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亦忧,退亦忧”在范仲淹的情感世界中,最突出的是一个“忧”字。看他在《岳阳楼记》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一连六个“忧”,借楼抒怀,道出了自己那鲜明的忧乐观。  相似文献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幅挂在三一集团执行总裁向文波的办公室右墙上的条幅,显然有座右铭的意思。向文波淡淡地说,这幅用笔如铁而略带拙意的字正是他已经去世的父亲所写。虽然向文波平素放言无忌,但仰视写着北宋中兴名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条幅,他却是一脸穆然和孤独。  相似文献   

3.
每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心潮总是起伏不已。何以如此呢?由于洞庭湖上阴晴剧变,气象迥异的万千风光?抑或迁客骚人时悲时喜的登楼览物之情?这些自然不应排除,但还有更主要的因素在,那就是对一种抱负的感佩: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岳阳楼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我觉得用分号并列出这样三个分句不妥,把三个分句合成一个大句子作前面设问句的答句也不妥。带着这个疑问,我参看了好几家注本,发现问题变复杂了:《古代散文选》是在第一个分句后用分号,而第二、三两个分句之间则用逗号;《中华活页文选》则是在第一分句后用冒号,在“是进亦忧”句前增加一个破折号;其它一些注本有的分别与课本或前两家标点法大致相同,另亦有在第一分句后用句号的。看来,这里是个难点、疑点。 这里只想针对课本的标点来说。我认为,应该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后断句。理由有二:(一)前面设问句的意思是,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有人不同于以上两种,这是什么缘故呢?而“不因外物  相似文献   

5.
《醉翁亭记》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领导的新政失败,被贬河南邓州.积极参与新政的欧阳修,"慨言上书",一度下狱,后被贬为滁州知州.本文作于他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1046).他此时的心情和范仲淹应该同样是忧心忡忡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际上就是以忧愁代替了一切正常的心境,排斥了欢乐.这一点我们在分析<岳阳楼记>时,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而欧阳修却没有像范仲淹那样"进亦忧,退亦忧",他在<晚泊岳阳>中这样写:  相似文献   

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终生奉行的信条,也是他“古仁人”思想的核心,史家简称为“忧国忧民”,笔者以为“忧国忧民”加上“忧己”才是真正的范仲淹。 范仲淹虽说出身“寒苦”,但毕竟是中小地主家庭、世代书香门第。只因二岁而孤、母改适,家道中落。他接受的仍是封建儒学教育,又受恩于封建王朝,自然要为封建王朝服务。有人说他“到处为人民着想”。笔者不敢苟同:他一生忧国忧民,目的全在“固邦本”、“免祸乱”、“宗社灵长”,保住大宋王朝宗祚万代。 范仲淹对那些因失意而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之感和因得意到“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的文人骚客不以为然。他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应加倍报效国家,为皇上分忧:“忧其民”;“处江湖之远”,也不应考虑个人恩怨,应以皇上为重:“忧其君”。从任司理参军直到徙青州病故为止,范仲淹从没违反过自己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清诗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而所谓“一代之文学”则“后世莫能继焉”,这是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自序》中关于文学发展的著名论断。他的理由是:“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循而作他体以自解脱。”  相似文献   

8.
一代大儒饶宗颐不仅富于学而且精于艺。他着意于诗词歌赋,醉心于琴曲书画,常有独到之创作,多发醒人之言论。在其艺术观点的表达中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艺术诉求和艺术理想,艺术创作中亦蕴含着共同的艺术心灵。他认为“和”是中国艺术的核心思想,“太和”则是艺术心灵的极致境界。“和”的艺术理念引领着其艺术创作的求和之心、向和之路、成和之境,成为其艺术作品的内在理趣。  相似文献   

9.
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人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有人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看来,人是要有所责任的,人是要有所追求的,人是要有所作为的,人是要明理悟道的。  相似文献   

10.
<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宋代人范仲淹这句名言,今天读过中学的国人多半对其有印象。在范仲淹所处的时代,人们所  相似文献   

11.
冯惟敏,作为明代的著名曲家,大家多重视他的散曲,而常常忽略他的杂剧.其实,他的散曲集《海浮山堂词稿》,固然堪称有明一代的煌煌之作,而他的两部杂剧《不伏老》和《僧尼共犯》,亦被时人誉为“独为杰出”的佼佼上品.倘若说,冯惟敏的散曲,重在表现一位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正直坦荡的一生.那么他的杂剧,则在更广阔的意义上,反映了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生活追求的悲凉心态,以及社会观念的崭新变化.  相似文献   

12.
从《楚辞》成书之体例看其各非屈原作品之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楚辞>所录之非屈原作品,既不以质为前提,亦不以文为条件,故西汉最大之赋家司马相如无作品得人,而东方朔之入选者非其最佳之作,宋玉赋亦仅<九辩><招魂>在其域中.从成书体例之角度进行研究,得出<楚辞>中之非屈原作品,均代屈原设言.即这些作品中之"我",均为"屈原".缘此,以这些作品所叙证屈原之事迹,固不会尽是;而以之考察作者之生平,则全失.  相似文献   

13.
试论黄道周博学多通学术品格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有明一代学者的学术实际看,明代本有博雅之传统,故单纯以空疏不学讥之,则非持平之论。地处海滨的闽南也深受这种博学传统影响,入明以来的漳州士人中,博识洽闻者亦不乏其人。黄道周学贯古今,学问淹通广博,其博学多通学术品格的形成,既与明代博雅的学术传统有关,亦是其转益多师、师友讲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所谓"忧生诗学",乃是基于王国维将人生问题的探问与学术活动相贯通的诗学追求而言的。其内在动力为"忧生情怀";"形上之思"使王国维发现人生苦痛之因及解脱的审美途径;文学的审美解脱功能得之于"境界"的创造,"境界"的创造则来自于"有境界"的创作主体;通过提升创作主体之境界,创造出"有境界"的文艺作品,从而提升读者之境界,最终实现人生痛苦之解脱,寄托了王国维遥深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5.
范仲淹的一生志在致君尧舜。《岳阳楼记》中他“尝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俨然带有佛家的意味。融合儒释思想的范仲淹为后来的士人树立了“宠辱不惊”的独立人格典范。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和践行大乘菩萨道“悲心宏愿”的最高境界,为世人诠释了“有无之境”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6.
<正>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民族强。一代有一代之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之使命,一代人亦有一代人之学术追求。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中华民族完成改革开放40年奋斗征程并向着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力迈进之际,青年学人肩负着新时代赋  相似文献   

17.
<正>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民族强。一代有一代之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之使命,一代人亦有一代人之学术追求。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中华民族完成改革开放40年奋斗征程并向着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力迈进之际,青年学人肩负着新时代赋  相似文献   

18.
深沉的忧患意识是唐代咏史诗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它包含了双重意蕴:向外表现为"忧世之思",向内表现为"忧生之嗟"。"忧世之思"集中表现在以忧君为主的忧君、忧国、忧民的三位一体;"忧生之嗟"在初、盛唐表现出来的多是忧世者的忧生,在中、晚唐咏史诗中则多为对自我人生价值、人类终极意义的忧郁。  相似文献   

19.
汉代诗歌中忧世之嗟较少,忧生之叹较多。汉代诗歌的忧生之叹,既表现为对有限的生命长度之焦虑,又表现为生命困顿之忧。忧生之叹诗歌的特点,亦能反映出汉代诗歌的大体特征:生命主题作品集中而频繁,体现出发愤而作、宣泄悲愁的创作方向,直面生死,毫不讳言,具有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特征,既指向于个体人生,又高度概括了无数人千古共有之情。  相似文献   

20.
曹丕的生命之忧既有在立嗣背景下的现实生存之忧 ,又包含着他从自身生命困境出发 ,凭借对老庄哲学的深契而引发的生命终极之忧 ,这两种“忧”合在一起就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承受之忧 ;在对这种生命之忧的消解中 ,恣游宴饮只是暂时的缓解或逃避 ,而对文章崇高地位的肯定 ,最终消解了曹丕的生命之忧。曹丕对生命之忧的承受和消解展现了一个生命真实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