是不相同的,因而较难把握。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康德的先天直观和纯粹范畴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7.
理气观是朱子哲学的核心,但其理气关系不仅在于凸显天理的超越性,同时也反显着气的实在性。因此,对于朱子的理气观,不仅需要从理的角度进行理解,同时也需要从气的角度进行解读。从理气关系的角度看,气始终充当着一切存在之前提基础的作用;而从生物之具到人的生存基础,就是朱子哲学中的气在宇宙天道与人生世界中的两种不同的表现。但无论是生物之具还是生存基础抑或是宇宙发展的力动之源,气既是作为所有存在之前提基础出现的,同时也代表着人所必须超越、驾驭与主宰的对象;而从生存基础到力动之源,则充分展现了从自然到天性这一人既生存其中,同时又不得不时时面对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