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思潮的转型黄顺力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堂堂“天朝”败于蕞尔“岛夷”,这一结局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反映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而且也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直接促成了世纪末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转型。一、甲午战前洋...  相似文献   

2.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创办凸现了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时代要求。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产物。翻译馆注重军事书籍的译介出版,其军事书籍的翻译在甲午战争前后在翻译类别、原本选择、内容等方面都各有其特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军事书籍的译介出版对于推动晚清武器的制造与研究。增强海军与海防建设的能力,加快中国军事教育的近代化进程,促进国人自编军事书籍的兴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甲午战争前夕中日统治者对形势的认识和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甲午战争前夕中日统治者对形势的认识和判断李少军甲午战争前夕,中、日统治者对形势的认识和判断,即对彼此意图和动向、对俄英为主的他国动向的认识和判断,一误一准,从而导致中方迟迟不立足于战守而忙于交涉,陷入全面被动,日方全力推行挑战方针,军事外交均占主动...  相似文献   

4.
甲午战争百年反思苏贵庆发生于一百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不仅在中国近代史上,而且在世界近代史上是一场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大战。中国从此一蹶不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里越陷越深;日本一跃成为世界军事强国,在对外扩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远东的战争策源地。但...  相似文献   

5.
中日甲午战争后,在政治上,日本实国主义的核心──军部,成为天皇制下最有组织、最有卖力的特殊的军人集团,并开始左右国政,同时,由于战后大搞军国主义的扩军备战,使正在形成中的日本帝国主义具有更加浓厚的军事色彩;在思想意识上,军国主义思想开始主宰日本国民意识,日本社会盛行蔑视中国的风气。这些都说明,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得势的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争百年祭张振鹍现代史上,日本发动或参与过多次对中国的军事侵略。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次:一次是1894年(清光绪20年)爆友的战争,因为这一年是中国以干支纪年的甲午年,所以通称甲午战争。另一次是1937年(中华民国26年)开始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前一...  相似文献   

7.
苏小东 《百姓生活》2014,(11):54-56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由于进攻一方的日本是海外征战,其作战形式必然是海陆协同的联合作战,而防御一方的中国也必须以海陆协同作战来应对。从军事角度看,甲午战争谁胜谁负,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双方对海陆协同作战的认识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作战条件、作战准备及作战指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甲午战争后中日强弱关系的转换为背景 ,中日两国出于不同的目的 ,促成了近代以来大批日本顾问来华。日本顾问来华 ,对中国军事改革、军队建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而对日本扩张在华势力 ,推进大陆政策、发动侵略战争的作用则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军事、政治、外交上的表现作出了新的评价,认为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中的“指示”无可厚非,其“保船制敌”的军事方针符合当时中日海军力量对比的实际情况,是可取的。至于战争前的外交活动与军事准备,李鸿章的作为也是有其一定积极意义的。对此观点,我们欢迎展开讨论,希望有关学者踊跃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0.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开始采用西法编练新军,与此同时,各类军事学堂在南北各省纷纷建立,军事教育勃然兴起。其主要倡导者和开拓者就是张之洞。 一 张之洞军事教育活动的思想基础是对军事人才的重视,而对军事人才的重视又与他在中法、中日战争中对外情的了解不断加深和对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担忧有关。 1884年7月8日——清政府对法宣战前夕,张之洞从腹地山西抵达战云密布的广州就任两广总督。他上任后亟筹战守准备,起用老将冯子材,为谅山——镇南关大捷作出了重要贡献。事隔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之洞又奉旨到靠近战区的江宁权篆两江总督。在江宁,他不分畛域,调兵遣将,筹固大局,主张对日本的侵略进行坚决的抵抗。  相似文献   

11.
军事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当前从全国军事理论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层面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对军事理论精品课程建设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方式去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军事教学模式,实现军事理论教学精品化和专业化.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常州籍翻译名家与常州的关系,认为应利用翻译名家的知名度,提升运河文化的文化底蕴,推动运河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通过名人效应和实践载体,助力常州旅游明星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前三十年,日本锐意引进西学,推行国民教育,普及基础知识,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了军队制胜的人力因素;而此阶段之中国依旧为没落的封建传统教育,所实施的洋务教育有很多局限,其时人才不济,民智未开,思想僵化,严重制约了军事近代化建设中官兵素质的提升。近代中日不同的教育路径与甲午战争的结局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改良运动李伟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在这次战争中,清王朝被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打败,并订立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惨重的灾难,同时宣告了清王朝“自强”运动─—洋务新政的破产。也正是由于甲午战争的失败...  相似文献   

15.
光与影--近代日本留学生对于明治日本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学生对明治日本的贡献表现在各个领域,他们竭尽全力宣传移植欧美各国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思想文化以及军政、军令等军事制度,模仿欧美建立军法、军事教育体系,积极学习欧美各国的用兵战术和兵工技术,使日本在亚洲最早成为君主立宪国家并逐步实现军事近代化,并据此打赢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但留学生之于明治日本的意义还在于,在日本走向军事帝国主义的不归路上,他们是最大的策划者、推动者和执行者。  相似文献   

16.
刘伯承军校建设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教育学。他在军事人才质量标准的确立、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等方面的理论贡献,对于我们今天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张之洞卢世菊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迄今已有一个世纪了。在这场战争中,控制着清政府军事和外交大权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人苟且偷安,致使战事每况愈下,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然而,在这场战争中,也有一些爱国将士蝶血鏖战于沙场;同时也有一批主战...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校应该承担起传播军事思想、培养全民和平意识的重任,把军事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课程来对待,将军事课程视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扩大课程内容的涵盖面;加强军事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建设;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明确军事教研室(部)职能;应是普通高校加强军事课程建设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争与清军勇营制度张红军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从晚清兵制发展演变的角度来看,咸丰以前是八旗.绿营制度的时期,由咸丰、同治到光绪甲午勇营制度为代表的时期,而甲午战争以后则是新军制度为代表的时期。因此,甲午战争乃是晚清兵制第二...  相似文献   

20.
财政建设是革命根据地巩固政权和开展军事斗争的物质前提与保障。东江革命根据地作为全国最早建成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之一,从成立初期便高度重视根据地财政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随着东江苏区的扩大和发展,根据地逐渐形成了“以没收反动派财产、募捐、临时征发、税收为主要财政来源,以政权与军队建设、改善工农生活、根据地建设为主要财政支出”的财政收支体系,为后续东江抗日根据地财政建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