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信访制度建立之初,各种制度都没有对越级上访作出禁止性的规定,即使是新修订的《信访条例》也只是提出逐级上访的导向性规定。党的十八大之后,越级上访才被中央文件正式提出来,并确定为不受理的上访类型。越级上访可划分为腐败违纪举报型、督促执行型、历史遗留问题型、征迁强拆型、讨薪求助型、政策创制型等类型。越级上访是属地管理的矛盾逼出机制、超地方治理权限的政策诉求外溢机制、等级政治信任的心理推拉机制、维稳压倒一切的反制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越级上访反映的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群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群众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制度缝隙的利用和动员。  相似文献   

2.
涉法上访是农民群众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涉及执法部门、需要依法处理的事项的一种信访形式。农民涉法上访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本文对农民涉法上访的现状、原因及危害进行分析,提出应从转变观念、基层政权建设、村民自治、整合信访资源、提高政府效能、遏制司法腐败等方面来解决。  相似文献   

3.
2014年4月23日,国家信访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访事项受理办理程序引导来访人依法逐级走访的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提出,从2014年5月起,对跨越本级和上一级机关提出的来访事项,上级机关不予受理。在国家信访局西南角的南站幸福路周围,30年来形成了来自全国各地访民聚居的上访村。  相似文献   

4.
从源头认真分析上访的成因,主要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依法办事和不依法纠正其违法职务行为,以及信访机构不依法受理、办理信访事项,致使上访数量增加,信访工作量加大,上访人的合法权益、党和政府的威信受损.  相似文献   

5.
问:新修订的《信访条例》为了给信访人提供更多方便,在信访制度方面还作了哪些规定?答:《信访条例》规定:“第十一条国家信访工作机构充分利用现有政务信息网络资源,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为信访人在当地提出信访事项、查询信访事项办理情况提供便利。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现有政务信息网络资源,建立或者确定本行政区域的信访信息系统,并与上级人民政府、政府有关部门、下级人民政府的信访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信访工作的困境及其化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信访工作出现信访总量下降,但越级上访、进京上访数量仍大幅增加,群体性上访、重复上访和无序信访问题日益凸显的新特点.这致使信访工作面临着新的困境.因此,应实现信访功能的回归,不应再是带有浓重"人治"色彩的纠纷解决机制,而应成为法治前提下民众参政议政、与政府进行有效沟通的途径.同时在细化信访工作程序,严格界定信访范围的基础上,还应健全协调机制,以化解信访工作中的权力冲突.信访只有成为向上监督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向下普法民众的纽带,才能步入法制化的轨道,化解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建兵  国涛 《金陵瞭望》2005,(9):13-13
据新华社记者对部分群众越级信访事件的调查表明,相当数量农民受到不法侵害时,不是通过正常法律途径解决,而是走上了上访之路,有些完全可以在基层司法部门解决的问题,竞越级上访到省里甚至中央。  相似文献   

8.
《金陵瞭望》2011,(25):47-47
一是领导重视.组织有力.维稳信访工作有序开展。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这一原则.综治办为信访稳定工作牵头部门.信访办负责接待日常群众来信、来访和重大信访问题。二是全面排查,重点交办,信访维稳责任全面落实。各村(社区)对矛盾纠纷排查和信访信息采取每周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及时处理,并将情况上报。对重大矛盾纠纷、突发性群体事件以及有越级上访苗头的案件.安排专人  相似文献   

9.
目前信访制度所面临的困境日益严峻,非正常上访愈演愈烈,危害性极大。信访终结机制始终“缺位”是重要原因之一。建立非正常上访终结机制应该整体设计,总体思路是人大总牵头,一个渠道是法院(检察院),涉诉上访案件由法院牵头解决;另一个渠道是政府信访部门,非涉诉上访问题由信访部门牵头协调责任部门解决。对“三审”后上访人仍不服的,人大可牵头进行听证。同时需要通过立法对非正常上访终结机制予以界定。  相似文献   

10.
檀怀炎 《金陵瞭望》2006,(20):55-56
近年来。浦口区纪委、监察局针对基层信访举报群体性、突发性等特点,立足基层.突出重点.建立防范机制,加强重点监督.不断畅通渠道,注重制度建设,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预防越级信访举报的“挡风墙”.实现了信访举报问题“不过江”的目标,为全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2002年信访总量为178件(次)。到2005年为97件(次),下降54.4%。去年以来,全区a到省以上上访为“零”。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农民环境信访的社会文化基础以及以往关于农民上访若干分析框架的分析,结合安徽三村农民环境信访个案资料,提出了“诉苦型上访”这一农民环境信访分析框架.认为农民在环境信访中的诉苦是他们寻求现代国家权力支持的一种重要策略,农民行动者在利益表达上具有实用性和两面性,“诉苦型”环境信访是一种农民上访的非抗争政治类型.  相似文献   

12.
涉法涉诉上访是指已经进入法律程序的案件或应当被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受理的案件.近年来,针对司法机关涉法上访频繁发生,“群体访”、“越级访”、“缠访”等屡见不鲜,不仅干扰了司法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而且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文章对当前涉诉信访出现的新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东阿县从信访源头抓起 ,从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 ,积极开展依法行政、优质服务 ,密切了干群关系 ,97%的行政村实现了“三无”(无越级上访、无重信重访、无信访积案 )。其做法是 :落实责任 ,把握重点。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完善目标责任抓紧抓好计划生育信访工作的意见》,把信访工作的优劣作为评估各级人口目标完成情况和群众满意程度的重要指标。在各基层单位、管理区各设一名信访员 ,经培训后持证上岗 ,并与计划生育部门签订责任书 ,主要职责是掌握信访动态 ,反馈信访信息 ,做好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同时 ,完善接访、立案、查…  相似文献   

14.
当前,随着社会转型和改革深化,群众信访呈明显上升趋势。像我区在征地拆迁、企业改制、道路建设、城市环境整治等工作中,都产生了大量的矛盾,群众信访持续高发。这些信访矛盾一旦未能及时有效得到化解,就会出现越级上访、过激上访,甚至酿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造成社会不稳定,损害地区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有的还会产生极为不利的政治影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最广泛、  相似文献   

15.
法院涉诉信访工作作为下情上达的重要途径,在有效反映社情民意、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法院廉政建设、实现为民排忧解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越级上访、重复上访、缠访闹访等涉诉信访问题层出不穷,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司法的尊严和人民法院的公信力。如何破解涉法涉诉信访困局,提高司法公信力,已成为法院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林新建 《社区》2012,(16):42-42
处理好居民的上访工作,是稳定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柳州市柳南区南站街道办事处,在处理居民上访的问题上首创信访代理人制度,把原来单一的管理制度转型为主动服务,对信访的上访人员采取“帮代理、帮疏导、帮陪访”的上门服务原则,使有的上访转变为下访,这一转型的信访代理人制度,正在辖区的大鹅山、利民、天鹅湖、汇江等8个社区中推广执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贺珍珠 《金陵瞭望》2006,(16):47-48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一个“矛盾凸显期”。由于经济社会的加速转型、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在复杂的信访形势面前,南京市信访局率先在全国提出“快乐信访”的理念,以做好信访工作为荣,以做好信访工作为乐,推进信访工作的创新发展。通过这一理念的实施,南京市实现了来市信访、去省上访、异常上访和集体上访“四个下降”,有力地推进了和谐社会建设,维护了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8.
在信访实践中,检察机关常常遇到涉及行政机关非法行使行政权和公安机关非法行使侦查权的信访事项.但由于现行宪法对检察机关法律定位局限性,导致检察权无法对行政权和侦查权进行有效地监督.因此出现了信访人反复上访、超级上访、缠诉上访和进京上访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文章从构建"和诣社会"的角度深入分析检察权制约行政权和侦查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在立法上要赋予检察机关在一般意义上的法律监督权,同时提出在实践中进一步建立健全制约行政权和侦查权的有效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9.
信访体制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公民与政府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我国特色人民民主形式.但近年来,由于我国信访制度参与的不完善及上访渠道的不畅通,公民非制度化上访正在扩大,从而导致了我国政府行政决策的不全面性.因此,我国急需建立一种完善的上访体制,以便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20.
在黑龙江省五常市,当地百姓都熟知其市委书记大名叫肖建春;但出了五常市和黑龙江省,大多数人不知道肖建春是谁,但很多人都知道国内有一个“信访书记”。这个“信访书记”就是肖建春。肖建春于2000年上任五常市委书记。当时在黑龙江省内,五常市有一个别号叫“信访大户”:进京上访排名第一、到省政府上访排名第二,综合排名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