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赖章云 《老友》2011,(3):60-60
你也说《老友》,我也说《老友》,大家都有一个共同体会:就是谁读《老友》谁受益。我读《老友》十多年,深感《老友》是本好杂志,她能教育人、警示人、启发人、鼓舞人。读着她的文章,与她那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同行,使我走入了更加广阔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阅读感动     
李业成 《社区》2014,(14):8-8
我看过一个意大利进口的电视剧《警察故事》,有一个情节让我非常感动,一位看上去五十多岁的老太太,她的眼睛看不见了,已成盲人。她听到有人翻书的声音,便非常敏感和激动,可见书在她心灵中的位置。她要书,儿子递给她,她用手摸着书,那双手因渴望而颤抖。这本书是但丁的《神曲》,但丁在今天依然是意大利人的文化精神。这是她从前读的书,她熟悉书的被磨破的边边角角和书后的标记。她想起了书中被她勾画过的句子,让儿子读给她听。儿子在做着一件最为孝顺的事,认真而动情地读给妈妈听。这个剧情真好。  相似文献   

3.
我是《老友》杂志的忠实读者,多年来订阅没间断过。喜欢《老友》,是因为她很有特色,感到读《老友》是一种享受。她给我温馨,也给我激励。《老友》的文章深深地打动着我,使我的晚年生活充满了激情和欢乐。  相似文献   

4.
陈亦权 《社区》2012,(27):60-60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参加了一个同学小聚会,聚会上,大伙儿都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各自的事业发展,只有一个同学,一个人坐在角落里拿着手机阅读着什么。 我好奇地凑过去问她,她告诉我说她的手机里安装着一个唐诗宋词的软件,空闲的时候,她就会拿出来读读,像现在她感觉自己插不上什么话,就独自坐到一边读起了唐诗宋词,此刻正读着一首李白的《蜀道难》呢。我也非常爱好唐诗宋词,就坐了下来和她聊起了。正聊着,几个同学摇摇晃晃地过来叫我们去喝酒,听到我们正在谈唐诗宋词,他们一个个都不屑地说:“切,那是小孩子的玩意儿!”  相似文献   

5.
我退休后订了一份《老友》杂志,老伴看到我读《老友》读得那么津津有味,总是说:"老头子,也念给我听听啰。"这时我就不得不给她念。经我一念,老伴学习《老友》也感兴趣了。她认为《老友》有学头。每期《老友》一到,老伴总要催  相似文献   

6.
今天我读了《了不起的女孩》这篇文章。课文主要讲了一个身患绝症的小女孩李欢面对病魔,毫不畏缩,勇敢面对和她那顽强拼搏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薛鑫良 《中华魂》2011,(2):15-17
她是陕北农民的女儿,1934年正式参加红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刘志丹的妻子和助手,为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她曾经亲手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做棉鞋;亲自为毛泽东、贺子珍夫妇的女儿姣姣(李敏)接生。毛泽东、周恩来尽管年龄都大于刘志丹、同桂荣夫妇,但都称呼她为"刘嫂子"。她1999年5月4日在西安市因病逝世之后(享年93岁),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等领导同志都送了花圈。  相似文献   

8.
宋增明 《老友》2015,(4):68
退休后,《老友》一直与我相伴,她已成为我的良师益友。每期《老友》到手,好似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把我紧紧拉住,再忙也得坐下来悉心细读。尤其是《时事纵横》《悠悠往事》《名人轶事》《老年茶座》《养生保健》等栏目我最喜欢,有的佳作反复看了数遍还觉得不过瘾,就认真摘录下来,至今已积累了两本笔记。读《时事纵横》知道了国内外大事,读《悠  相似文献   

9.
廖魁英 《老友》2010,(4):64-64
我读了2009年《老友》第11期罗诗音写的《她的心里只有爱》一文后,肖满菊的宽广襟怀震撼了我的心灵,让我惭愧地留下了眼泪。我今年84岁了,一生胸怀  相似文献   

10.
植物人生     
董改正 《中华魂》2014,(4):40-40
正"性如竹影疏中日,仁是兰香静处风",这是金岳霖题赠民国名嫒沈性仁的藏头联。沈性仁是浙江嘉兴人,其夫陶孟和是著名社会学家。人如其名,性仁淡雅如菊,亦风韵雅致,让林徽因赞叹、歆羡,让金岳霖倾慕。她去世后,金岳霖写下情深意切的祭文,被称为民国最动人的文章。费正清称她为"我的朋友",徐志摩和她共事翻译。她的人生中往来着当世名流、多情才子,却清雅清洁,没有任何绯闻。金老说她"佛家的居心遇儒家的生活"。她是白话文的先驱,翻译的《遗扇记》,是最早的白话语体文本;她和丈夫翻译的凯恩斯《欧洲和议后的经济》,是在1920年。和徐志摩合译《玛丽玛丽》,震动文化界。而她1921年翻译由商务社出版的房龙名著《人类的故事》,在中国掀起了"房龙热"。曹聚仁先生兴奋地写道:"20年代偶然买到中译本《人类的故事》……我发痴似的,把这本史话读下去。车来了,我在车上读。晚饭吞下后,就靠在床上读,一直到天明……这50年,除了《儒林外史》、《红楼梦》,没有其他什么书这么吸引我了……房龙对我的影响,实在比王船山、章实斋还深远呢!"  相似文献   

11.
原本一个快乐的新生命,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使她坠入了黑暗与寂寞的深渊。从此,一切事物从她的视觉和听觉中消失了。这场疾病带走了一颗纯洁的心,留下了黑暗与仇恨。这是海伦·凯勒坎坷的一生。在我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我的心受到了极大的撞击。  相似文献   

12.
读《栖居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栖居与超越》傅德岷从北国寄来一本书,是石杰君的《栖居与超越》(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出版)。看完贾平凹先生写的“序”,我才知道石杰是一位“单单薄薄的女子”!我愕然了!因为从1991年开始,经朋友介绍,我就同石杰通起信来,成了文友。如今已有六七年...  相似文献   

13.
寻求·呼唤·渴望─—读张洁的散文《拣麦穗》刘慧珍张洁是当代著名的女作家,《拣麦穗》就是她的散文佳作。张洁曾明确表示过“文学对我日益不是一种消愁解闷的爱好,而是对种种尚未实现的理想的渴求:愿生活更加象人们所向往的那个样子。”(《我的船》)她又认为“人类...  相似文献   

14.
方世宏 《老友》2013,(10):71
接到今年第3期《老友》后,我立刻浏览了一遍所有的栏目,《岁月人生》栏目的《爱人助人其乐融融》一文,一下子吸引了我,认真细读一遍后,深受感动。接着,我又认真阅读了第二遍、第三遍,每读一次,都会受到一次教育和感动。这篇文章太好了,主人公何新华的事迹太感人了。她是我做人做事的榜样,她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行为都值得我学习,鞭策我鼓足干劲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15.
李妮 《可乐》2011,(6):M0003-M0003
与《可乐》初次相遇,是在去年刚上高三时。我正处于苦闷时期,面对高考不知何去何从。一天,我经过报刊亭,被她清新的封面吸引,随手买了一本,回去翻了翻,觉得有些故事很好看,以后便开始断断续续地购买,认真地读,觉得那些文字很亲切。  相似文献   

16.
臧克家先生书面发言冯至同志,是著名诗人、翻译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他与我同庚,但成名比我早。我读初中时,就喜欢新诗,读了他的《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他的诗作,很有影响,受到鲁迅先生赞扬。当年我读他诗,但不知其人。直到1947年我在上海主编《文讯》...  相似文献   

17.
浅川 《可乐》2010,(4):M0001-M0001
我很喜欢读《可乐》,每次一拿到她,心里就有股说不出的兴奋。每次。我都习惯性地用贪婪的目光欣赏封面上的景物。然后翻开目录细细品味一个个标题,看完目录,就一篇篇拜读。我喜欢慢慢享受那文字碰撞心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老友》缘     
《老友》2014,(12)
正我是退居二线时与《老友》牵手的。当时我在单位老协读报时发现了《老友》,翻开目录一看,觉得内容很丰富,阅读了几篇文章后,感觉耳目一新。从此我经常去老协找《老友》读。退休后,老协给我订了一份《老友》。10多年来,我只要一有空,手里拿的就是《老友》。我爱《老友》,因为她让我了解国家大事、增长知识、感悟人生、养生保健。我把《老友》当做教科书、工具书,每每清  相似文献   

19.
看过徐静蕾的《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我惊诧了,徐老师用影像还原的她所读的来信和我读的那封信仿佛并非一人所写。我所读过的那封信是个哀伤、绝望、疯狂、神经质的女人死前最后一刻的呓语,她的爱情强烈如硫酸,偏执如雪崩,并且那些文  相似文献   

20.
我已经上初三了,偶尔一次整理书籍,竟翻出了几本《新少年》!那是我小学时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了。我也曾想给杂志投稿,却总是没有勇气。这一次,还是妹妹鼓励了我呢。《新少年》也是妹妹的最爱,每一期新杂志到手,她都非常兴奋,读起来甚至连吃饭都不顾了。妈妈总说她是"书虫",是"《新少年》的书虫"。我理解妹妹,《新少年》中文章精彩有趣,还富有哲理,妹妹爱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也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