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3月以来,在有北京大学信息中心之称的“北大三角地”,每天都贴出两张“征稿启事”,向“北大边缘人”征集他们在北大的故事。此事立即成为北大校园内外的热门话题。 何谓“北大边缘人”?“北大边缘人”们自己给出的定义是:未具北大学籍和户口而在北大旁听、进修、工作和生活的人。 北大的燕园作证,“北大边缘人”由来已久。北大包容和造就的“边缘人”,充实了北大的历史华章,点缀出未名湖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全面地回顾了北大80年书画活动史,提纲挈领,得其大要。1917年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大力提倡美育,先后成立了书法研究会(会长沈尹默)和画法研究会(导师徐悲鸿),揭开了北大书画史的序幕。人材辈出,新潮迭起,极一时之盛。红楼旧址有毛泽东、李大钊的工作室、纪念室。“毛李笔砚在”,矗立了丰碑,初放东风第一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燕园书画会应运而生。会长李志敏率诸书友、画友乘时崛起,承先启后,再造辉煌。20年来,人材与成果双丰收,赢得东风又一枝。百年校庆将临,“北大人”满怀豪情,蓄芳待发,喜迎东风第三枝。回顾往昔,波澜壮阔,予人启迪;展望未来,前景璀璨,令人鼓舞。任重道远,“北大人”当奋勉前进  相似文献   

3.
显示个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大学报创刊五十年了。五十年间大概有三代学者在这里展示过自己的学术成果。第一代学者五十年代已经成就卓著,一直起着引领学术的作用,目前大多已凋零,但仍有不多的几位继续耕耘着;第二代学者于建国之后“文革”之前进入学术界,“文革”结束后的二十几年间十分活跃,现在有的也已经退出了;第三代学者也就是“文革”以后才进入学术界的,现在正当学术的黄金时期,已经成为学术界的骨干,也是北大学报主要的依靠力量。“江山代有才人出”,像北大这样的地方,不管社会上向钱看的风气如何劲吹,总会有一批志在学术、看起来傻傻的人在学术的园地上默默地耕耘着。这是北大的幸事,也是北大学报的幸事!  相似文献   

4.
“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蔡元培革新北大的一个重要思路梁柱蔡元培曾明确地提出,他在北大“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这是他革新北大的一个重要思路,是他进行各项革新工作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和归宿。蔡元培初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时,学校学风不正,学生多为升...  相似文献   

5.
星辰 《社区》2008,(6):48-49
农村贫困生刻苦读书,摇身一变成了北大“博士”。用人单位不惜重金只为留住人才,可为何工作还不到两个月又将他告上法庭。这里面究竟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星辰为您讲述北大“不是”生的成长历程,心理学专家还将为您分析这里面到底是谁的“不是”。  相似文献   

6.
柳哲 《社区》2010,(35):11-11
著名女作家杨沫,青年时代曾在北大旁听,《青春之歌》就有她在北大旁听的影子。她写的《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相似文献   

7.
北大中文系创设“孑民学术论坛”反响热烈为迎接百年校庆,继承和发扬北大优良的学术传统,活跃学术空气,充实博士生、硕士生的教学内容,自1996年9月起,中文系设立“孑民学术论坛”。该论坛以老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号“孑民”命名,以标明阐扬北大优良学风的宗旨。该...  相似文献   

8.
聘用外籍教师是北京大学百年教育中外的独特传统,为北京大学的教育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晚清时代“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聘请“洋教习”,到今天积极推动实施的综合性“引智工程”,尽管北大在各个历史时期聘用外籍教师的内容,形式及背景,具体功效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北大教育得风气之先的特色,构筑了北大教育对外开放的体系,这种与生俱来的“历史传统”及其价值经验对于北京大学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全新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运动,北京大学是这次运动的中心,这与蔡元培先生在北大进行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改革密不可分。蔡先生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为办学方针,网罗众家、广延积学名师,充实和调整教师队伍,求得学术的自由发展。实行“教授治校”,改革学校领导体制,推动北大由封建衙门式学堂到资产阶级民主大学的质的转变。改革学生读书做官的封建观念,树立学生探求学理、掌握科学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新风。主张男女平等,实行男女同校,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首创意义。蔡元培先生在主持北大时期实行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教育改革及成功,使中国近代教育进入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30年代.著名曲学家吴梅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当时,唱曲子还被传统学问家视为“小道末技”,北大聘请吴梅讲课,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北大的大学者黄侃也非常不满,两人曾经、在酒醉后发生口角,  相似文献   

11.
北京大学的印度学研究:八十年的回顾王邦维北京大学马上就要庆祝她的百年华诞。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北大专业的设置,最早具有“全科”的特点。在“全科”意义上的文科课程中,有关印度研究的课程,也是设置比较早的科目之一。在北大,这方面最早的倡议...  相似文献   

12.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孩子考上北大清华,几乎是每一个做父母亲的心愿。这确实是好事,人才的培养关系着民族的兴盛、国家的富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事。这篇叙述一位父亲呕心沥血、想方设法把儿子培养成“北大”学子的故事的文章,发人深省,引人思考,给人启示,让人看到了“北大有多远”?就看“对孩子的爱有多深”?  相似文献   

13.
素有“北大才女”之称的张泉灵1973年出生于上海,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语系。因在校期间曾成功主持北大与央视共同制作的《中华文明之光》,且毕业时正好赶上中央电视台招聘。1997年8月,她顺利考入央视国际部。  相似文献   

14.
所谓“生日就是生日”,对人的生日讲,大体是对的;但如果以此套校庆日,则不一定适用。说北大校庆选择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五四,是“首创”、“先例”,是“毛泽东本人的‘引导’”等等,均不符合历史事实。既然中外有些著名的国庆日、校庆日可以选择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为什么北大选择五四为校庆日就被认为是“危险”的而要受到指责呢?先有胡适定五四为校友返校节,后有汤用彤提出将校庆改在五四,与校友返校节统一起来,当时“未见任何公开的异议”,说明是顺理成章的事  相似文献   

15.
试论北京大学的基本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比较了关于北大传统的多种表述,从北大传统与“五四”精神的关系、中西文化教育思想的融合、北大学术兴衰起伏的关键,以及现代化宏伟目标的要求等几个方面,阐明北大的基本传统应当是“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最后对基本传统的确认和弘扬提出了若干辨析和期望。  相似文献   

16.
若干年前,不知道哪位大侠写过一篇叫《知识失业》的文章,说在中国考上大学之日就是学生失业之时。文章以“北大才子当街卖肉”为据,几近于圣人的腔调历数了中国教育的几大罪状,可谓一呼百应,似乎“北大才子”当不了人上人就是中国教育的耻辱。大部分人不能接受,是因为以倾家之力供孩子读大学,到头来却和卖肉的一个“级别”,这样的大学读不读实在没意义。有意思的是,一边是“读书无用论”的高涨,另一边是“文凭热”的泛滥,仿佛一夜之间,硕士、博士遍及全国各个行业。  相似文献   

17.
“教授治校”的主张和实践——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首倡并在北大实行了“教授治校” ,使北大的面貌为之一新。蔡提出“教授治校”的主张 ,一方面因为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的影响 ,一方面为了匡正旧北大的腐败校政 ,实现他“教育救国”的理想。研究“教授治校”的主张和实践 ,吸取其合理的部分 ,对当今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金陵瞭望》2005,(4):49-50
幼年读私塾,后入天津府立中学堂学习。1916年升入北大国文门(即中国文学系)。在北大期间,曾创立“新潮社”,主编《新潮》杂志,又任北大学生会负责人,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人物之一。1919年考取山东官费留学生,先后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1926年冬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又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并一直领导史语所直至去世。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三校共处,在与清华合作的格局下,北京大学在经费保障、治理体制以及学术研究等方面显现出种种不足。原有校内外北大派的支持系统因抗战造成的变局而瓦解,陈立夫代替王世杰执掌教育部,胡适出任驻美大使,使得校长蒋梦麟在校内外所获得的支持不增反减。中基会的资助到期,使得战时经费匮乏的北大雪上加霜,无法充分发展其研究事业。相对于清华的安定和发展,抗战时期的北大不进反退。蒋梦麟在抗战前以行政为主导的“校长治校”模式造成北大校内的上下悬隔。抗战时期校内同人对校长蒋梦麟寄予厚望,然而蒋梦麟的意兴阑珊与北大同人的切望之间存在巨大落差,使得双方隔膜日深,最终校内集矢于校长,导致蒋梦麟的下台。但蒋梦麟的去职并未造成北大的分裂和动荡,相反,既增高了蒋梦麟在北大的地位,又凝聚了北大的人心。  相似文献   

20.
新闻集萃     
北大百年 盒饭款待校友 1998年“五·四”前后,有4至5万名海内外北大校友返回母校,同庆北大百年。北大领导任彦申说,在校友的接待上,北大一视同仁,不讲规格,不分等级,不论长幼。校庆期间学校方面不设宴席,将准备几万个盒饭招待五洲归来的“旧燕”。 ——对学子的爱一人一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