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柱 《中华魂》2014,(19):16-19
《中国社会科学报》登载了一篇记者对我的访谈录:《历史虚无主义“重写历史”有何诉求?》,其中谈到了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些观点。访谈录只是分析某些观点,没有点具体的人;在我们看来,人的态度是可以转变的,我们也衷心欢迎持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学者能够通过自我批评回到正确的立场上来。  相似文献   

2.
望之 《中华魂》2014,(15):38-39
亲爱的牛汉生同志: 来信收悉。按照来信的提示,我找来了《炎黄春秋》今年第5期,认真阅读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来龙去脉》《要警惕什么样的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实与虚》这三篇文章。我读后确实与你有同感,这些文章把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搅糊涂了:似乎如今只有在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早有定论的事情上纠缠不清,反复折腾,才不是历史虚无主义。在我看来,事情恐怕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3.
历史虚无主义滥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迄今为止经历了前后相继的三次流变。新世纪以来,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显现出“学术化导向”“文化、文艺泛化”“网络化叙事”“社会化常态”的新特征,严重影响和侵蚀大学生群体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从源头上廓清其消极影响,就要构建以“四个自信”教育为基础、“五个认同”教育为主线“、五观”教育为方向的“三位一体”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4.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以“隐形学派”形式存在的具有明确政治目标的社会思潮,其意识形态效应不容小觑.它借助人们的历史猎奇心理,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误读历史,误导舆论,以便争取认同者,期冀通过否定历史进而达到否定现实的政治目的.历史虚无主义采用“学术方法虚无”、“选择性虚无”、“重读历史”、“人性化角度”、“历史叙述虚无”等方法“虚化”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是,通过挑战唯物史观,从而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模糊人们的价值标准,质疑党和政府的执政合法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后真相”时代的媒介传播具有信息杂糅化、叙事情感化、舆论去中心化等特征,其与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相耦合,影响传统历史叙事。历史虚无主义将“蒙太奇”手法运用于繁杂的信息处理、传播过程中,借助感性优先的情感化叙事裹挟网络群体情绪,从而拼凑、虚化历史,造成主流意识形态消解、文化认同解构以及动摇党执政地位的危害。应对“后真相”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唯物史观大众化;加强网络治理,培养媒介意见领袖;变革历史教育,增强群众辨识力。  相似文献   

6.
在刚刚逝去的上一世纪末和当下的文坛上 .文艺批评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竟成为某些人称颂的“亮点”和效仿的“时髦”。它主要表现在对中国 2 0世纪文艺发展的总结和反思上 ,更表现在对一些大师作家及文学成就的揶揄与贬损上。文章在对一个时期以来文艺批评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进行扫描和梳理之后 ,还对其进行了“学理”透析 ,认为 ,当前有些文艺批评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是以理想取消现实 ,是英雄史观的重新抬头 ,在某种程度上是极左的非此即彼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延续 ,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文艺领域内的典型反映 ,应彻底摒弃之  相似文献   

7.
历史虚无主义用“虚无主义”的方法,模糊歪曲既定的历史事实,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抹杀和消除历史的现实意义。用系统观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历史虚无主义放到社会意识系统中进行考察,通过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和差异分析,可以更好地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在社会思潮体系中,历史虚无主义与当前我国主要的社会思潮是互生互变的;在社会历史观系统中,历史虚无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相反相斥的;在价值观念系统中,历史虚无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悖相离的。从本质上看,历史虚无主义严重危害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这种具有特殊政治目的的社会思潮,必须坚决反对,抵制和消除其政治危害。  相似文献   

8.
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表率,形成了许多丰富深刻的重要思想。我们可以从理论向度、历史向度、应对向度三个方面,深入理解他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从理论向度上,习近平点明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要害;从历史向度上,习近平阐明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主线;从应对向度上,习近平指明了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完整策略。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述,对全党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抵御意识形态风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历史虚无主义经历了从哲学思潮向政治思潮的转变,实质上是一种唯心史观。它通过否定历史主体,解构主流价值观,试图以观念诠释历史,用所谓的个体性叙事来演绎“历史编撰学”,根本目的在于对中国革命历史的正确性和必然性进行全面否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全面否定。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来面目及其本质,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根本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历史观问题是影响人们能否正确认识与借鉴历史经验的重要问题,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内容。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无产阶级认识历史、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它是唯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历史研究方法。当前,我们对历史虚无主义以学术研究的名义企图动摇唯物史观的科学地位,颠覆、改写人民创造历史的企图必须予以彻底揭露,而只有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虚无主义展开批判,才能在理论上彻底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实质及其虚伪性、误导性和强烈的政治诉求,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健康而正常地发展服务。历史虚无主义以“反思历史”“重新解读历史”为名否定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否定中国近代以来一切革命尤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带有严重的主观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倾向;它宣扬资本主宰决定一切——一切都要服从服务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资本逻辑”,否定革命,推崇改良,宣扬抽象人性论和极端个人主义,是地道的唯心史观,归根到底它是反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1.
<正> 1 在十年浩劫中,我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受到迫害,他的主要“罪状”就是“用历史主义对抗阶级分析”。历史主义被批“臭”了,它的对立面——历史虚无主义自然就泛滥成灾了。我们已经看到,历史虚无主义总是和政治极端主义联系在一起。思想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必然表现为政治上的极端主义。换句话说,政治上的极端主义,必然拿历史虚无主义做武器,蛊惑人心,兴风作浪。林彪、“四人帮”如此,“政治精英”们亦如此。  相似文献   

12.
当前毛泽东研究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的关键原因在于毛泽东影响的持续性“在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经验事实到思想基础两个维度对毛泽东进行了否定处理,其中基于感性经验与具体史料层面所展开的情感宣泄、道德谩骂是最为直接的方式,而从所谓理论基础上贬低、矮化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理论地位又形成一条隐性路径。科学有力地回应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毛泽东研究学术化路径的冲击,需要实现从理论原则到思想方法的双重推进,既需要真正切实有效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进而从理论基础维度解构毛泽东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需要以巨大的政治勇气与科学的态度直面历史虚无主义的攻击,以重建毛泽东(晚年)研究的科学理论规范。  相似文献   

13.
“后真相”下碎片化、非理性因素、舆论占主导的发展模式给历史虚无主义以衍生空间,使其不断以新面貌和新手法亮相发声,具体表征为以隐性的构境手法蒙大众之眼、以柔性的叙事话语掩虚无之实、以灵活的媒介传播虚无之果,这些做法源于“后真相”视域下去语境化杂糅信息的逻辑陷阱、情感化叙事手法的软性渗透、非理性化网络舆情的宣传煽动。对此,应从以“辨”识真,强化受众历史批判力与鉴别力;以“情”动人,激发深厚历史文化情感与合力;以“理”化极,培育创设历史分析的理性环境;以“行”促思,破解历史虚无主义“茧房”迷局等四重维度予以化解。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与“全盘西化”论几乎是一对孪生子。因为“全盘西化”论必须以否定本民族历史及其传统文化为其前提;而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的结果,必然导致“全盘西化”论。1988年夏,由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系列片《河殇》,堪称为这对孪生子的典型。众所周知,历史虚无主义不同于对历史的反思。因反思目的在于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即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时泛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成为其虚无的一个重点指向,否定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及其当代价值,对全党的思想统一、社会共识的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产生严重消极影响。面对“非毛化”错误思潮不断变换的形式和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思想定力,站稳政治立场,坚守历史底线,与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回击这股错误思潮的历史经验表明,清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空间,需要进一步从历史、理论和现实三个维度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实质上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种,借以隐蔽的形式肆意妄为,以碎片化信息解构历史,借泛娱乐主义外衣否定历史,与网络民粹主义糅合颠覆历史,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严重危害。高校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前沿阵地,受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冲击尤为明显。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消解高校学生群体的历史认同,歪曲青年大学生的历史观,侵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应当围绕加强思政课建设、注重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开设、开展系统性“四史”学习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全方位抵御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站稳守好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17.
斯大林思想是斯大林同志领导苏联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体系,它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恩、列的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贡献。由于历史虚无主义有着错误历史观和不良政治企图,全面抹杀了斯大林的历史功绩,对斯大林思想不能正确认识,在世界上造成了不良影响。要正确认识斯大林思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唯物史观,还应该辩证地看待“斯大林主义”这一概念,将其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分析,并且必须仔细阅读分析斯大林的原著。  相似文献   

18.
苏联解体中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是,否定包括十月革命在内的苏共历史、全盘否定斯大林、抹黑苏共创始人列宁;苏联解体中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机制是,通过瓦解主流意识形态扰乱人们的思想、通过否定社会主义制度颠覆人们的价值追求、通过质疑共产主义信仰侵蚀人们的精神支柱;苏联解体中历史虚无主义的支持力量是,全盘否定斯大林的赫鲁晓夫、推行“新思维”的戈尔巴乔夫、西方“和平演变”的反动势力。  相似文献   

19.
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时代的新样态,其本质在于通过否定党的历史、成就和现实,从而达到消解主流价值、扰乱政治秩序的目的。我们必须时刻警惕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的价值冲击,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历史虚无主义正本清源,帮助青年甄别网络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认识其危害性;要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加强“四史”宣传教育,发挥主流价值观引领作用,发挥其对青年的价值导向、精神驱动和思想保障功能,从根本上破除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虚无的背后——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虚无主义是在西方各种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的思潮影响下,适应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政治需要和国内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策略变化产生的一种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和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为防止历史虚无主义继续蔓延,必须从意识形态、学术研究、文化传播和全民历史意识的增强等多个层面入手,加强正确的历史观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杜绝和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